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肖复兴 |
释义 | 肖复兴,河北沧县人,《人民文学》副主编。1978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我们曾经相爱》、《早恋》、《青春梦幻曲》,中短篇小说集《四月的归来》、《北大荒奇遇》,报告文学集《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多梦时节——肖复兴报告文学集》等。 报告文学《海河边的一间小屋》、《生当作人杰》分别获全国第二、三届优秀报告文学奖。 中文名:肖复兴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北沧县 出生日期:1947年生 职业:作家 毕业院校:获全国第二、三届优秀报告文学奖 代表作品:《我们曾经相爱》、《早恋》、《青春梦幻曲》 中国著名作家简介肖复兴,1947年生,中国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沧州人,现居北京,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早年,母亲病逝。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 肖复兴是中国八十年代以来创作较为活跃,收获颇为丰厚的作家之一,是新时期最早进行体育题材创作并卓有成绩的作家之一,他30年坚持体育文学的创作,直至今日。 评论作者的作品朴实无华,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看上去颇为平常的故事。而正是在这一系列似乎谁都可能经历过的故事中,作者写出了他对生活的独到观感,写出了人的处境,人的精神渴求,写出了社会在其演进发展过程中的细微变化。 创作领域肖复兴的散文创作涉猎范围很广,有有关风土人情、自然境界及音乐艺术的记述作品。在作品中,作者文笔细腻,意味隽永,写出了水之经典、山之精魂、音乐之永恒,引导读者漫游于自由广阔的艺术天地。 自评:人之命运肖复兴,曾经当过十年的记者。他说:“人其实是很脆弱的,伤怀往事,尤其是蹉跎的青春往事,心里的感受无可言说。我知道,无论过去是对是错,是可以伤感,还是可以悔恨,都是不可追回的了。人可以回过头往后看,但路却总是要往前走。过去的路是一张弓,只能弹射得我们向前飞奔,这就是我们无法逃避又不可选择的命运。” 主要代表作品长篇小说《我们曾经相爱》 作家出版社(1986年11月版) 《早恋》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7月版) 《青春梦幻曲》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7月版) 《青春奏鸣曲》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1992年4月版) 《戏剧人生》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4月版) 《无处不在》 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 中篇小说集《远方的雪》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1月版) 《四月的归来》 花城出版社(1988年6月版) 中短篇小说集《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她和他们》 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5月版) 《北大荒奇遇》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年11月版) 《飘散的情思》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报告文学集《海河边的小屋》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8月版) 《生当做人杰》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10月版) 《仅仅因为漂亮》 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7月版) 《呵,老三届》 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8月版) 《呵,老三届》 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11月版) 《肖复兴报告文学选》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3月版) 《青春的骚动》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3月版) 《亚细亚大战》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3月版) 《火的战车》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年9月版) 《和当代中学生通信》 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8月版) 传记文学《天下第一剑》 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年2月版) 