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校园文学
释义

校园文学是新时期教育发展中所涌现出的一种文学现象,是校园文化的一翼。“校园文学”的形成,是从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文学的再度繁荣而产生的。“校园文学”蓬勃发展起来,给中国当代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成为重要的一旅。

概念与特点

校园文学研究专家、作家王世龙著述的《校园文学与创作》一书,首次对校园文学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也是目前较为科学的阐述。摘要如下,以供参考:

校园文学是我国改革开放、社会经济迅速的发展的产物,它联系着教育与文学两大领域,蕴含着二者相结合的发展规律,是促进素质教育的体现。但是,关于校园文学,目前尚无系统专述的理论体系,而我们不仅要创作出校园文学精品,还需要了解它。在这里,我们主要从校园文学的定义范畴及其特点、我国校园文学史、校园文学与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抛砖引玉,不足之处,我们再进一步研究。

什么是校园文学

翻开文学史,所谓“校园文学”尚无记载。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时代的要求,使全社会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视与关怀进入了首要地位。同时,青少年对精神生活的渴求也越来越高,而文学艺术的发展对青少年来说影响最广泛。于是,在我们的校园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文学社团,涌现出了一大批小作家、诗人、他们在校园里开展读书活动、出墙报、办手抄报、出油印小报,发展到编辑印刷与国家公开发生的报刊相媲美的自办内部交流报刊…不少学生的作品发表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有的还获了各种各样的奖,作品被改编成电视、电影剧本搬上了荧屏和银幕。这种文学现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淅被社会关注。各级报刊纷纷开辟专栏,1989年应运而生的《中国校园文学》杂志在北京创刊,成为一面大旗。

那么,什么是校园文学?它的内涵是什么?如何界定它的定义范畴?

“校园文学”这个名称是由校园里所发表的文学作吕面约定俗成的,不是学术理论界创造的。我们探究它的理论,要根据现象及其客观规律,全面地考查、总结、论证。

台湾《联合文学》1989年3月出版的第53期开辟了一个“校园文学特辑”,在首篇文章《所谓“校园文学”》中说,“校园文学”一词,指的是大专及中等学校学生的文学作品,校园文学作者随着学生身份的取得或丧失而进退于这个集合词的辖区。显然,台湾“校园文学”的含义专指学生的文学作品。

1985年,前苏联《文学报》经“文学与学校”为主题 进行了全民性的讨论,其主旨是,怎样发挥以校园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学校中的教育作用。许多读者和作家都认为,学校题材的文学作品,应该反题材内容 延伸到校外复杂的社会中去,通过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充分反映学生的思想性格和成长过程,从而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现实的生动活泼的教育。可见,他们校园文学的概念,并非完全界定在校园内。

在我国,关于“校园文学”的界定也不完全相同。有人认为“校园文学的出发点在校园,归宿点却在社会,凡有利于师生道德情操陶冶、传统精神文明发扬光大,有利于全格人才的健康成长的,皆可谓校园文学。”(余琳)《校园文学之我见》原载《校园文学导报》1996年1月)这个含义笼统了;还有人认为“顾名思义,校园文学即为学校范围之内的文学。一般说来,校园文学是校园师生自己创作的反映校园生活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这具有短小、精悍、清新、健康、向上的色彩。”(岳斌《关于校园文学的思考》原载《校园文学导报》1995年创刊号)这个界定的范围以狭窄了。

还有人把教师创作的文学作品也列入校园文学。在校园文学的兴起与发展中,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特别是语文教师或者说身为教师的作家,为培养文学新苗、发展校园文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些教师言传身教,带动学生创办文学团,一起开展文学社活动,在辅导学生写作的同时逢己也坚持创作,成为校园文学的火车头。但是,教师毕竟是成人,是社会中的一份职业,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不能简单地划为“校园文学”,比如,有的教师作家创作的反映社会问题的作品就不是。因而,可以把“教师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去研究。

