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
释义 | 本词由南宋章良能创作,全词对景遣怀,笔调纡徐起伏、韵味深长而又有所寄托,可以说是“极有思致”了。此词写旧地重游。上片写景,风光明丽,笔致轻婉。下片写情。 作品名称: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创作年代:南宋 文学体裁:词 作者:章良能 原文小重山 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阑红芍药,已抽簪。雨余风软碎鸣禽。迟迟日,犹带一分阴。 往事莫沉吟。身闲时序好,且登临。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注释译文注释1.春事:春色,春意。 2.簪:妇女插鬓的针形首饰,这里形容纤细的花芽。 3.风软碎鸣禽:用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碎”的诗句。碎,鸟鸣声细碎。 4.迟迟:和缓的样子。 译文柳色深暗 花姿明丽 浓浓一片灿烂春景, 小巧阑干边 刚抽出的花芽如玉簪, 那是羞红的芍药 正暗自结苞含情。 细雨止后 暖风软软里 送来一阵细碎鸟鸣。 白昼缓缓拖长 犹带初情的谈谈春阴。 过去的去了 不必在往事沉溺中低吟。 正是春光和熙 了不牵挂悠闲一身, 只需趁兴游赏 将水榭亭台登临。 啊,处处都寻见 昔日游历的依稀脚印, 无可找寻的 只有失去的少年心。 赏析这首词所写的,可能并非词人日常家居的情景,似乎是在他乡做官多年,终于久游归来,或者少年时曾在某地生活过,而此时又亲至其地,重寻旧迹。季节正当春深,又值雨后。柳暗花明,花栏里的红芍药抽出了尖尖的花苞(其状如簪)。这,不光由于季节的原因,也由于雨水的滋润。“雨余”二字,虽然到第四句才点出,但这一因素,实际上贯串着整个景物描写。由于春雨之后,天气稳定,风和日丽,鸟雀唤晴,鸣声也格外欢快。一个“碎”字,见出鸟雀声纷繁,乃至多样。春日迟迟,由春入夏,白天越来越长。而湿润的春天,总爱播阴弄晴,“犹带一分阴”,正显出春天雨后景色的妩媚。总之,词人抓住春深和雨后的特点,写出眼前风物的令人流连忘返。 换头“往事莫沉吟”,起得很陡,从心理过程看,它是经过一番盘旋周折才吐出的。“莫沉吟”,正见作者面临旧游之地对往事有过一番沉吟,但又努力加以排遣,用“身闲时序好”劝自己登临游赏。“时序好”,并非宽慰自己的泛泛之词,从上片写景中,已显示了这一点。而“旧游无处不堪寻”,登临之际,往日的踪迹,又一一能寻访得见,这照说是令人欣慰的,但遗憾的是,往昔在此地游赏所怀有的那一颗少年心,再也寻找不到了。 词所表现的情绪是复杂的。年光流逝,故地重游之时,在一切都可以复寻、都依稀如往日的情况下,突出地感到失去了少年时那种心境,词人自不能免于沉吟乃至惆怅。但少年时代是人生最富有朝气、心境最为欢乐的时代,那种或是拏云般的少年之志,或是充满着幸福憧憬的少年式的幻想,在人一生中只须稍一回首,总要使自己受到某种激发鼓舞。人生老大,深情地回首往昔,想重寻那一颗少年心,这里又不能说不带有某种少年情绪的余波和回漩,乃至对于老大之后,失去少年心境的不甘,不满。“回来吧,少年心!”词人茫然若失之际,在潜意识里似乎有这种呼唤。可以说,词人的情绪应该是既有感恨,又不无追求,尽管他知道这种追求是不会有着落的。 词的上片写春深雨后的环境气氛,切合人到中年后复杂的心境意绪,它令人赏心悦目,也容易惹起人感恨。换头“往事莫沉吟”,对于上片写景来说,宕出很远。而次句“身闲时序好”,又转过来承接了上片关于景物时序的描写,把对于往事的沉吟排遣开了。 “旧游无处不堪寻”,见出登临寻访,客观环境并没有惹人不愉快之处,但语中却带出“旧游”二字,再次落到“往事”上。“无寻处,唯有少年心”,“无寻处”,三字重叠,以承为转,并且大大加强了转折的力量。过去的人生轨迹虽然还能找到,但少年时代那种天真烂漫的活泼之心已无法找到,找得到的东西反而增添,找不到东西的怅惘之情,使读者也不免感慨万分。词就这样一次次地铺展开来,又一次次地收转回来,使诗词既有气势,又把作者通过写词表达的忠情逐步深化了。 作者章良能 (?—1214)字达之,处州丽水(今属浙江)人。周密之外祖父,宋淳熙五年进士。庆元六年自枢密院编修官迁著作佐郎。次年,除起居舍人。开禧二年,以太常少卿兼权直学士院,累迁权兵部侍郎兼权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兼侍讲、御史中丞。嘉定二年,同知枢密院事。宁宗嘉定六年,参知政事。嘉定七年卒。有《嘉林集》百卷,不传。周密《齐东野语》称其为“间作小词,极有思致。”今词存《小重山》一首,见《绝妙好词》卷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