词条 | 写意田园画 |
释义 | 写意田园画是写意花鸟画的一种独特的类别,它是以活泼好动的家禽和象征丰收的果实为创作主体的田园流派,既渗透着清新浪漫的人文情怀也包含了民俗文化的观赏价值。它所表现的是世外桃源的美丽和自然,使画家和观赏者得到心灵的自由与轻松。田园风情画以其贴近生活,亲近自然的气息,在众多国画体系当中独树一帜。 1.写意田园画简介正如我国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在《归田园居》中所写到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写意田园画所描绘的正是这样丰收繁荣的景象,它给人们一种对于生活和人生新的启迪。 2.写意田园画历史两宋时期,以田园为表现内容的绘画作品大量涌现,徐建融指出:“唐代以前的中国画基本上是道释人物的一统天下,而从五代以降,则成为人物、山水、花鸟三足鼎立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兴盛于宋代的这三类绘画作品都开始关注田园生活。 两宋时期两宋以田园为题材的绘画大兴,引起了统治者的注意。他们通过田园画体察民情,同时更有意识地将 踏歌图田园画引导到讴歌太平的创作道路上来。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今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南宋马远《踏歌图》,画面是农民在欢娱歌舞,宋宁宗的亲笔题诗“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亦赫然在目,可见在统治者眼中,田园的欢乐是与太平盛世划上等号的。在统治者意图的指导下,画院画工纷纷创作田园画。据邓椿《画继》卷七记载:“杨威,绛州人,工画村田乐。每有贩其画者,威必问所往,若至都下,则告之曰:‘汝往画院前易也。’如其言,院中人争出取之,获价必倍。”此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画院对田园画的重视。而南宋画院画工朱光普“学左建画村田乐及田家迎妇、击壤等图” ,则是画院画家迎合统治者的直接明证。民间画家的创作或多或少也会受到统治者导向的影响,所以,宋代田园画整体上出现一些讴歌太平、宣扬教化的主题倾向,正如《宣和画谱》卷三所云:“盖田父村家,或依山林,或处平陆,丰年乐岁,与牛羊鸡犬熙熙然。至于追逐婚姻、鼓舞社下,率有古风,而多见其真,非深得其情,无由命意。然击壤鼓腹,可写太平之象,古人谓礼失而求诸野,时有取焉。虽曰田舍,亦能补风化耳。” 统治者对田园画主题的有意引导也波及到诗歌创作领域。宋初王禹偁《次韵和丁学士途中偶作》:“淮海丰登接帝畿,家家耕破旧荒陂。乳牛引犊精神健,野叟携孙鬓发衰。河市妓翻红茜袖,社筵人插小红旗。凭谁画取村田乐,尽使忧民圣主知。”这首诗的末两句表明,诗人面对田园景象进行创作时,很自然地联想到村田乐之类的图画,进而联想到“忧民圣主”的殷切关注,在这种创作思路的指引下,田园诗的主题自然发生了新变。 宋以前,田园诗一般说来有两种主题:一是以陶渊明《归园田居》、王维《渭川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为代表的隐逸主题,旨在抒发追求人格自由、精神自适的人生理念,传达返朴归真、超然旷达的人生意趣;二是以中晚唐李绅《悯农》、张籍《野老歌》、聂夷中《田家》为代表的讽谕主题,旨在抨击社会黑暗,同情农民苦难。宋代田园诗对这两种主题均有所继承,但除此之外,它们又增添了盛赞天下太平,为当朝歌功颂德的新内涵。例如北宋夏竦的《野步》、《秋日村路》,在描绘了田园风物之后,皆不忘点明“田歌知有意,丰美谢明君”、“田家逢乐岁,歌舞贺时君”的主题。再如南宋曾协的《老农十首》,着意表现农民丰衣足食的生活,如“荷笠腰镰醉里归,和衣卧处息如雷”,“田畴总是十分苗,处处逢人意气骄”,“饱食丰年酒不空,水村山崦老于农”,而诗人描写老农显然只是一种手段,其真正用意在于称美时清政明,所谓“朝家宽诏年年下,天上秋阳日日明”,“儿孙力作莫辞勤,仁政如天四海春”;王炎《丰年谣五首》,既是对农业丰收的歌颂,又是对“二天恩德广”、“官府催科缓”的歌颂;周弼《丰年行》中,农民欢乐幸福的生活也是建立在“里胥关门罢输送”的基础上。宋代诗人还特别爱用“太平”一类的字眼,如“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 (周敦颐《牧童》) ,“太平无象从何见,一夜春风长碧蔬” (刘子翚《次韵六四叔村居即事十二绝》其十二) ,“升平不在箫韶里,只在诸村打稻声” (杨万里《至后入城道中杂兴十首》其二) ,“太平气象吾能说,尽在咚咚社鼓中” (陆游《春社》) ,“太平有象无人识,南陌东阡捣?香” (陆游《春晚村居》)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陆游《初夏》) ,等等。在宋人看来,牧童的笛声、打稻声、社鼓声、春风中茁壮成长的蔬菜、捣?的香气、夹路的桑麻无不蕴涵着天下太平的意味。宋以前的田园诗很少称颂太平,即使生活在封建社会巅峰时期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诗人,也多是借田园诗抒发自身隐逸的高趣,而较少为时代讴歌。宋代诗人则善于从田园生活中感受到融融泄泄的太平气象,然后再用诗歌对这种气象进行一番刻意渲染,这样的创作精神与田园画基本上是一致的。 