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鸊鷉 |
释义 | 小鸊鷉(学名:Tachybaptus ruficollis;拼音名:Xiǎo Pì Tī)是鸊鹈目鸊鹈科的鸟类。体长约56 cm。枕部具黑褐色羽冠;成鸟上颈部具黑褐色杂棕色的皱领;上体黑褐,下体白色。善于游泳和潜水,常潜水取食,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鱼、虾等为食。通常单独或成分散小群活动。繁殖时在水上相互追逐并发出叫声,有占据一定地盘的习性。繁殖期在沼泽、池塘、湖泊中丛生的芦苇、灯心草、香蒲等地营巢,每窝产卵4~7枚,卵形钝圆,污白色,雌雄轮流孵卵。留鸟及部分候鸟。 外形特征小鸊鷉体长25-29 cm,翼展 40- 45 cm,体重100 -200 g,寿命13年。 成鸟(夏羽):上体黑褐色,部分羽毛尖端苍白;眼先、颏、上喉等黑褐;下喉、耳羽、颈侧红栗色;初级、次级飞羽灰褐色,飞羽灰褐,初级飞羽尖端灰黑,次级飞羽尖端白色;大、中覆羽暗灰黑色,小覆羽淡黑褐色。前胸、两胁、肛周均灰褐色,前胸羽端苍白或白色,后胸和腹丝光白色,沾些与前胸相同的灰褐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 成鸟(冬羽):额淡灰褐色,头顶和后颈黑褐,颈较深于头,并有栗色、白色横斑;腰的两侧淡黄棕色;上体余部灰褐色。颏、喉等均白,下喉带些黄色;颊、耳羽、颈侧等均淡黄褐,并有白色斑纹;前胸和两胁淡黄棕色;胁部羽端黑褐。 虹膜黄色;嘴黑而具白端;跗蹠和趾等均石板灰色。 分布范围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洋,包括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附近岛屿。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中国有分布。生活习性留鸟。常单独或结群活动。飞行笨拙,但善于游泳、潜水。在水草丛中建造能随水位升降的浮巢。遇到危险时会将幼鸟藏在翅膀下潜水逃避。清晨和黄昏时常发出快速带颤音的叫声。繁殖季节颈部的羽色栗红,冬季颈部羽色变淡。通常白天活动觅食。捕食方式通过潜水追捕。食物主要为各种小型鱼类。也吃虾、蜻蜓幼虫、蝌蚪、甲壳类、软休动物和蛙等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偶尔也吃水草等少量水生植物。多数为留鸟,少数迁徙。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繁殖的鸟类多数为夏候鸟,春季于3月初至4月中旬迁到北方繁殖地,秋季于10一11月往南迁徙。少数个体留在当地不冻水域越冬。南方地区种群多为留鸟。 叫声:重复的高音吱叫声ke-ke-ke-ke,求偶期间相互追逐时常发此声。 生长繁殖繁殖期5—7月。营巢于有水生植物的湖泊和水塘岸边浅水处水草丛中。巢属于浮巢。通常咬断芦苇作巢基,置巢于芦苇丛之间,飘浮于水面上,能随水的涨落而起落。形状呈一圆台状,好似一截顶圆锥体,上窄下宽。巢全由芦苇和水草构成,内垫以苔藓或无任何内垫物。巢的大小为外径为15一18厘米。内径10—12厘米;巢深3一7厘米;巢高30—36厘米,水面露出部分为6一10厘米。每窝产卵4—7枚,但也有2一10枚的。卵刚产出时为白色或灰白色,随后变为污白色或污褐色。卵的形状为椭圆形、梨形和葫芦形三种形状。卵的大小为24—27×33—39毫米。平均26.2×36.7毫米,重量10一13克,平均11.36克。雌雄鸟轮流孵卵。离巢时亲鸟用巢边的水草将卵盖住。孵化期19—24天,亦有报告为23—28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的第2天即能下水游泳。亚种分化(9种) 1、Tachybaptus ruficollis ruficollis分布于欧洲东部到乌拉尔,非洲西北部。 2、Tachybaptus ruficollis iraquensis分布于伊拉克,伊朗西南。 3、Tachybaptus ruficollis capensis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马达加斯加,印度,斯里兰卡,高加索到缅甸 4、Tachybaptus ruficollis poggei分布于亚洲东南和东北亚,海南,台湾,日本千岛。 5、Tachybaptus ruficollis philippensis 分布于菲律宾北部。 6、Tachybaptus ruficollis cotabato分布于棉兰老岛(菲律宾东南部)。 7、Tachybaptus ruficollis tricolor分布于苏拉威西北部,塞兰岛,新几内亚,龙目岛至帝汶。 8、Tachybaptus ruficollis vulcanorum分布于爪哇岛到帝汶岛。 9、Tachybaptus ruficollis collaris分布于新几内亚东北,布干维尔吾鸟(所罗门群岛)。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图片:概述图、图2—图12、分布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