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肖序常 |
释义 | 人物简介肖序常,男,中国科学院院士、构造地质学家,国土资源部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30年10月12日生于贵州安顺。 简历和学术贡献肖序常院士在安顺读完中学后,在贵州大学读了两年书,1949年才北上北大求学。 贵大的两年,是肖序常不堪回首的两年。他体会了大学生吃不饱抢饭吃,参加了进步学生反饥饿,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他的同班同学。 肖序常盼着解放,立志走出去。 1949年,肖序常盼来了新中国的建立,也盼来了随南下部队回到贵州的哥哥,在哥哥的动员下,他与哥哥一起坐了10余天的闷罐车入京,考入北京大学攻读文学。 此时,国家正在大力开发矿产资源,建设东北。北大知道肖序常在贵大读过地质专业后,动员他继续钻研地质,并破格让他从二年级读起。 贵州籍的国家级地质专家由此诞生。 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50年代初期与同行一起发展并评价白银厂外围小铁山多金属矿床;参与中国大地构造图及《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一书的编著,系统地划分和论述了构造单元及其演化,对区域调查、普查找矿及某些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的探讨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60年代初结合国家急缺矿产铬铁矿编著了《含铬基性、超基性岩地质构造特征》一书,对络铁矿的战略部署及普查找矿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70年代主要从事板块构造及蛇绿岩等的研究,首次阐述祁连山蓝片岩高压变质带,较早建立了中国完整的蛇绿岩剖面。 十余次进藏考察,对世界关注的青藏高原构造演化提出了新的论点。近年对古造山带岩石圈演化阶段的划分,及蛇绿构造类型的研究,均提出了新的概念。 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重要学术观点与贡献1、把板块构造理论应用于大陆演化的研究中,结合中国大陆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的实际,认为需要扬弃一些观点。如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特提斯)等造山带,认为那里不曾有宽阔深邃的特提斯大洋,自晚古生代-中生代,那里就是规模不等的古陆、海湾、有限洋盆相间的构造格局。 2、将造山带的构造演化-离散到碰撞造山过程,划分出7次主要段,深化了对造山过程的认识;对造山带(或缝合带)的重要标志-蛇绿岩,作了动力学分类。 3、对青藏高原形成和隆升及其效应的研究,认为在时、空上是不均衡的,具有“多阶段、多层次和多因素”控制。 4、对地壳-岩石圈的分裂-拼合演化,倾向于不对称“地球膨胀说”,但地球不对称膨胀说的机制,有待于深部地球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等多学科渗透的研究解决。 专著1)含铬基性、超基性岩的地质构造特征(第一作者) 2)喜马拉雅岩石圈构造演化(第一作者) 3)新疆北部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第一作者) 4)中亚古复合巨型缝合带南缘构造演化(主编) 5)青藏高原构造演化及隆升机制(第一作者)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