元代到了元代,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发展文人画的良好土壤,所以水墨梅竹风行一时。特别是画竹,名家之多,作品流派之广,是任何朝代无与伦比的。元赵孟頫标新立异,主张以书入画,他的“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的“书画同源”理论,为其后以水墨变化为主的写意花鸟画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元代倪瓒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的说法,更是将花鸟画推向写意的航道。同时,墨法已备,艺术技巧也达到了足以适应这种表现的要求。不再取悦于工丽,以清淡的水墨写意为主,是元代花鸟画的一个特点。 明清两代明清两代是中国写意画真正确立和大发展的时期。明代沈周的花鸟画强调笔精墨妙,擅用水墨淡色。继而有陈白阳在其水墨写意基础上以生宣纸作画,使水墨韵味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效果。徐青藤推波助澜,用笔更为奔放淋漓,“不求形似,但求生韵”,他的《杂花图卷》、《墨葡萄图》是其风格的代表,徐渭的大写意画风对清代的八大、石涛、杨州八怪及近代的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的影响极大。 八大山人和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画家。他们无论在笔墨、造型、章法,还是在画中立意,画外寄情等方面都是别出心裁的革新者。八大山人以他奇古的笔墨画出的“伤心鸟”、“瞪眼鱼”传达了他孤高、愤懑的情怀。他的《荷花小鸟》、《孔雀牡丹竹石图》可以说是体现他艺术观的代表作。 石涛是一位诗文并茂、书画冠绝的画家。他的花鸟画脱尽窠臼,挥洒自如,寓豪放于潇洒之中;他的《画语录》盛传于世,集中表达了他的艺术思想;他的“画者从于心”、“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的独到见解,对后世的花鸟画创作起到了发聋振聩的作用。 受八大山人和石涛直接影响的画家是称为“杨州八怪”的金龙、黄慎、郑燮、李蝉、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骋等一批富有创造精神的画家,他们在继承优秀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摆脱种种束缚,不拘一格,大胆创新,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艺术珍品,成为清代花鸟画最为别致的创作。更值一提的是其中的郑板桥。他是杰出的画竹专家,他的思想情绪往往借他的兰竹作品和题画诗来宣泄。 清朝末年,“海上画派”的出现,顿时使嘉庆、道光以来花鸟画冷落的局面为之改变。这个画派起于赵之谦,盛行于任伯年,吴昌硕,别树一枳,放射异彩,对近代花鸟画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近代画坛近代画坛受其影响的画家的赵云壑、王一亭、诸乐三、王个移、陈师曾、王梦白、陈半丁、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王雪涛等。他们不同程度地从吴昌硕艺术中吸取营养,同时发展各自特长,使得中国写意花鸟画出现了许多新的不同面貌。 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下,一批有志于中国画革新的画家,努力从西画中吸取营养,以表现新的时代精神。最早体现这种艺术思潮的是以高剑父为代表的岭南画派。他们的花鸟画吸收西画的造型方法、重写实,重渲染设色、有较强的质感,清新明快,怡情悦目。 当代有成就,有创造性的花鸟画家,都十分重视生活,强调写生。无论是下笔奔放,造型夸张的刘海粟、朱屺瞻、崔子范,还是造型严谨,笔法工细的于非訚、陈之佛、郑乃珖等,由于作品中充满了新的生活情趣,反映了时代精神,均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喜爱。 3.写意田园画的欣赏写意田园画是以传统中国写意画画法为载体,借以自然景物,动物家禽,和丰收的果实为创作主体。写意田园画是传统中国画里令人赏心悦目的画种,它以淋漓的水墨,纵横的笔法、弥满的气势,使观者赞声鼎沸叹为奇观,并拥有广泛众多的欣赏者。通过画的立意叩动欣赏者的情意,产生回味不尽的画意是成败的关键。写意画有画无意,或叫人不解其意,莫名其妙,都处不上名副其实的写意画。 写意画讲究意,所以我们欣赏写意画也得捕捉画中的意,在回味不尽的意趣中得到艺术的享受,陶冶自己的性情。怎样更好的去理解意,最好的途径是从熟悉绘画技能入手,中国写意画往往是通过相当具体的绘画手段来塑造确立的。欣赏中国绘画创作应当按照南齐的谢赫的六条标准"即六法",它们分别是:1、气韵生动;2、骨法用笔;3、应物象形;4、随类赋彩;5、经营位置;6、传移摸写。这里对六法的解释为:【气韵生动:指创作上主题明确,表现真实,形象生动。骨法用笔:指描绘形象上的笔致与线条。应物象形:指选择题材的合度,观察与描绘对象要深刻细致与正确。