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
释义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是省政府直属综合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1960年建院。下设研究机构有水稻、作物、棉花、畜牧、园艺、水产、茶叶、农产品加工等14个专业研究所。建有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国家茶树育种分中心、国家棉花育种分中心、国家油菜育种分中心、农业部优势农作物创新中心、国家长江中下游稻作技术创新中心、农业部转基因生物产品监督检测中心等多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还建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为推进科技创新提供条件支撑。 机构简介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4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238人,国家级学术带头人4人,省级学术带头人18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12人,5个科研团队入选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我院获得6个国家级科学家岗位、14个国家级综合实验站的建设任务,已成为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十一五”以来,全院共承担国家“863”高技术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和省级各类项目800多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36项,其中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审定农作物新品种83个,制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6项、地方标准6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9项,其中我院研创的“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三系选育及制种方法”,荣获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水稻两系育种、离子束育种、油菜杂交育种、蔬菜育种、基因指纹技术等研究已进入国内先进水平。 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已发展成为研究学科较为齐全、技术创新优势较为突出的省级综合性农业科研中心。 机构改革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省委、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皖发[2002]21号)精神,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是我省农业科学综合研究机构,正厅级建制。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简称省农科院,下同)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如下: 一、职能调整根据新时期农业科学院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对省农科院职责作适当调整。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突出各研究所独立事业单位法人地位,强化其对事业发展的责任和权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将院机关后勤服务职能交给院机关服务中心承担。 二、主要职责根据上述职能调整,省农科院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院属各单位,开展农业科学的基础实验研究和开发运用研究。 (二)围绕安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研究,农业环境资源保护研究,绿色食品的开发研究,农业技术开发研究和新品种中间试验及推广工作。 (三)组织承担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重大问题的课题研究,为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组织开展农业学术交流、技术合作和科研人才培养工作。 (五)指导市、县农业科学的研究工作。 (六)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科研成果推广、科技扶贫、科技下乡和技术培咨询、服务等工作。 (七)承担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下达的课题研究任务;承办省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根据上述职责,省农科院内设6个处室和机关党委。 (一)办公室 协助院领导处理日常工作,协调机关各处室的工作关系;负责制订院中长期工作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负责会议组织、文电处理、档信访、保密、保卫等机关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负责编发科技快报工作;承担院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科研管理处 负责拟定院中、长期科研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负责向国家和省、部、院等申报有关科研项目,开展课题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承担科研统计和科研年报工作;负责科研成果预测、中试、示范和推广工作;负责科技扶贫、科技下乡有关工作;负责管理院科研、开发基金;承担院学术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三)科技产业处 负责宣传贯彻国家和省农业科技产业法律法规、政策;负责拟定院科技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和督促检查;负责管理和指导院科技产业开发经营活动。 (四)计划财务管理处 负责编制院年度财务计划和预决算,并组织实施;负责全院预算内、外各项经费管理;负责全院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 (五)人事处(离退休工作处) 负责院机关和直属机构编制和人事管理工作;负责全院干部职工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劳资管理、教育培训工作;负责院机关离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 (六)纪检组(监察室) 负责院机关及直属单位党的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工作。 (七)机关党委 负责院机关及直属单位党群和政治思想工作。 机构设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现有院办公室、科研管理处、科技产业处、计划财务管理处、人事处(离退休工作处)、纪委(监察室)、机关党委(党委办公室)等7个机关内设机构及机关后勤服务中心从事管理和服务工作。共设有作物、水稻、植物保护、情报、畜牧兽医、水产、土壤肥料、园艺、蚕桑、烟草、茶叶(祁门)、棉花(安庆)、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工程等14个专业研究所,在蒙城和阜南建有2个院外重点实验基地,在舒城建有1座产业园。此外,还从学科发展的需要架构了国家合肥水稻改良分中心、国家安徽茶树育种分中心、国家安徽棉花育种分中心、国家优势农作物(油菜等)科技创新中心、国家转基因农产品检测机构、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辐照中心、安徽省薯类脱毒中心、安徽省水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以及院生物技术中心、院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我院还在全省各地建立了30多个科技示范基地和2个科技园区,这些基地集科研中试、良种繁育、示范推广于一体,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新技术成果的辐射源,也是高质量产品的重要产区。 人才队伍全院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4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238人,国家级学术带头人4人,省级学术带头人18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12人,5个科研团队入选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我院获得6个国家级科学家岗位、14个国家级综合实验站的建设任务,已成为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主要业绩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承担了科技攻关、“863”计划、跨越计划、“948”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等大批国家级科研任务,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三农”等方面成效显著。“九五”以来,育成了以皖杂40为代表的优质高产皖棉系列新品种4个,年推广320万亩,占全省植棉面积的50%以上;育成了以皖油14为代表的“双低”杂交油菜系列新品种6个,年种植500万亩,占全省优质油菜栽培面积的50%左右;育成了以协优57、80优121为代表的杂交水稻系列新品种27 个,推广面积900万亩。“十五”以来,我院每年承担国家和省下达的重点课题110项左右,全院在动植物育种、高新技术、作物栽培与畜禽养殖技术、农药新剂型研究、专用型瓜果选育及无公害栽培技术、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技术、生物制剂、肥料新产品研究、宏观农业经济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长足进展和可喜成果,涌现出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139项,获奖成果45项,其中国家级获奖成果2项(合作),省部级一、二等获奖成果10项;通过省级以上审定(认定)的农作物新品种72个,其中国家级品种审定10个;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39项,其中授权15项;申请专利24项,其中授权20项。 下属公司全院现有18个有限责任公司,其中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8个,100万元以上的有6个;院所控股公司15个,参股公司3个。 对外交流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英国、法国、波兰、比利时、加拿大、德国、意大利、西班牙、韩国、日本、越南等10多个国家相关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有近百人次国外专家来院开展学术交流合作,举办学术讲座;院现代农业科技交流中心(如图)成果展示厅正式对外开放,展示了院“九五”以来所取得的新品种、新技术和获奖成果,成为对外宣传展示院科技工作的重要窗口。 最新成果“十一五”以来,全院共承担国家“863”高技术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和省级各类项目800多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36项,其中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审定农作物新品种83个,制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6项、地方标准6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9项,其中我院研创的“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三系选育及制种方法”,荣获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水稻两系育种、离子束育种、油菜杂交育种、蔬菜育种、基因指纹技术等研究已进入国内先进水平。 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已发展成为研究学科较为齐全、技术创新优势较为突出的省级综合性农业科研中心。 发展愿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在广泛开展讨论的前提下,形成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关于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农科院院十一五规划》,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奋斗目标,全院将继续以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己任,在全面提升全院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的同时,努力朝国际化的目标迈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