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
释义 | 概述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前身是安徽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始建于1958年,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高,1995年经原安徽省教育委员会批准,安徽农业大学在原畜牧兽医系的基础上成立了畜牧水产学院,2004年8月更名为动物科技学院。现有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和应用生物科学等四个本科专业以及畜牧兽医、水产养殖两个函授专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000余人,并拥有一个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博士点;畜牧学、兽医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五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兽医和农业推广(养殖方向)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在读全日制研究生160多人,专业学位研究生20余人,已形成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的多层次教育体系. 学院拥有素质优秀、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和雄厚的科技力量。现有教职工79人,其中教授16名,副教授3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27人,硕士学位的22人,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名,省高校拔尖人才2名,省高校骨干教师6名,是安徽农业大学师资力量最强的学院之一。 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进展迅速,科学研究成绩显著。现拥有一个省级重点学科并设有安徽省讲席教授岗位,三个校级重点学科以及一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已建成20多个标准化教学实验室以及动物胚胎工程、动物生物技术、分子遗传育种、预防兽医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内分泌与临床诊断、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等研究室,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学院在动物胚胎工程、动物生殖内分泌与生殖调控技术、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生物药检、畜禽育种和水产养殖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具有显著的优势和特色。近三年共完成国家及省市等科研项目50多项,获得20多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发表论文(著)500余篇(部),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40多年来,学院已培养本、专科毕业生4000多名,硕士毕业生60多名,并为畜牧兽医和水产养殖生产第一线培训了数千名实用型科技人员,成为安徽省培养高级畜牧、兽医和水产养殖人才的摇篮。 学院领导副院长耿照玉,男,1963年10月生。现为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安徽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理事、全国优质禽育种与生产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畜禽品种管理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安徽省畜牧兽医学会理事、安徽省农业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世界家禽学会会员。合肥市养殖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被中央文明委等12部委授于“科技下乡先进个人”称号。农业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中国家禽遗传资源志》审稿专家。 从事家禽遗传育种与生产、动物遗传资源保护、分子遗传学的研究。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各1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研基金项目2项;主持国家发改委优质肉鸡生物育种产业化项目1项、国家科技转化资金项目2项;主持安徽省“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各1项、省自然科研基金项目1项等;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三等奖3项;选育出2个国家级家禽新品种(配套系)、7个省级家禽新品种(配套系);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主编或参编论著2部。 张运海,男,1973年生,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发育生物学、哺乳动物胚胎 工程及动物繁殖生物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参与完成多项国家和省市科技攻关项 目,在国内率先获得体细胞克隆猪,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15篇。技术专长: 动物胚胎生物 院长章孝荣,男,1954年10月生,安徽省枞阳县人,共产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现任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博士点和安徽省级A类重点学科“畜牧学科”带头人;安徽省“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与生物育种省级实验室”主任;2008年入选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7年入选安徽省 “115”产业创新团队 “奶业生物技术研发”团队带头人,2010年入选安徽省现代肉牛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2004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主持完成30余项国家和省级重要科研课题,取得10多项成果和专利,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安徽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合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和安徽省图书三等奖等奖励,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60余篇,主编和参编著作、全国统编教材8部。现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中国畜牧业协会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产科学分会副理事长和动物繁殖学分会理事、中国农学会动物生物技术学分会理事、中国西门塔尔牛育种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种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和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安徽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工作犬协会副理事长和合肥市养殖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组长等职务。 科研成果动物胚胎生物技术 承担国家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基金、农业部948、安徽省“十五”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开展体细胞和胚细胞异种核移植、异种克隆胚继代克隆、克隆胚超微结构、DNA甲基化和基因表达、克隆胚发育核质关系、卵母细胞发育和体外成熟机理、动物性别控制及牛羊胚胎工程产业化技术等研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动物生殖生理与内分泌 开展学科交叉,将内分泌学原理和技术应用于动物生殖调控和兽医临床;研究动物生殖内分泌轴和生长轴机制、生殖与营养、生长的关系,拓宽了生殖内分泌的研究方向,为发展动物生殖免疫学、生殖营养学奠定了基础。 * 建立了固相孕酮放射免疫分析法,用于母牛卵巢机能监测、指导人工受精和不孕症诊断,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 * Leptin受体基因和类阿片肽基因表达研究,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000) * 激素免疫去势和促生长研究,发现了GnRH免疫与生长激素分泌的相关性;研制出家畜免疫去势增重剂,具有显著的去势和促生长功效,获得发明专利; 地方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 利用安徽丰富的畜禽种质资源,应用遗传标记、胚胎移植等技术开展品种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改良和培育畜禽新品种的培养。 *“安徽省羽毛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1998)和“优良种羊基因的引进和利用研究”(2000)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皖南花猪种质及其遗传改良”(1998)、“皖西白鹅保种及综合利用”(2002)和“淮南麻黄鸡新品系-江淮I号的选育”(2004)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应用遗传标记选育乳肉兼用黄牛,通过省级科研成果鉴定和种群认定; * 皖西白鹅新品系的培育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 紧跟国际畜牧科研前沿,开展肉质的遗传机制与育种研究,强调遗传、营养和环境的作用,“以淮猪为基础研究不同的基因型猪性能比较研究”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 分子遗传育种研究 以蚕为对象,开展分子遗传育种研究。 * 开展的蚕卵黄原蛋白基因解析研究,解析了4中蚕卵黄原蛋白基因序列,并且还进行里不同种蚕之间的卵巢相互移植,在国内外首次从分子水平上探明了蚕卵形成的机制; * 开展蚕的遗传资源和利用研究,检测了柞蚕、天蚕、蓖麻蚕和野蚕的cDNA的全序列,并被国际基因数据库登录。还利用野蚕的品种资源开展蚕新品种选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蚕、蜂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 利用安徽蚕、蜂品种资源,开展蚕、蜂的新品种培育。 * 20世纪80年代,培育出多对家蚕新品种,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为我国养蚕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对安徽地方优良蜂种皖南中蜂的品种资源、生物学特性、生产性能及繁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掌握了其品种资源状况、生活特性及繁殖规律; * 引进意蜂,利用皖南中蜂品种资源,开展新品种培育,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 以蜂胶、蜂王浆、花粉等蜂产品为原料,进行安全药品和保健品的开发研究。 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 多年来一直开展动物营养原理、饲料资源开发、饲料生物技术和营养素与畜禽产品品质研究。 * 根据动物营养原理,利用地方饲料原理资源,研究开发出无公害畜禽系列配合饲料及中草药饲料添加剂,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 * 应用低能离子束选育高产益生菌,取得了重要成果。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注入选育产酶益生菌株及其机理研究”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 * 研究营养素与畜禽胴体品质的关系,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数十篇论文。 畜禽产品安全生产与加工技术研究 近几年来,先后承担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安徽奶业现代化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技术研究”、安徽省“十五”重大科技专项“乳制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畜禽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生态猪及安全猪肉生产技术”和“畜禽产品中兽药残留检测”等科技项目,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乳制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通过省级成果鉴定; *“高效工厂化养鸡配套技术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参与起草《全国农业标准“十五”发展规划》、《无公害畜禽肉安全卫生质量》、《无公害畜禽肉环境产地要求》等国家标准,以及《安徽省基层检疫监督体系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安徽省饲料生产标准》等地方标准。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研究 先后承担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禽新城疫核酸疫苗的研制与应用”、“禽类常见传染病快速诊断技术研究与开发”和“畜禽主要疫病发病规律与综合防治”等科研项目,取得重要成果。 * 同步检测禽四种病毒试剂盒的制备方法获得发明专利和教育部科技二等奖。 * 草鱼、鳖主要免疫途径及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新型兽药研制 * 密切结合动物疾病防治需要,研究新型兽药。百蕊草生物合成、兽用复方呋塞咪注射液、兽用复方柴胡注射液、兽用复方穿心莲注射液等兽药获得发明专利;抗猪血清y-球蛋白注射液、肠泰素(微年态血粉)、抗ND-IBD高免卵黄抗体、抗禽霍乱高免血清(新型生物制剂)、禽霍乱多价灭活苗(改进型疫苗)分别获省科技进步奖。 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 积极转化和推广科技成果,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地方畜牧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 牛羊胚胎移植技术在年产中进行了大规模推广应用,在牛、羊良种引进和繁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 牛羊同期发情、早期妊娠诊断、免疫去势及治疗母畜不孕症的新药宫得康、助孕灵和天花粉蛋白胶囊等产品中均已在畜牧生产中推广应用。 * 培育的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肉物鸡新品系—江淮I号,投放市场普遍受到欢迎,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科建设水产养殖学专业水产养殖学专业创办于1985年,是安徽省唯一培养水产高级科技人才的院系,二十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近千名水产动物养殖、科研、教学、开发、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人才。近几年还主持部、省、市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为渔业生产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积极为三农服务,促进了安徽省渔业的大力发展。 教师队伍 本专业教师实践经验都比较丰富,结构合理,教书育人责任心强,是一支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团队成员12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在读博士1人,硕导8人。 研究内容与特色 内陆水域资源利用与保护, 研究内陆水域水生生物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规律、机制及技术,探索环境保护型渔业和资源开发利用型水域生态系统修复理论和技术。水产动物病害学与免疫技术,研究水产动物病害发生的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并进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水产动物营养生理调研究水产动物的营养生理及代谢,为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更科学的依据。水产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水产动物的遗传特性、种质状况,为选育水产优良养殖品种提供技术支撑。 教学与科学研究及成果 近10年承担各类教学、科研课题和开发项目20余项,取得19项科技成果,获得2项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教材奖和10多项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