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田鸡南非亚种 |
释义 | 小田鸡南非亚种(学名:Porzana pusilla obcura)是鹤形目秧鸡科的鸟类,小型涉禽,体长约18厘米,嘴粗短,跗蹠较中趾连爪长度为短。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并与第3枚初级飞羽几等长。第1枚初级飞羽约与第6枚或第7枚等长。嘴短,上体橄榄褐色。背具黑色纵纹和白色斑点。下体灰色,两胁和尾下覆羽黑褐色具白色横斑纹。内侧翅上覆羽具白色斑点。腹部有黑白两色横纹。栖于多草的湖泊沼泽地带,快速而轻巧地穿行于芦苇中,极少飞行,常单独行动,性胆怯,受惊即迅速窜入植物中。杂食性,但食谱中大部分为水生昆虫及其幼虫。 中文学名:小田鸡南非亚种 拉丁学名:Porzana pusilla obcura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鹤形目 科:秧鸡科 属:田鸡属 种:小田鸡 亚种:小田鸡南非亚种 命名时间:Pallas, 1776 英文名称:Baillon's Crake 英文名称:Marsh Crake 外形特征小田鸡南非亚种成鸟两性相似。头顶、枕、后颈橄榄褐色,具黑色中央纵纹,后颈的条纹不清晰,其余上体橄榄褐色或棕褐色,具黑色纵纹,肩羽、背、腰、尾上覆羽和内侧翅覆羽具白色斑点。尾羽黑褐色,羽缘棕褐色。翅覆羽橄榄褐色,内侧覆羽具宽黑色纵纹和白斑。飞羽黑褐色,第1枚初级飞羽外翈羽缘白色,次级飞羽羽端具白色小斑点。有蓝灰色眉纹和棕褐色穿眼纹。颏、喉棕灰色,颊、颈侧和胸蓝灰色,胸羽的羽端沾棕色。腹、两胁和尾下覆羽黑褐色,具白色横斑纹。腋羽和翅下覆羽灰褐色,腋羽具少量白斑,尾下覆羽有黑白两色横斑纹。雌鸟喉白色,下体羽色较淡。 幼鸟下体棕白色,颈侧、胸和两胁淡红褐色,从面部到胸常有斑点,两胁杂有白纹。雏鸟全黑色,绒羽尖端染有绿色。 虹膜红色,幼鸟虹膜红褐色。嘴角绿色,嘴峰和端部色较深。腿和脚黄绿色至污绿色,爪角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 33-50g,♀42 -45 g;体长♂150 -190 mm,♀175-182 mm;嘴峰♂15 -20 mm,♀15 -17 mm;翅♂ 82-93 mm,♀80-89mm;尾35♂-45 mm,♀41-50 mm;跗蹠♂24 -29 mm,♀23- 27mm。 (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分布于海拔400—1100m的中、低山水域附近,栖息于沼泽、苇荡、蒲丛和稻田中。繁殖季节栖息地以低而密的草丛为特征,或成片的植物如芦苇、薹草、莎草、灯心草、藨草、虉草等;非繁殖季节栖息地较为广泛,包括低山丘陵地带、林缘溪流、沼泽化草甸和农田附近、水稻田及其杂草丛生处。 生活习性清晨和傍晚到夜间最活跃,行动隐蔽,不易见到。常单独行动,性胆怯,受惊即迅速窜入植物中,或突然起飞,但飞不高很快落下。杂食性,但食谱中大部分为水生昆虫及其幼虫,包括鞘翅目、半翅目、蜻蜒目、襀翅目、石蛾科和蚊科,也吃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小甲壳类、小鱼以及绿色植物和种子(包括薹草),在笼养条件下还吃小蜥蜴和壁虎。常在植物茂密处及其附近活动,喜欢在水较浅而即将干涸的泥坑中觅食。在地面上落叶堆中或浅水中探食,偶而在较深的水中觅食,通常一边在漂浮植物和折断的芦苇上行走和游泳,一边觅食,还可一再潜水捕捉食物。 分布范围分布于从乌干达,安格拉和南非。 繁殖方式繁殖期因各地纬度不同而略有差异。一般为繁殖期为4—9月。单配制,有领域性,仅在繁殖季节维持配偶关系。巢建于水边密集的植物丛中,或在沼泽地中较高的丘地上或芦苇堆上。雌雄均参与营巢,巢材以芦苇为主,杂以其他草的茎、叶等,巢浅而疏松,呈圆盘状,外径10—12cm,内径8—10cm,巢高约13cm,深约4cm。一般隔日产1枚,每窝卵4—10枚,常见为6—9枚。卵椭圆形,土黄色,上面布有暗红色小斑块。卵的大小为19.1—21.8 mm×26.0—30.7 mm。窝卵足数后开始孵卵,孵卵以雌鸟为主。孵化期19—21天。雏鸟为早成鸟,孵出后不久可离巢。由双亲喂养和照顾,几天后可自行觅食,约35—45日龄长出飞羽,长出飞羽前可独立生活,1岁可开始繁殖。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