《中国校园文学》1993年笔1期发表了牛雅洁《谈“校园文学”》的文章,从两方面对“校园文学”概念进行了界定:(1)所有反映校园生活的文学作品,其作者包括学生、作家各一切社会人士;(2)学生所写的一切文学作品,其内容包括校园内外。这种界定的范围是较全面的,也是符合实际的,但是没有揭示出“校园文学”概念的确切内涵。

考察我国校园文学的发展过程和现实情况,特别是研究当代校园文学的许多作品,我们看到推动校园文学发展的主流是学生,特别是“中学生文学”和“大学生学”。据有关报刊调查,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就有上万个,几乎遍及城乡初中、高中、中专、技校等各类学校,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全国有名的就有几千个。在当代文坛涌现出来的青年作家,大部分是从中学时代就开始文学创作并取得了成果的,也就是说,是校园文学培养了他们。

校园,学生是主体,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家庭、学生与社会,构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而学生以是受教育者,因此,如何写好以校园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如何引导学生从校园认识社会并写出文学作品,如何发挥“校园文学”在学校中的教育作用,是“校园文学”的主要任务,也体现出“校园文学”的内涵。

综上所述,校园文学是指学生时代创作的文学作品,或者通过校园生活反映社会人生的、主要为学生欣赏和接受的文学。

有人说:“校园文学”就是儿童文学。”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作为各种领域中的文学“品种”,都不是绝对“独立”的,都有多边关系。校园文学与儿童文学的界限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二者之间更是存在着交叉和模糊的现象。儿童文学是指以少年儿童为主要阅读对象的文学作品,这里的“少年儿童”包括还没有上学的“婴幼儿文学”而校园文学主要面向大中小学,经青少年为主要对象。还有人以“青春文学”、“少年文学”来命名,这些都是某一特定年龄阶段的文学,按人成长的规律顺序应排列为“儿童文学”(幼儿、小学生文学)、少年文学(初、高中文学)、青春文学(高中、大学生文学),这些也都不能截然分开,都有交叉模糊的现象应归于“校园文学”之中。

也有人说“校园文学”的提法不科学,它从概念上局限于校园,其外延小。从“文以截道”而言,不能体现出校园文学作品的内涵,也不能确切地概括这一文学现象。尽管这一名称已约定俗成,但从理论上难成体系,不便于研究、发展。这种意见不无道理。

1993年笔者在《中国当代校园文学丛书》总序中提出了“教育文学”,其中说:“这个概念比‘校园文学’的范畴要大,可囊括‘儿童文学’‘中学生文学’‘大学生文学’‘教师文学’等一切以教育(不仅仅是校园教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关于“教育文学”理论,我将在《教育文学论稿》中阐述。总的来说,教育文学就是倡导经学校教育为题材,或者弘扬社会正气、塑造民族精神、健康向上、格调高雅、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具有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教化特点的文学作品。正如教育作家韩作黎先生所提倡的,要创作出像前苏联的马卡连柯的《教育诗》、电影《乡村女教师》,像我国叶圣陶的《倪焕之》、柯岩的《寻找回来的世界》那样的优秀作品。使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泶生(或读者)在“本性自由”的文学创作吕陶冶情操、完善自我,在阅读欣赏、审美活动中潜移默化,不知不觉融入心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校园文学的特点及其创作导向

综览校园文学的发展史,分析研究校园文学作品及其发展的背景,特别是80年代以来新时期校园文学迅速成长的状况,我们看到,校园文学是和文学社团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校园文学产生和发展的一大特色。但我们这里主要从作品本身研究它的特点。

校园文学联系着教育和文学两大领域,决定了在当代言学中的重要地位。它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校园文学比一般社会文学有着更强、更富有成效的审美教育作用。为着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校园文学作为青少年学生的精神食粮,有着更纯净、更富有营养性的要求。这种教育作用是由校园独特的环境决定的。

