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校士馆
释义

校士馆,民间称考棚,是封建科举制童试之地。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慈城当地乡贤郑廷荣父子慷慨捐银24000两建造校士馆,后被毁。现存的校士馆是按照慈城县志上校士馆图样重建的。它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整组建筑为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布局: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分别为大门、仪门、大堂、二堂、挑试所;左右轴线上对称地建有文场、公祠等,采用传统工艺的明清建筑风格。

内容

慈城校士馆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文化的缩影,折射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全景,为我们及后代了解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场所。校士馆曾经是古慈溪县的骄傲,它是古县学的考棚,也是慈城历史上人才辈出的生发之地。5个状元、3个驸马、519名进士、1000多名举人等,士学名人正是从这里开始,仕途的前程也正是从这里考进第一步。

慈城的考棚是可以显耀的。因为古慈溪的历史上有过向敏中、袁炜等宰相级的人物5人,有冯岳、张九德等尚书级的人物10人,还有杨文元、桂彦良、姜宸英等学者性的高官多人。在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上,能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的人物仅18人而已,而慈城的杨守勤能连得会、状两元,可谓与三元文星擦肩而过(乡试第二名)。中国的考棚历来是福禄之星的孕育之地,一场考试平步青云,多少人为之呕心沥血。

的考棚也与古慈溪众多的名人隐士和古书院的人才培养相关。慈城从西周起就有“四皓隐士”之一的大理(官职)黄公闻名于天下(有黄墓渡世代流传),战国时最著名的人物为越国名将文种(列入慈城孔庙的乡贤祠先祖名人牌位),汉朝时有从事王修、孝子董黯等,三国时有吴都乡侯阚泽、隐士虞喜等,唐宋时有著名书法家虞世南、博士姚登孙等。明清时期更是慈城士学和职官名人集中涌现的年代,并使重教尚文为古城民风,单为进士、举人的立坊就超过三十座。据不完整的统计,古代的慈溪有过慈湖、德润等著名书院(相当于现代的学术研究院)近十个,由文化名人、书院人才、县学生员组成的文化根基,是慈城历代人才辈出的福音,更是世代家族的开创、承袭之恩泽。慈城的考棚大概起源于宋朝。按照王安石作《慈溪县建学记》一事来看,慈溪的县学起源于孔庙的庙学,后来被定为县办公学。中国的教育起源本来只是以私塾形式为主的个人家教,渐渐转化为广收门客(学派),后来才转为太学(国子监)、县学(孔庙)等。隋唐后国家选拔人才实行层层考试的科举制度,考棚理应由此而生。此后中国的公考学业都从童生做起,进而秀才、贡生资格,相当于现在的小学、中学、大学学历。慈城的考棚可能是童生和秀才的选拔地方,但慈溪县在宋时就有15万人口之多(清朝最多时有30万),所以考棚的功能级别却不低。古代要进县学的生员,先得通过县、府、院三试合格的童生资格,故有的人到老都通不过三级考试,世上这才有老童生之称。能进县、府、州公学的,一律都为秀才资格,也只有取得秀才资格的才能去省城乡试。秀才乡试中举后或考入国子监求学的,同为贡生资格,因为贡生有恩、拔、副、岁、优等五种途径可以放官,所以一般也称老爷(社会地位的标志)。乡试、会试都是三年一试,功名之难可想而知。慈城历史上有过很多的举人坊,说明县民对中举的幸运也是很崇敬的。慈溪县的科考从唐至清曾有千年历史,而平均每年的中举比例仅一人而已,约同现代的二十万分之一体彩特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2: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