《达尔文》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版) 散文集《雪痕》 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6月版) 《情丝小语》 天津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都市走笔》 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2月版) 《父亲手记》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8月版) 《今朝有酒》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复兴随笔》 中原农民出版社(1995年1月版) 《聆听与吟唱》 理论集《采访的艺术》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1月版) 《生活和写作的奥秘》 漓江出版社(1992年3月版) 作品介绍《蓝调城南》自明朝从南京迁都北京,扩建外城,大运河终点漕运码头由积水潭南移,一直到清朝戏院开设在前门外,前门火车站建立……一系列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城南特殊的历史地位。城南,是一个情感深重的称谓。那里曾经是老北京城商业文化娱乐的中心,其历史的文化涵义,对于建设新北京保持老北京意义深远。作者肖复兴从小在城南长大,他突然惊讶地发现许多以前的记忆被现实涂抹得面目皆非,许多原来见过的老宅院老店铺已经和正在拆毁,便决心写这样一本书,不让记忆随风飘散。他花了两年时间,奔走于80多处老北京城南的街巷,终将一些极珍贵的人与事、景与物记述、描画于消失、毁灭前。 全书用满带激情或略含忧郁的笔触,抒写城南旧事,传达的是对故乡北京的一份心情,一份挥之不去的感情。 《黑白记忆》这是一本回忆录式的长篇纪实文学,作者在2004年8月重返北大荒,时隔22年后再重新踏 上那片黑土地,面对曾留有自己青春痕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面对现在依然生活在那里的老农和老知青,面对那些永远留在那里的知青亡魂,作者的心灵再次受到冲击和震撼,感情的闸门再次被冲开,于是开始了一次追忆如梦年华的青春之旅。作者把这段难忘的日子装到一个访问式的框架中,而不是像以往传统的编年体那样来提炼泛泛的回忆,结构的严谨,文笔的优美,故事的感人,超出了长篇小说的塑造力。它既是作者的青春回忆录,也是一代人残酷的命运史,更是一段共和国颠簸的断代史。特别是作者在文中一改往日的创作风格和写法,在历史、社会、人生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精辟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从而就使作品具有了极强的历史感、责任感和可读性,其思想深度超过了以往同类题材的作品,实属知青文学中的上乘之作。 《音乐笔记》我们常常引用圣桑的那句名言“音乐始于词尽之处”的后面,还有着这样的话:“音 乐能说出非语言所能表达出的东西,它使我们发现我们自身最神秘的深奥之处;它能传达出任何词不能表达的那些印象和‘心灵状态’”这种“心灵状态”,在我看来就是由感情所滋养出来的,情感.心灵一音乐,就是这样三位一体呈现出来的奇迹。我想这就是我能坚持十年来写音乐的原因吧?十年的日子并不算长,但什么事情能坚持十年,总会有其顽固的理由和原因的。 在本书中,收集了这十年来我所写的所有有关音乐的篇章,最早一篇《最后的海菲兹》写于十多年前的秋天,那情景还恍如昨日,灿灿的黄叶和灿灿的秋阳一起辉映在我的窗前。为使得这本书有更多更新的内容,我又在这个秋天里赶写若干。我将这些文字分为三辑,第一辑大多是听音乐会或听唱片的感受和感想;第二辑为有关流行音乐和民间音乐方面的理解和断想;第三辑写有关古典音乐的印象和感悟。当然,只是一点区分,它们之间是有着相通相关的联系,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织。重要的不在刻意的分类区分,而在于这些篇章里,有我十年深深浅浅的脚印和圣桑所说的那种任何词语都不能表达的“心灵状态”所谱就的情感谱线。 获奖情况1. 《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 2. 《海河边的一间小屋》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报告文学奖 3. 《生当作人杰》获全国第三届优秀报告文学奖 4. 《忆秦娥》获第三届老舍散文奖 5. 《童非素描》获第一届全国体育报告文学一等奖 6. 《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曾入选加拿大大学中文教材。 个人言论肖复兴:别把文化资源当廉价噱头 一家名为“冀中老区根据地”的餐厅近日开张。进入餐厅,身着“八路军”或是“国民革命军”服装的服务员,会高喊“首长好”来招呼客人。修成“地道”模样的包间更是以“狼牙山”、“保定”等命名,食客进屋就要 “上炕”。菜单上,68元一份的“定州革命节节香”,实为“烤排骨”。 商家经营,历来讲究的是创新,“一招 鲜,吃遍天”,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真正的好餐厅,更注重的是做出自己的看家菜,而不只是货卖一张皮,仅仅做点表面的形式文章。例如,老字号“同和居”,就有潘鱼和江豆腐,“致美斋”则有四做鱼和两鸡丝,“厚德福”拿手的是铁锅蛋和瓦块鱼……人们上这些地方,就是冲着那些别处吃不到的美味佳肴,而不是奔着外在的花哨去的。