关于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问题,文艺界曾有过相当激烈的争论,就是到现在仍有不少人反对强调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文学就是文学,是艺术,但是,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凭借艺术的魅力,美的感染力,把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形象通过娱乐、审美传染着读者,归根结底还是教育着人。只不过这种教育人的方式是艺术化的。如果一个人去阅读了格调低下的作品,特别是那些“低级趣味”的东西,那就起到反面教育作用。而我们的校园文学就是坚决抵制那些具有不良倾向的创作心态。一个作家思想越高尚,情感越纯洁,境界越开阔,以生活的评价就能正确、深刻更富有超前的人生导向,他的作品的教育作用就越显著。当然,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决非生硬的说教,校园文学既是文学,就应该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艺术效能。无论如何,作为人类精神现象的以审美为其特质的文学,它的终极目的在于使人提高,使人心灵净化,使人精神世界变得丰富,性格变得更为健全,更具智慧,在贴近人生与宇宙的真谛中,获得至高的精神享受。这是一种人格、素质升华的效应。这也是提倡素质教育扫需要的。

校园文学的教育特点不仅体同于成人作家的作品中。学生在接受、欣赏大作家们的作品时,自身也开始进行创作。文学的魅力使他们在追求中促进成熟,过早地或更深刻地认识社会。学生时期,成长的任务在于认识事物、体验世界,从吸收知识、感触人事中追求美好。对他们来说,充分发展幻想、想象、感知世界的能力,也是一种“教育”过程。在创作中,“自我完善”,使心灵得到升华,从而达到一种独特的受教育的目的。大量的学生作品,形成了校园文学的主流,从学校涌向社会,涌向读者,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力量。

校园文学的教育作用,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特别是教育界、文学界,对如何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有了争论,对其创作要求有别于一般社会文学。他们不赞成在校园文学中过多地描写犯罪、家庭矛盾等内容,反对那些庸俗不堪的爱情描写,反对恐怖凶杀而具有刺激精神的描写,反对那些消沉厌世的情调和牢骚怨世的情绪的作品等等。总之,他们都从教育角度出发去要求校园文学创作,否则,校园文学也就失去意义了,根据学生的特点,校园文学应当以树立崇高理想,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勇敢、正直、诚实等做人的美好品质为主要内容,以追求真、善、美为主题。

校园文学的独特的教育作用是其自身的特点,也是适应家庭、学校、社会及青少年自身的需要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校园文学的另一个特点是思想与形式上的不成熟性和新颖美与创造性的统一。这里指的是大中学生的作品。这个特点是由青少年年龄段的心理特征所反映的。

青少年处于成长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往往缺乏必要的文学修养、创作经验和写作技巧而显得有那么成熟,往往具有模仿、斧造的痕迹。但是,这些不足正表现出校园文学的特色,他们不受“技巧”的约束,不循规蹈矩,全凭真情流露而定出活生生的新鲜味。文学作品重在创新,而青少年的思想最活跃、最真纯,不伪装,不保守,最富于敏感想象、激情,这正是创新的内驱力。他们在创作时,尽管构思不是那么全面严密,但写其已经认识的部分,就毫无顾忌地倾吐心意,尽情挥洒。成长着的枝叶是新嫩可爱的,成长着的思想和写作水平,也往往露出新颖和创造的美。我们阅读许多同龄人作品,感觉到那勃勃的生机的青春气息,如新春蓓蕾,充满着开放的力量。这就是校园风格。

富于幻想、新奇,具有冒险精神,和较强的趣味性,是校园文学又一特点。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诗歌、小说、童话、科学文艺、校园戏剧小品等体裁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从张之路的长篇小说《第三军团》得到印证。成长中的青少年儿童是不安分的。儿童时期往往是在神话传说、童话寓言伴随下度过的。他们从这些作品中获得了智慧,吸取了营养,插上了翅膀,然后再去创作属于自己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少年时期,更富于幻想,喜欢猎奇冒险,对宇宙充满着飞翔的欲望。一种创造的形象为现实生活中所未曾有过的,超常的新奇的东西出现在了文学作品中,像孙悟空、美人鱼等文学形象。这种创造性想象就是幻想。因为幻想,使青少年描画美好的、全新的生活图景,带着心灵超越现实,进入了全新的、自由的未来境界。

