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吴山 |
释义 | 小吴山简介小吴山,又叫四连山(蛛山、二龙山、白虎山、小吴山),其中以小吴山、二龙山最为著名,故通常称这四连山为小吴山或者二龙山,座落在赣榆县西北部二省(江苏、山东)交界之处,处于赣榆县八景之一——大吴山北约2公里的群山峻岭之间,拥有森林面积1348亩,它峭壁嵯峨,织成天然奇观。光绪《赣榆县志》卷四“吴山去城三十余里”。《魏书》中所谓“怀仁县吴山也······直北小吴山山缭而曲,中有古刹,冬日和煦异他所。” 小吴山是由四座小山一脉天成相连,是一座具有传奇色彩的“山川城堡”。总体面积约3平方公里,主峰位置北纬35º01′20″,东经118º58′11″,最高海拔222.5米,山川城堡内外有古井神泉、奇沟异涧、怪石巨岩、寺庙古刹等古建筑文化遗址,古松参天、百卉争艳,有祛治疑难杂症等中草药和当地一些名特优物产资源,依托在数千余亩森林之间,点缀融织一体,成为一处自然环境十分幽雅,景观十分优美的人间“天堂”。 小吴山距海州湾旅游度假区仅20余公里,游客饱览浩瀚多姿的海洋美景之后,车经金山镇过九泉山,进入小吴山环山公路,下车登山望海、攀岩跃壁、跨涧游洞,尽情地享受翠竹茂林,鸟语花香,陶醉于绿洲之中。 有诗介绍: 四连山,四连山,(蛛山、二龙山、白虎山、小吴山) 活龙活现小蛛山;(指虎、龙、蛛三山,一幅龙拿蜘蛛的形态) 龙尾虎股小吴山;(小吴山座北朝南) 四山相连绕盆川。(天然形成一∩型盆川地) 南有龙虎把山门,(四连山南山门左有龙山,左有虎山对称逼真) 门前还有九龙潭;(南山门前有九条龙首各张大口流水) 川内奇观无计数,(盆川内有九大景观) 山外有山水相连。(有九泉山、小平山、大吴山、小卢山、河流、环山湖、人工天池大小水库数10处) 小吴山风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小吴山四山相连一体,酷似山川城堡,小吴山面南坐落在北部,东贴二龙山尾部,西靠虎山股部,就这样惟妙惟肖地将四山相连在小吴山前怀,成为∩(簸箕)型的盆川宝地,前有南山门,后有北山门,总体形成一幅“左青龙左白虎”的四连山盆川格局。 小吴山内天然形成的盆川占地约400亩,当地群众至今一直把此川称为“金盆底”、“聚宝盆”(原称小吴山沟里)。它不仅地势形状优美别致,且又冬暖夏凉,土壤肥沃,竹翠林茂,环境幽雅,历史还给这里留下许多具有传奇色彩的古人文化建筑及自然景观: 天织无凋四连山,四山相聚绕盆川。 庵堂寺庙和尚陵,戏台三山井神泉。 青龙白虎山门把,虎头涧里九龙潭。 怪石名石古密洞,响波廊里话传奇。 山下吴山乡大赤涧村,清朝墨客、一方才子,冯怀玉,字兰田,于一百年前游览“四连山”(小吴山),兴奋之余,赋诗一首: 神踪仙迹遍山留,欲求风水何须愁。 只要看好逆流水,富贵官宦不用求。 小吴山景观“和尚庙”址位于小吴山盆川北埃,小吴山前怀,正庙堂三间,东西偏房各三间,前南屋三间,中为进庙过道穿堂,东西便房各一间,共十二间四合院。庙前有古树百日红,库庙后荆枣古松。据碑文辨认为乾隆某年有位姓黄的朝廷命官(祖居河南某地),此人深熟地理风水,一次离京访此地,见四山相连,各具千秋,形似“龙腾虎跃”,盆川内更是云绕雾缭,古树参天,奇花异卉,芳香四溢,景致怡人,真是一处难得景致,于是黄某便弃官归隐到此处择址建庙修行,耕耘施善。自此将四连山治理的井井有条,庙中香火兴旺。几百年前黄和尚主持在盆川内大兴庙会,经商贸易,施善除恶,热闹非凡。他练就一身绝技,擅用定身法术防御外侵,许多传奇佳话历代流传至今。和尚姓黄,故后人一直把该庙称为“黄和尚庙”(真正庙号为“归隐寺”)。 和尚陵即黄和尚的冢墓,位于庙东的盆川正中,相距其庙100余米。相传此陵墓是黄和尚在建庙前为自己选中的一穴“风水宝地”,临终前密告心腹弟子死后为他在此正穴建墓立碑,不料在安葬时其弟子故意交正穴偏离几寸,以致庙途日渐衰落。至今常有人看见黄和陵附近时有一股青烟腾空、白雾缭绕,吸引各地名人志士及社会上“风水先生”的关注,有的携带罗盘、八卦等到此考察、校穴正位,以图充实古老的地理文化知识及非分之“求”。可惜,此陵碑已于几年前被大赤涧村破为石块建桥用了,故对黄和尚的真实身份及建庙立冢时间无法考证。 尼姑庵位于二龙山东肘部,相距黄和陵300余米。正庵堂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前门南穿堂过道二间,东西两头各半间,院中穿堂正大门里隐避墙一面。庵已被毁坏,但遗址尚清晰可见。 