随类赋彩: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准确而必要的著色。经营位置:指题材上的取舍与组织,画面的构思与安排。传移摸写:指接受前人的传统】。 当然,欣赏是带着时代的眼光的,人们的欣赏情趣也有着时代性,在绘画的表现方法上不同、欣赏者也会提出不同的欣赏要求,画家本身欣赏画的时候一般偏重技巧,而欣赏者是为了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那么欣赏就偏重于画的内容及感染力,不管是从哪一点出发欣赏画,都需要久看细看,用一种研究的眼光来看,才能看出它的奥妙,达到欣赏的目的。有欣赏经验的人都知道,有的画初看印象不错,还想再看,但看了几次之后却会觉的这幅画没有什么意思,也有的画初看似乎平淡,但看了几次之后,你就会发现它有丰富的内在美。 在欣赏中国写意画时要把握以下几个特点,如此才会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 立意当你看画的时候,首先打动你的是它的立意是否生动,第一印象很关键, 如感觉好才使你仔细的看下去,深入地研究下去,如果一幅画给你的印象是呆板的,它怎么能吸引你呢?立意生动是一幅画给人的一种综合感觉,以欣赏的角度来看,我们所以能被一张画所感染,是因为它的内在美,而这种内在美是通过形式的美表现出来的。 古人说作画必先立意,所谓立意就是画的主题。画家在作画之前应把意放在笔先,通过绘画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看法,把自然景色和个人的感情结合在一起。如画梅就要把梅花迎风斗雪和耐寒的品格画出来,画菊要有傲霜的精神,画竹要亭亭玉立,虚心有节,蒸蒸日上。立意的生动是中国画内在美的流露,这里即有画家的主观因素,又有欣赏者的主观因素,所谓画家的主观因素就是画家对所描绘的客观自然景象的观察、感受、体验,并把感情移入其中。所谓欣赏者的主观因素,就是欣赏者在看画时所产生的想象和联想。因为欣赏者看画的角度不一样,以及欣赏者本人的文化修养素质的高下都决定着欣赏水平的高低。如当代画家李苦禅画的墨荷,水墨淋漓,洒脱奔放,当代画家张立辰的《野葡萄》、张大林的《墨竹清韵图》,尤中会的老虎,刘立杰画的鸡,任学之的牡丹,都开创了中国近代大写意的一代画风,看上去好像画家在横涂竖抹。有的欣赏者认为葡萄叶画的太离形,不符合自然生态的本相。把叶子改成用绿色就更好,从这一点充分说明了欣赏者的文化品位,一块水黑淋漓的石头,在有的人眼中可能是无情物,可是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里它却常常显现出一种特定的性格。 形与神形与神一直是中国画创作和欣赏所重视的问题,欣赏中国的写意田园画用自然景物作为标尺,是不全面的,追求表现对象的形体准确、逼真,并非写意水墨画的主要使命,写意画贵在得意,它不但写出对象的外形,更要写出对象的神情,同时也强烈地包涵着画家自身抒发的意境和意趣。只求形似,不是艺术。如动物和植物的标本挂图,可以画的非常准确,但没有人把它们挂起来欣赏。我们在欣赏中国写意画的时候经常看到画面的景物变形。这也是写意画通常运用的手段,变形犹如文学上的夸张手法如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或平时人们激动时常说的心要"跳出来"了一样,它强烈、新奇但依然是自然而近情理。 4.当代写意田园画代表简介张大林 1963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青州市,现居北京。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任北京知秋缘书画院院长,中国教育电视台花鸟画讲座客座教授、中国花鸟画研究协会理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授等职。在中央美术学院期间曾得到张立辰、田黎明、陈平、毕建勋等老师的指导。其自幼酷爱绘画,8岁习画,从事中国画研究20余年,擅长写意花鸟、山水、人物,尤长四君子、葡萄和大鸡,其画风自成一格。既有传统笔墨功底,又有质朴生活感情,富有哲思灵气,充满力量与生命。 作品多次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并参加多项国家级大展并获奖。作品被多家权威单位和知名人士收藏。中国外交部做国礼赠送外国友人。并入选《中国当代书画选集》、《世界书画家大辞典选集》、《中国青年书画家艺术辞典选集》、《中国书画家简明辞典选集》、《国际篆刻大观选集》等十余部辞书。1997年被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世界书画家艺术协会联合等十余家权威单位联合授予“当代书画艺术名人”荣誉称号,并颁发证书。个人著有《张大林花鸟画画集》、《张大林花鸟画小品集》《当代书画研究——中国花鸟画大家》等书籍。中国书画报、大众日报、人民日报、艺术中国报等多家报刊曾多次发表。 中央电视台、《荣宝斋》《中国美术》、《收藏界》《传统与现代》《中国艺术名人》等近50家媒体都做过报道。作品多次被国内外美术馆收藏,2006年6月被中国教育电视台《书画课堂艺海星光》栏目聘为花鸟画讲堂特约教授。 张大林写意田园光盘5.名家作品欣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