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才使那么多青少年在“幻想”的王国里,创造着校园文学。

校园文学还有一个特点是对生活充满热情、激情,既洋溢着时代气息,又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外国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一句话,要想真正听取时代的脉搏,那就去贴近中学生的胸口。青少年,有朝气,有理想,热情激扬、敢于追求、拼搏向上。青春,是美丽的花季,是绿太阳红月亮,一切都是美好的。在青春的天地里容不下丑恶与谎言。改革开放,经济潮流,各种思潮向他们涌来,涌进校园。正义与邪恶,文明与腐败。爱与憎,随着他们的成长而逐渐辩清。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对“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的事情,他们表现出疾恶如仇,却有困惑无奈。于是,他们以饱蘸激情之笔,或颂扬,或鞭挞,在他们的作品里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使校园文学面向社会,增强了作品的厚度和广度。

此外,校园文学作品的语言清新、明朗、纯正、规范,与社会上有些作品相比也是一大特点。此多不述。

综上所述,正因为校园文学是以学生为主题创造的,才有以上特点,才使“校园文学”立足于文坛,独树一帜。校园文学是作家的摇篮,是当代文学的苗圃,是新世纪中国文学的生力军。随着校园文学的发展,其特色将更成熟,从整体上形成“独立”的校园风格。

校园文学与素质教育

1996年春节前夕,我随同校园文学研究中心的两位老师去拜访著名校园文学作家、教育家韩作黎先生。韩老首先谈到我国文学创作队伍目前所面临的年龄结构老化问题,青年作家和后备力量产生严重不足的局面。他说,中国作家协会的5000名会员之中,40岁以下的会员只有400人,仅占总人数的8%,30岁以下的会员寥寥无几。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文学事业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情感、想象、创造及生活问题。从这方面看,校园文学任重而道远。当然,搞校园文学不仅仅只是培养大作家,还是提高学生各种能增强素质的切实有效的教育方式。韩老还说,实践已经证明,校园文学活动是教育教学的一种好形式,重在陶冶情操,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他还呼吁:社会上相当泛滥的是武打、言情、惊险的东西,这对教育新一代是十分不利的,文艺工作与教育工作应该紧密配合起来,校园文学应是文学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新生力量,校园是文学的一片沃土,需要广大教师和作家们共同耕耘。

这番话,道出了校园文学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从1300多年前诞生的科举制度,到今天的大学入学考试,成为我国培养选拔人才的主要模式—闭卷考试。一场考试决定了莘辛学子的命运,高考指挥棒误导了教育方向,考场靠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在考试的科目里钻牛角尖,不考的科目靠边站,用的是一套比较简单的硬背、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的灌注法,使学生不胜负荷,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使教育走进不惜以牺牲个人特长、有碍身心发展为代价,以求考场得高分的功利主义的“应试”死胡同。面对我国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现状,许多有识之士频频亮出了黄牌,上至教育专家,下至普通教师,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出了教育改革的一些问题,并取得了可贵的经验,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实施。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素质教育讲究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来教育引导,以全面提高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发展特长,培养适应时代的能力。因此,素质教育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学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翼,自然被素质教育所重视。而校园文化的基础来自语文课的教育,因而,作为学生要重视语文课的学习。不是死学,是要灵活的学。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讲,语文学科的教育比其他课程显得更重要,因为语文竟课内外、校内外、学校、家庭、社会连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网络,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因此,我们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

已故特级教师张孝纯和他的学生语文教师张国生共同创立了“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模式,是素质教育的突破,也有利于校园文学的发展。“大语文教育”主张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而把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语言实践结合起来,是“大语文教育”的精髓。

为什么呢?特级教师顾黄初说:“语文社会的公器,语文教育应当贴近生活、靠拢生活,这是由语文工具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狭的笼’与语文教育天生不容。”

其一,语文和文学一样,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和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又为社会生活服务的。这一特点决定“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一旦脱离了社会生活,思想就会枯竭,语文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如果把学生关在教室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隔绝,只一味地接受枯燥乏味的训练,岂非花盆中栽树、温室里育苗?正如语文专家、诗人刘国正所说:“语文是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离开了生活,就变成了空壳,就没有了实际内容。”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在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学语文的渠道。由于语文是人们社会交往的工具,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交际活动就是学语文的好机会。近年来随着广播电视事业和电脑科技的飞速发展,产生了新语文学习领域___影视语文学习、电脑语文学习。教育家吕叔湘曾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语文。”

