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倘甸村 |
释义 | 小倘甸村位于云南省石屏县宝秀镇西部山区,距宝秀镇2公里,距石屏县城13公里。全村有国土面积1.61平方公里,海拔1475米,年平均气温17.8℃,年降水量898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等农作物。有耕地331.45亩,其中人均耕地0.89亩;有林地1651.6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96户,有乡村人口372人,其中农业人口360人,劳动力22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84人。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56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二、三产业为主。 经济发展小倘甸村党支部通过深入调研和全面征集群众建议,确定了两条符合本村实际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子。一是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小倘甸村周围有着丰富的黏土资源,在经过项目论证和广泛动员群众的基础上,小倘甸村通过改制盘活了小倘甸红砖厂,以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将经营权转包给私人,在解决26名本村村民的就业问题的同时,使村集体获得了每年40万元的承包收入。二是结合村子离国道323线较近的区位优势,对村集体所有的中低产林地进行开发,实行有偿出租,按规划种植经济果木林,建起了面积60亩的小倘甸杨梅示范园,既增加了种植户收入,又每年为村集体带来了近2万元的收益。 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3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3万元,占总收入的16.08%;畜牧业收入33万元,占总收入的23.08%(其中,年内出栏肉猪950头);林业收入5万元,占总收入的3.5%;第二、三产业收入71万元,占总收入的49.65%;工资性收入10万元,占总收入的7%。农民人均纯收入1756元,农民收入以二、三产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5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3人(占劳动力的10.45%),在省内务工17人,到省外务工3人。辖1个村民小组,96户372人,有党支部1个,党员18人。近年来,小倘甸村党支部从抓组织建设入手,以抓经济产业为主,强化村集体经济管理机制,结合实际壮大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目前,小倘甸村已解决了村集体无钱办事,村民手头无钱的难题,成为了村集体拥有固定资产171余万元,每年实现村集体创收40多万元,人民生活富裕、村容村貌整洁、社会和谐稳定的富裕村、文明村、和谐村。 基础设施2007年以来,小倘甸村在争取到上级的支持下,经村民“一事一议”,先后投入16.2万元,修建了全长6.1公里的自来水工程,人畜安全饮水得到解决;投入39.2万元,修缮并硬化长2856.6米,平均宽度2.6米的村内道路,出行安全和便捷得到改善;投入1万元,修建了三所蹲坑式公厕;投入近8万元,完成了69户村民私厕改造、沼气配套工程,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2008年,在争取上级部门支持30万元的基础上,村集体出资近80万元,建设了占地1500m2的文化中心,设立了党员活动室、会议室、文化图书室等,村民参政议事有了场所,村务管理得到加强,加快了“阳光村务”建设,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了明显增强。 该村截止2008年底,已实现电、路、电视、电话四通,无路灯。全村有96户通自来水。96户通电,有9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9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93.75%和93.75%);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86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70户(分别占总数的89.58%和72.91%)。 该村到宝秀镇道路为水泥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弹;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3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3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3辆,拖拉机15辆,摩托车30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89户;装有太阳能农户30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89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35.55亩,有效灌溉率为10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35.55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66亩。 该村到2008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76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平安建设随着集体经济的强劲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倘甸村开始崇尚文明的生活方式,群众自觉遵守村约民规,学习法律知识。村集体通过组建矛盾纠纷调解小组,开展经常性排查,及时把发现的各类矛盾纠纷苗头解决在萌芽状态,成立法制宣传小组,对村民进行普法宣传,实现了连续13年无刑事案件发生,无吸毒人员、无赌博人员、无夫妻离异现象、无不赡养老人的情况,切实维护了社会和谐与稳定。一是村组织威望得到彰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得好,有钱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村兴民富,村党支部得到村民的拥护和爱戴,党的形象和威信也不断得到提高和巩固。 发展重点该村的主要产业为养殖业,主要销售往省内。2008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2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17.48%。该村目前正在发展杨梅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杨梅产业。拥有企业1个。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基础设施薄弱。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大力发展杨梅优势产业,组织劳务输出(如发展杨梅特色产业,种植面积600亩;发展养殖业,发展猪1000头;发展劳务经济,每年转移劳动力10人)。到“十一五”期末,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1756元增加到2000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