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校场伬 |
释义 | 校场伬,俗称校场沿伬唱,是江淮流民利用江淮地方说唱、杂耍,夹杂福州话卖艺求生的曲种。清代曾传唱太平军歌谣,如:“一路滔滔见太平,不知老哥是何人,快快开门洪家过,齐起明,共同心。你刀不是杀人刀,乃是关公义勇刀,过五关,斩六将,不斩民家半分毫。” 清光绪年间,已形成校场沿伬唱,出现艺名“老八旦”的徐姓女伶。她在校场沿带领自己的女儿、儿媳和孙女演出。初在旗人街和八旗军营沿街卖唱,后扩散到民间街巷,或沿门托钵,或应召上门,或参加社火踩街活动。民国时期,从业半从业几十人。到解放战争时期,已不多见。 使用江淮小调和在福州吸收的一些民歌为曲调,如九连环、打花鼓、白牡丹、四季花、打春来、十杯酒、十月怀胎、摘花、采莲鼓、螃蟹歌、贺新年等小曲。为迎合市井口味,还有十八摸、单身哥十怨等曲子。表演时载歌载舞,粗犷活泼。主要有: 莲花落(又称莲花哨)一个女演员腰悬扁鼓,手执一尺二寸左右小钱剑两把,兼作鼓槌。扁鼓配以丝绦,斜肩垂挎在腰旁。腰束腰带,以固定扁鼓且斜插一副竹板备用。演唱时,演员边打鼓边耍钱剑,边唱莲花落边移步,有时不打鼓而敲打竹板定节拍。另一演员在旁边拉二胡伴奏和帮腔。1958年,伬艺名演员陈润春曾挖掘这一形式,演唱新曲目《杨母大破水利关》,参加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 打钱套(就是江淮一带的耍霸王鞭)演员各执一支钱剑,长三尺左右,两人组成一对钱套,对数不拘。表演时,用一把椰胡伴奏,演员随着乐声挥动钱剑,扣击肩、臂、脚、手各部位,打成各种花样,连打带唱欢快的调子。常在校场沿伬唱中作压台用,俗称“洗台”。 怀鼓掷剑上场演员1~2人,各悬一面怀鼓,手耍木制短小钱剑4~16把,在坪场上跑圆场和组成各种交叉路线,边跑碎步,边用小钱剑打击怀鼓和抛出手,边抛边接边敲,令人眼花缭乱。 二胡、椰胡拉唱一成年女演员主弦,带两个姑娘演唱。其椰胡与常规不同,琴柄和弓弦都较短,椰壳较小,走弦短促。打击乐用竹板或金钱板,由演员兼执。 三弦鼓一人操三弦,一人手执椭圆形的半边鼓(类似新疆的手鼓),以细箸击拍,自唱自伴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