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组教学 |
释义 | 基本概念以小组为基础的教学形式,不同于中国大多数中小学现行的教育形式。 优点更好的帮助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和教学任务 概述一.”小组教学”综述要强调合作性原则,合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教学效益,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理性思考,提升他们的境界拓宽他们的胸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发现和挖掘学生各自的优势与长处,求知的过程要提倡个人资源互补、优势共享才能少走弯路,携手共赢。要强化师生、生生全员合作互助模式,让学困生通过教师和优生的帮助得到提高;让学优生在帮助学困生的同时,自己的理解水平得到提升。[2] 同时在组与间实行竞争机制更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首先,“小组教学”的本义不是分解教学任务,而是引导学生对学习问题进行讨论的组织管理方式,因此,“小组教学”的目的是以“小组”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在现代教育理论中,以学生为本位的观点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强调以学生为本位,因此,教学过程往往需要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了在规定的或者可能的时间内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之中,让每一个学生在讨论过程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分组就成为一个理想的组织策略。 其次,“小组教学”讨论的本义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是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分析、总结、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因此“小组教学”必须有值得讨论的问题,且“问题”的难度应与学生的知识面、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相适应。这里便涉及到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这是制约“小组教学”是否成功的两个关键因素,是影响“小组教学”效果的一对不可分割的矛盾。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时,教师应对以上两个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科学地论证“讨论”的可行性,合理地把握“讨论”的重心,做到问题的坡度合理、学生学有收获。 第三、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的“适时点拨、启发和参与”对于促进讨论的积极意义。讨论中断、学生感觉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等现象是实施“分组教学”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何让学生顺利地开展讨论?在学生讨论中断之后再深入地持续讨论?这是教师实施“小组教学”必须提前研究的课题。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的“适时点拨、启发、参与”往往能使学生的讨论得以展开并持续进行下去。一般地讲,影响“讨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已有知识的储备、二是能不能发现问题、三是分析、总结、归纳、演绎能力。教师在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时,要备好课,提前做好点拨、启发、参与的准备。 第四、分组要合理。分组的原则是在预定时间内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讨论。每个组内的人数不宜太多,也不宜过少。人数太多则不能保证人人都有机会参与讨论,人数太少则缺乏讨论气氛,也容易造成学生集体知识储备的不足。分组时,要注意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搭配,以利于发挥不同水平的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素质的共同提高。 二.组间竞争在小组教学中的创新运用分组教学往往偏重与组内的合作,实践中组间竞争对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参与热情的作用尤为显著,班级中有竞争才有活力,竞争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一个动力,同时竞争与合作并不矛盾。教学实践中,要告诉学生把竞争与斗争区分开来竞争是双方按照规则主要发展自我的方式超越对方;斗争是双方各施阴谋诡计主要用伤害对方的方式去战胜对方。无数事实说明竞争能使双方都得到发展而斗争则常常是两败俱伤。[3] 在教学实践中各小组人员确定后,算出各小组的原始积分,作为下次组间比较的依据比如说以班级56人为例,班级1至10名的同学积5分。11至28名同学积3分,29至48名的同学积1分49至56名同学积0分,这样可算出各小组间的总积分,告知各小组组长,在下次考试中在算出积分,对积分提高的小组进行相应的奖励,以激励其他小组,当然也可算出单科积分进行比较。为了开展小组教学,首先就得组织学习小组。同样的对打扫卫生、遵守纪律、好人好事等方面表现较好的小组应该进行必要的表扬。 三.建组的一些注意点综合各种研究资料及作者教学实践,组建小组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均衡:各个小组的力量应保持均等,这是指在学习成绩、能力水平和课外活动能力等方面,各小组应大体相等。就是说,各组都应有一定数量的优等生和后进生。这样均衡配置的好处首先在于每个小组都能讨论起来;其次是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和深入交往,并据此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再次是有利于各小组在同等条件下展开竞赛,相互帮助。另外,需要注意分组的男女生均衡,同一学习小组中男女生的人数应该均衡分布。 2.组员意愿:学生参加哪个小组,应充分考虑学生自己的意愿,以保证达到“均衡”。这里应当注意:彼此暂时排斥的学生不要编在同一小组,以免矛盾激化,影响小组活动;后进生宜编入对他持中间态度的小组,当然也可编入对他欢迎的小组,但此时可能使其产生依赖思想。 3.适时调整:一种学习小组确定后,不是一成不变的,必要时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及时从人员结构上为解决实际中产生的矛盾提供条件,适应已经变化的情况,保证小组学习的展开。 4.小组人数:每小组可由七人组成,首先,它已达到一定的量,因为小组的规模大些组内可能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信息的量也就相对大些。但人数并非越多越好,人数过多,就会使有些学生丧失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因而这种量应当是有限度的。“七”这一数量可以同时满足上面两个条件。其次,“七”是奇数,它在客观上提供了这样的条件:小组讨论一旦处于争执不下的时候,从人数上自然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倾向性,这样便于作出暂时性的结论。 5.选择小组长:小组长是一个小组的核心,小组学习的成败,往往与组长有很大关系。为使小组长这一正式角色能充分发挥作用,必须使之既是小组的形式核心,又是小组的实质核心。因此,选择小组长时就应注意小组长的基本条件和产生方式两个问题。学习小组长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首先他们应当是本组的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其次,具有初步的组织能力。再次,愿意对学习差的同学提供帮助。 选择小组长时应避免采用教师指定的方式,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采用民主选举的方式。在选举之前,教师可以公布挑选组长的标准。由于充分考虑学生意愿,由学生公举出组长,选出的组长较易成为实际活动的核心。 6.教室布置:小组教学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必然需要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学生座位空间形式的变化就显得尤为必要。[座位的方式有秧田型、新月型、方形或圆型、模块型。秧田型是传统教室的排列形式,是封闭性的。限制了师生互动的范围和和互动方式,教室有活跃地带和视觉盲区之分不利于学生交往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可能产生教育不公平现象。]4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方形座位(以班级共56名学生为例)排列方式每小组共七人。这样的环境布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交往与社会性的发展,形成互动的竞争气氛。 四.结论杜郎口的经验告我们教学中最难改变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小组教学的宗旨是放手让学生去参与讨论、学习。给学生更多的参与与发言的机会。在实践中实行如上图所示的座位表的初期,会发现学生有自习课闲话增多现象,也有部分同学不能积极的参与到讨论中来,这时就需要老师有更多的耐心与信心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