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网膜囊疝 |
释义 | 中文名:小网膜囊疝 英文名:hernia of lesser omental bursa 别 名:网膜孔疝;hernia of epiplonic foramen 游离的小肠襻、偶为肠系膜过长的横结肠,通过网膜孔(Winslow孔)进入小网膜囊内称小网膜囊疝(hernia of lesser omental bursa),或网膜孔疝(hernia of epiplonic foramen)。因疝囊口的前壁为肝十二指肠韧带,故多数病例会发生较窄,偶尔肠襻也可以从胃结肠韧带或胃韧带上的裂孔进入小网膜囊。临床以急性肠梗阻为主要表现,上身前倾或屈膝位可减轻腹部疼痛是其特征。 病因1.小网膜囊与腹腔之间存健康搜索在着正常或异常的裂孔,是小网膜囊疝的解剖基础,如大小肠系膜或横结肠系膜发育异常出现局部薄弱或缺损等。 2.肠管的游动度过大 肠管的游动度过大是其能通过小网膜裂孔而发内疝的又一重要条件。常见导致肠管鶒的游动度过大的原因有: (1)小肠系膜过长通常腹腔内游动度比较大的肠管是小肠,在系膜过长健康搜索的情况下,其异常活动度必将加大,因此临床上疝入的脏器多系小肠。 (2)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肠旋转不良可同时伴随中肠固定不良成为发生腹内疝重要原因 3.肠蠕动异常、腹内压突然增高 同其他腹内疝一样,在肠蠕动异常或暴饮暴食后部分肠管重量增加,病人体位突然改变以及腹内压突然增高等诱因作用下,肠管容易由孔疝入小网膜囊内而形成小网膜囊疝。 发病机制致病过程小网膜是连于肝门与胃小弯及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可分为右侧的肝十二指肠韧带和左侧的肝胃韧带两部分,网膜囊与大腹腔沟通的惟一通道是网膜孔。孔的前界是肝十二指肠韧带,后界是覆盖下腔静脉前面的壁腹膜,上界鶒是肝尾状叶,下界是十二指肠上部一般可通过1~2指,是小网膜囊疝最易发生部位健康搜索。如因某种原因导致其过大时,即为肠管的疝入提供了“疝门”。有人认为,孔过大,能通过或容纳超过2个指头,是形成孔疝的首要条件。 大网膜是起自胃大弯和十二指肠起始部向下延续的双层腹膜在胃大弯下延的双层大网膜与横结肠愈着构成胃结肠韧带;大网膜在脐平面以下返折上行(形成大网膜的后两层)至横结肠并分开将其包绕健康搜索,继而形成横结肠系膜。此两处在胚胎期发育可因融合不全或大网膜退化,或因局部缺血性病变,出现薄弱区或裂孔为成为生后腹腔脏器和组织进入小网膜囊提供了病理性通道。 当小肠系膜过长或患有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时,则肠管的游动度就会增大,增加了裂孔的机会前者以小肠疝入为主,而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因可同时伴随中肠固定不良表现为小肠系膜附着不全、盲肠升结肠游离、高位盲肠、大网膜附着不全、十二指肠旁隐窝增大等病理改变,故除引起肠扭转外健康搜索亦可致大网膜、右侧结肠和横结肠也可经孔疝入小网膜囊尤其健康搜索是大网膜附着不全、右侧结肠下降不全或)系膜过长时更容易发生。 小网膜疝的疝环的前壁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胆总管、门静脉和肝动脉,后方有下腔静脉和脊柱。此结构强韧而扩张性小,很容易压迫通过疝环的肠管,使之难回复,易导致疝内容物的嵌顿和绞窄鶒 病理分型依据肠襻疝突入小网膜囊的路径不同,可有4型。 (1)孔疝:腹腔脏器经Winslow孔进入小网膜囊。最早由 Blandin(1834)报道,据统计占所有疝鶒的0.08%、内疝的8%。临床极罕见,男性多见,疝内容物63%为小肠,30%为末端回肠和(或)盲肠,7%为横结肠,极少数为胆囊和大网膜鶒复习文献国内仅报道2例。因无特异性表现患者在术前确诊或怀疑本病的低于 10%,病死率高达49%。 (2)横结肠系膜裂孔疝:肠管从横结肠系膜裂孔疝入小网膜囊内。 (3)肝胃韧带的裂孔疝:肠管从肝胃韧带(小网膜)的裂孔疝入小网膜囊内。 (4)胃结肠韧带裂孔疝:肠管由胃结肠韧带裂孔疝入小网膜囊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