其二,人的语文能力的形成又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包括着德、识、才、学等诸多方面。其中“德”包括思想品德、思想感情和思想认识能力等;“识”是指生活见识和生活积累,总是见识越丰富,积累越厚实的人,语文能力越强;“才”,即今天所说的智力与才干,包括先天的资质与后天的培养,总是智力越好,越有才干的人,语文能力也越强;“学”是知识积累,不仅是语文一方面的,还应包括其他各方面,也总是知识越丰富,语文能力越强。而这几方面,而这几方面除了“学”主要靠语文外,其余都不可能仅凭语文课堂所能形成,必须依靠各科共同努力,依靠社会生活与语言实践。

遍览中外文学史和文人传记,可以发现,语言文学上有大成就者,往往不是单靠学校培养,更主要的是靠他的人生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即依靠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实践。司马迁写《史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白成为“诗仙”与其游历山河不可分;杜甫“国家不幸诗人幸,活到沧桑句变工”,是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的生活极大地丰富了他的诗作;奥斯特洛夫斯基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靠的是他曲折的人生;还有曹雪芹,还有高尔基,等等,无不是依靠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

综上所述,“大语文教育”实质上跟校园文学有着相同的意义,校园文学就是“大语文教育”实质上跟校园文学有着相同的意义,校园文学就是“大语文”,都体现着以素质教育为目的。而将二者相互结合,将校园文学活动成为“大语文教育”更高层的部分,会更完善。

李岚清曾指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面向21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建设人才,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作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校园文学正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校园文学社;;团形式以是校园文学的一大特色,是一个直接实践的园地。

校园文学要和美术、音乐等结合起来,利用自身的特长,让受教育者在具备语文能力的基础上,提高文学艺术修养,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实践,通过文学活动与创作“自我完善”,发展他们的身心,挖掘他们的潜能,启迪人们的智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决策问题、解决问题的社会适应能力。一句话,通过文学的兴趣与诱惑力,引导、挖掘、培养受教育者在未来社会的生存、况争、发展和创造的综合能力,同时,又使受教育者在文学的熏陶中具有责任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爱因斯坦说过:“因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相反的,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校园文学属个性教育、个性培养。个人的志趣、特长是一笔巨大的素质财富,只有通过注重个性、特长发展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高层次的人才,据报道,美国科学家最新发现表明,让孩子学习艺术课有助于智力提高,提高他们的读、写、想象能力和计算能力。而文学艺术自然成为重要内容。一个人从小就追求文学艺术,一定会使智力超群。1930年主持青岛大学国文系招生的闻一多,毅然接纳臧克家入学,不因臧克家的数学考得一塌糊涂而割爱,仅据他一则“三言杂感”写得鞭辟入里、超凡脱俗而破格录取。要按“应试”看总分的录取标准,臧先生只有名落孙山,一代诗宗就可能被埋没。当然“闻一多”现在也有,据不完全统计,从1986年到1996年,从校园文学培养出的优秀中学生作家诗人被大学中文系免试特招的不下百名,但大多的还是捧着诗歌挟着散文被拒之门外。

1912年,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发表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第一次把美育确立为教育方针之一:“文学教育兼及智育和美育两者,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承担着通过审美教育,塑造新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性之功用。”然而在当今社会,作为“文学教育”基础阶段的中小学语文课,已成为孩子们日益沉重的负担。目前,我国素质教育已开始全面实施,为我们校园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美好的环境。愿校园文学在“园丁”和莘莘学子的辛勤耕耘中,开出更灿烂的花,结出更丰硕的果。

文学期刊《校园文学》

刊物简介

《校园文学期刊》以校园文化为主题。主要面向各地校内师生征稿,(也收关心校园文学的校外文学爱好者来稿)此期刊为原创类文学期刊。创刊号栏目,共五个板块,分别为:青春的故事;诗路雨花;散文拾贝;古韵诗词;那封情书。