古戏台位于盆川西侧的白虎山左肋部,现在戏台遗址明显可辨,台面东南,四边砖围砌、台柱为砖木结构,台后有戏子房三间(供化妆、休歇之用),前有石桌、石凳、布垫数十个(据说此专供达官贵人及各寺主持前来聚会、听戏时使用的所谓雅座),其他赴会人等自带椅凳、自备砖石为座,或听站戏。相传,此戏台当年黄和尚为繁荣这里的经济贸易而建的,戏台落成后,便派弟子四处张贴告示,定于每年的正月十五、四月初八各逢庙会三天(山会)。四乡百里的黎民、商者纷纷前来贸易、游山观景、求神祷告、采药就医、求子求福等,庙宇香火兴旺。盆川山城,热闹非凡。至今,每年的春节、清明节仍有许多人前来参观游览,求神祭祖。 三大圣水:一井、一泉、一潭“一井”即“三山井”。这个名称在各地流传很广,说法不一。相传,赣榆旧城里(今赣马驻地)曾有三座屋山头中间夹有一眼井,当时称为“三山井”,被誉为奇井景观。而四连山的“三山井”就更奇妙了。此井位于盆川地内,北埃即庙门前右侧相距数米,后有小吴山,左有二龙山,右有白虎山的三山谷底,故称“三山井”。此井水质甘甜,清沏无底,当年专供黄和尚庙饮用,今有护林员饮用,水位从不见增减。据说,此井水有壮阳、健身、祛病之功能,勘称奇水。现在,井的上部因开凿山洞而被破坏,若能加高垒砌恢复古井形态,除有利于广物保护和使用价值外,更是一处以景物传奇为一体的参观景点。 “神泉”。位于川东二龙山腹部西侧,至今此泉遗址一年四季源源细流不断。相传,过去民间凡患疑难杂病及多年不孕者,每逢庙会期间,神泉水便会显灵,只要赴会者前来泉边烧香祷告许愿,再喝一口“神泉水”,回家后不久便会如愿。 “九龙潭”。位于四连山盆川地南大门前(虎头涧底)。相传,当时有九条龙合并汇集一潭,他们张开大口,喷出“神龙水”而得名。当时,九龙潭制作别致,宏伟壮丽,龙与潭形象毕真,是一幅展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其它景点和传说还有“狼洞”、“獾子沟”、“鳖窝”、“聚宝盆”、“响波浪河”等。 小吴山传说相传,千余年前,有一外地贼寇出身的没落穷汉名叫王小团,见四连山一带土壤肥沃,风水养文,欲改恶从正,便在小吴山后的北岭坡上搭起草棚为屋开荒种地。三年后,已垦荒百亩,囤粮百担,建起宅院、牛棚、羊栏、猪舍等,成为一方富豪之家。以后,此地便称“王家梢”。 一日,王小团在四连山盆川地拾到一个形如喂猪用的石槽子,因其神奇的功能,被称为“聚宝盆”。王小团将石槽带回家放在门口,准备用它喂狗。中午,佣人收工回来吃饭,将锄子放在门口,有的放在石槽中间。饭后,各自又扛着锄下地干活。王小团午睡后,见槽里还有一把锄,心想不知是谁偷懒,还没上工,就气冲冲地赶到地里查点人数。数来数去,并无一人缺工偷懒。于是,他又折回家,将石槽中的那把锄取出来,只见槽子里又出现了一把锄,他连取数把,槽子里仍然还有。 王小团感到奇怪,又将石槽搬到屋里试验,先用粮食,后用金银,放粮出粮,放银出银,放金出金······他这才惊喜万分:“我找到‘聚宝盆’了!”就这样,王小团从“聚宝盆”中得了黄金九缸,白银十八坛······王小团常自吹说“倒了吴山干了海,穷不了我王小团!” “宝贵生邪念,本性永难移”。王小团为取乐,用巨银挖空了约三亩地的深壕,架上了顶棚,绑上铜铃,跨上马匹碌碡,扬鞭抽马震动棚下的铃响,玩起邪恶的游戏。不仅如此,还欺男霸女。他见姐姐家的外甥媳妇长得俊俏,也霸占为妻。同时,他又养狗100余条,常散到街上咬人逞凶,过路的行人不论是香客,还是赶考的举子,学是官司差公人,一概不放,人被饿狗吞食,财物被王小团劫为己有。后来,这群狗被官兵追杀,将所有的狗集中在一个小岭上杀掉,此岭便称“杀狗岭”。 王小团为富不仁,无恶不作,被官兵抓去治罪。路上,他说:“官爷,我有的是金子,请你们各带一些路上用吧。”于是,官兵各带一些金银上路。俗话说:寸金寸斤,一寸就有一斤重。这些官兵携带了数数十寸金银,走起路来行动不便,行走十分缓慢。王小团看准机会,设计逃跑。此事,后来传来京里朝庭,皇帝派岳飞带兵前来抄斩了王小团。王小团逃跑后,将“聚宝盆”埋到四连山的山沟里,栽檀树为记号。“聚宝盆”从此丢失了。因此,四连山一带,檀树很多。据说,有一年,一山民在刨檀树时,刨出一镡银子,回家再来就找不到那檀树了。因此,现在来四连山盆川寻宝的人还很多。 小吴山前景为尽快对林场进行更新改造扩大发展,更好地发挥其绿色生态公益效果。以它那古老璀璨的名胜景观为背景融于现有森林及当地资源为一体,更新改造、开发建设一个既符合生态公益型的国有林场又能建设一处集参观旅游、休闲渡假、娱乐餐饮、商贸加工、服务等为一体,独具特色、令人向往的森林公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