有意思的是,如今不仅商家的经营策略变着花儿地在转移,食客们的心理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很多人不约而同地看重形式和外表,唯新是举。以前讲究的是包子有肉不在褶上,而如今是格外看重包子的“褶”了。于是,才会出现“冀中老区根据地”这样不伦不类的餐厅——这有点儿像是老舍先生话剧《茶馆》里王掌柜令人啼笑皆非的改良。问题在于,这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很多人特别愿意把过去遗存下来的文化资源,当成今天赚钱的法宝。听说在江苏,清朝李渔早不存在的故居芥子园要出土重建,成为新的旅游景点;在浙江,余秋雨先生曾居住过的宅子要拔苗助长升格为“故居”;而在全国不少地方建起的唐街、宋城,更无一不是打着文化资源的牌,来为今天的经营活动鸣锣开道。至于更等而下之的,还有的竟然将日本侵略者的军服当成旅游照相的道具,将“文化大革命”的场景改造为餐馆的模样,让服务员一律装扮成红卫兵…… 某些人就是这样把文化和历史,与赚钱的目的迅速地链接在一起,达到内容的肆意置换,将文化和历史当成了商标,当成商家开门揖客的大堂侍女,当成营销的手段和盈利的润滑剂。商业时代的发展,靠的是文化过去的遗存和今天的积累两方面。过去的文化资源是今天文化积累的基础,只有重视过去文化资源的商家,才有可能把路走宽、走远。因此,我们要对历史心存敬畏,而不能把文化资源当成廉价的噱头。 肖复兴:关于文艺仅有激情是不够的 今年汶川地震震撼着亿万人的心,让许多艺术工作者重新看待并反思自己的艺术创作,从而激发出前所未有的激情,投身到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发自真心的渴望拿出和这场地震相关联并相匹配的作品来,无疑,这是我国文艺很可观的景象。只是突然那么多的艺术创作者蜂拥而至,据说仅影视创作的剧目就达20多部,这样扎堆儿的景象又实在值得警醒。难怪成龙感叹并告诫即使拍出来的也是烂片。这样告诫并非泼冷水,艺术创作需要激情,但也同样需要沉淀,需要思考,需要厚积薄发,这些经验之谈,并不因为是老话重提就没有道理。 近日,仅话剧在北京有两台要上演,分别是人艺的《生活》与国家话剧院的《坚守》。人们担心这样的急就章的艺术水准,参加人艺话剧演出的朱旭老爷子,站出来为其辩解说,人艺有传统,当年老舍先生的《茶馆》最初也是为配合选举创作的。朱旭老爷子说得没错,当年老舍先生最初写《茶馆》确实为配合选举,但后来他写着写着就偏离了选举,轻车熟路回到了自己熟悉的生活领地。《茶馆》的成功,恰恰是文艺和政治的关系处理得好的典范,它以卓有成效的实践,说明急于配合任务往往会欲速则不达,而长期生活的积累和思考,尊重文艺创作规律,才有可能让艺术之花适时盛开。 文艺创作的各种门类有其各自的创作规律,此次抗震救灾,诗和报告文学应该责无旁贷,是他们大显身手的时刻。但是,那么多剧组奔赴第一线,在余震不断的现实里无论扮演灾民或救灾者,还是执导摄像机调动拍摄虚构的场面,尽管勇气可嘉,心情可敬,但总显得并不那么合时宜。地震现场不是摄影棚和影视基地,更不是片场、秀场和赛场。人们需要的并不是看到他们的生活再现。艺术给予人们的,应该是更高一层次的审美和思索,而不仅仅是现在进行时态的照相式的写照。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的书记员,但这个书记员并不等同于新闻记者和报告文学家的现场即时报道。 如此多影视创作组集中于抗争救灾这一题材,难免萝卜快了不洗泥,人们担忧其艺术水准,也是可以理解的。套用本雅明的话说:大规模的传播意味着内容被非语境化。也可以说如此规模的抗震救灾的剧目,内容被非语境化,便很可能改变了我们的原初意义,降低了内容的有效性。还是本雅明说:过度使用和不断重复,而使得其意义被排空。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不要好心而没有把事情做好。事实给我们提供了例证。非典期间,也曾经急匆匆上马几部影视剧和话剧,但基本没有什么成功之作,时过境迁之后,人们几乎连剧名都忘记了。 新书简介《其实奥运会已经开始》 作家肖复兴的体育情缘很深,当过十年的体育记者,采访过奥运会、亚运会、国际友好运动会和一些世界单项锦标赛,和国内外不少运动员有过直接接触。《其实奥运会已经开始》配有近百幅体坛明星的精彩照片,丰富多彩,夺人眼目,而亲历性是该书的最大特点。 肖复兴是新时期最早进行体育题材创作并卓有成绩的作家之一,他30年坚持体育文学的创作,直至今日,值得尊敬。《其实奥运会已经开始》中书写的当今体坛风云人物刘翔、姚明、王治郅、罗雪娟,以及宿将容国团、李富荣、年维泗、郎平、李宁、童非、马燕红、伏明霞、高敏……还有一些国际上的体育明星,包括瓦尔德内尔、刘易斯、布勃卡、乔丹、奥蒂等50余人,均以作家独特的视角,真实细腻地描摹了他们的起伏命运、跌宕人生和内心的丰富世界与沧桑故事,展现了运动员们在赛场上无法见到的另一动人侧面。读《其实奥运会已经开始》,会让读者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体育史,那些一代代运动员教练员的艰苦奋斗、非凡贡献,让体育走到今天,能够使读者对于北京奥运会增加一份新的认知、感想和感情。 对于体育的书写,肖复兴富于激情,又具有文学的功底,曾经在《新体育》《体育博览》等报刊开设专栏,拥有广大读者。他的作品《向往奥运》《银色心愿》《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剑之歌》等曾经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文,改编成电影,或翻译到国外,并连续两次获得全国体育报告文学一等奖以及北京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