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苎麻赤蛱蝶 |
释义 | 小苎麻赤蛱蝶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蝴蝶之一,也是最善于旅行的昆虫之一,显然它们的分布广泛和它们擅于旅行是分不开的。每年夏季,上百亿只飞行迅速的小苎麻赤蛱蝶向北飞过美洲和欧洲为它们的后代寻找可以吃的植物。它们穿过高高的山脉,经过广阔的水面,经常飞到北极圈以北的地方。 繁衍生息小苎麻赤蛱蝶在蓟属植物、荨麻和蜀葵等植物上产卵。它们的毛虫呈黑色或黄色,身上带刺,常常躲在由树叶折成的住所中采食植物,可以说既安全又方便。成蝶的舌头特别长,可以伸入花中吸食花蜜。夏末来临时,年幼的成蝶向南迁徙,以躲避寒冷的冬季,有许多在旅途中被早到的冰霜冻死,不过也有很多能幸存下来继续繁衍生息。 简介小苎麻赤蛱蝶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蝴蝶之一,也是最善于旅行的昆虫之一,显然它们的分布广泛和它们擅于旅行是分不开的。每年夏季,上百亿只飞行迅速的小苎麻赤蛱蝶向北飞过美洲和欧洲为它们的后代寻找可以吃的植物。它们穿过高高的山脉,经过广阔的水面,经常飞到北极圈以北的地方。 基本信息学名 Vanessa indica Herbst 异名Pyrameis indica Herbst 属鳞翅目,蛱蝶科。别名大红蛱蝶。分布在全国各地。 寄主 苎麻、黄麻、大麻、荨麻、榆树等。 为害特点幼虫吐丝卷叶,食害幼苗嫩叶,破坏生长点或卷食叶片,致植株生长缓慢,严重的全田麻叶被包卷,呈现一片白色,植株枯死。 形态特征成蝶体长20mm,翅展45—67mm,前翅黑褐色,近翅端具7—8个大小不等的白色斑,呈半圆形,翅中间具1赤黄色不规则云状斑,基部和后缘暗褐色,外缘缘毛上具短弧形白色斑1列。后翅暗褐色,近外缘桔黄色,内列有4个黑褐色斑,外缘有1列短弧形白色斑。卵长0.7mm,长圆柱形,浅黄绿色。幼虫头黑色,具光泽,体多为黑色至赭色,腹面黄褐色。气门下线呈断续的浅黄绿色宽带。中胸、后胸各具枝刺4根,腹部1—8节各生枝刺7根,9一l0节2根。蛹长20一26mm,近纺锤形,浅灰绿色。中胸背面现角状隆起,2—8腹节背面有3列刺状突起。 生活习性长江流域年生2—3代,以成虫在田埂、杂草丛中、树林或屋檐等处隐蔽越冬。湖北越冬代成虫于2月下旬一3月上旬出现,3月中旬产卵,3月下旬进入幼虫孵化盛期,5月中旬进入化蛹盛期,5月下旬第一代成虫出现,经越夏后,于8月中旬飞到苎麻田产卵,初孵及成长幼虫卷食叶片,9月下旬化蛹,10月上旬二代成虫开始越冬。成虫飞翔力强,喜白天吸食花蜜,中午尤其活跃,把卵产在苎麻的顶叶上,卵散产,每叶1—2粒,低龄幼虫喜群栖为害,3龄后转移,稍遇触动,有吐丝下垂习性,老熟后将尾端倒挂在包卷的叶里化蛹。幼虫发育适温16—22℃,7月气温升高对该虫发生有明显抑制作用。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网捕成虫,摘除虫苞集中杀灭或用拍板拍杀卷叶里的幼虫或蛹。在头、二麻收割时,留下一些麻株诱集幼虫,集中消灭。(2)在三龄前群集为害时或3龄后早晨7—8时幼虫爬出虫苞,往麻秆上部喷粉,每667m2 喷乙敌粉或2.5%辛硫磷粉剂、2%杀螟松粉剂1.5—2kg,也可喷洒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每667m2 50L。 该虫年发生世代,华南地区5代/年以上,广东曲江(粤北)5代/年。以成虫在田梗杂草、树林、屋檐及其他荫蔽处越冬,在广东乐昌(粤北)麻区,该虫还能以蛹和幼虫越冬。成虫飞翔力强,白天吸食花蜜,中午尤其活跃,卵产于麻株顶叶上,散产,每叶1~2粒。低龄幼虫群集危害,3龄后分散,受惊即吐丝下垂,老熟幼虫吐丝将尾端倒悬在卷叶内化蛹。 赤蛱蝶幼虫发育适温为16~22℃,夏季高温酷热天气对幼虫发育有明显抑制作用,易死亡。所以该虫年中以春、秋季发生危害较重,但在夏季凉爽的山区,4~11月均有幼虫危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