本刊为众人协作的写作方式,只有认证作者才能直接在书中编辑,其他投稿者请到本刊专属投稿地址进行投稿:

编辑团队

主编:夕泽(诸金龙)

副主编:尚霜

名誉副主编:新绿(雷州市新诗学会秘书长)

实习编辑:苇草 胡帆 刘敏

顾问:月色江河(江苏诗歌论坛版主)季本勇(中国剧作家协会会员、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

顾问:赵芸芸 杜艳梅

协作:一起写网 诗文韵论坛 金心诗社论坛

最新文章

那封情书 大学生的奇特家书 (文/寻找姚黄)

原创歌词 好想用一辈子去爱你(词/杜银三)

三月的原野(谢英)

爱在日志(尚霜)

雨夜想起海子(张启新)

盛夏多妖娆 (文/贾文)

首饰物语 (文/阿土)

不过父亲节 (文/何君华)

世说新语 中庸之道 ---读《中庸》有感 (文/王诗琪)

秦始皇(朕在此)

高校文学著作代表

《从番职出发》全书15万字,以高职高专为背景,为亘谷科技25岁CEO郑俊雅所著(2006年毕业于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于2009年4月份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从番职出发》作为中国高职学生第一本探索学习、工作、创业经验与心得的开山力作,因作者人生历程的心灵自白,因书中系统而全面的剖析及辩证,必将引来全国无数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对学习、工作和创业进行更多真实、真诚的交流与分享。在作者深刻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情结中,我们看到了高职学子与高职教育的血脉相连。一个懂得感恩的大学生,他的路必将更加宽广;一个善于分享的大学生,他的世界将因此更加灿烂。

《从番职出发》上部分内容是大学、工作与创业,作者以自身为例,择学习、生活、师生、同学、恋爱、活动、求职、职场、薪水、创意、网络、营销和市场等等众多大学生最关注的热点,逐一详细剖析,将理论思辨与故事融合于一体,深入浅出地和读者分享了诸多经验、教训、建议和创意,从宏观到微观,系统而清晰地和读者分享了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迫切需要了解的各种问题。下部分内容是困境、思辨与超越,作者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来的心路历程一一真实展现,个中充满困惑、挑战、怀疑、思索、辩证、执着、坚持、探索、感悟与收获,有血有肉,感人至深……

立身社会和服务社会需要一技之长;追求无我,成就自我,需要综合素质。大学生一技之长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结合生活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时代的需求和历史的需求。

离开需求来谈教育,教育将变得孤芳自赏;离开需求来谈自修,自修将变成闭门造车。

高职教育不是模具,而是平台。这个平台,时刻提醒高职院校领导、老师要将大学之道融入高职之教,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生涯发展。多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探索“职业性、大众化、开放式”办学模式,构建“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树立“实在、乐业、和谐、激情”的高职教育精神,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然而,教育再完善,亦无法取代学生自修。而大学时期恰恰是学生自修历程中的重要阶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一步都至关重要,都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宁静的修炼。

大学生的自修,为安身立命,必须了解需求;为驰骋千里,必须引领需求。紧跟需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当能学以致用!

作者用他三年番职三年企业的风雨六年,告诉年轻大学生朋友:

年轻人,走进校门,你从哪里来到自己的大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学三年,你收获了多少?

大学生,走出哪所大学的校门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大学向哪里出发!你创造了多少?

《从番职出发》作为中国高职学生第一本探索学习、工作、创业经验与心得的开山力作,因作者人生历程的心灵自白,因书中系统而全面的剖析及辩证,必将引来全国无数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对学习、工作和创业进行更多真实、真诚的交流与分享。在作者深刻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情结中,我们看到了高职学子与高职教育的血脉相连。一个懂得感恩的大学生,他的路必将更加宽广;一个善于分享的大学生,他的世界将因此更加灿烂。

《从番职出发》这本书最珍贵的,不仅是年轻人蓬勃的拼搏、深邃的思辩与文笔的隽永,更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而这种精神,这种追求,诠释着大学之道与高职之教的内涵与社会价值。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9: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