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 |
释义 | 学院简介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原名地质系,是学校最早设立的系部之一,已有55年办学历史,1995年更名为资源与环境工程系,2007年更名为地球与环境学院。目前,该院设有地质资源与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水资源与规划系三个系部,下设地质工程、环境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水文与水资源4个本科专业。学院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249人,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143人。 硕博授权学院现拥有环境工程和地质工程2个学科的博士授权点;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7个二级学科具有硕士授予权。还拥有矿业工程、环境工程和地质工程3个工程硕士授权点。 学科建设地质工程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地质工程专业是安徽省示范本科专业。环境工程学科为安徽省省级重点学科以及安徽省环境学科人才培养基地。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实验室是安徽省重点支持建设的省级重点实验室。由柴登榜老先生倡导成立的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挂靠在该院,是该院与全国各地矿井地质工作者和校友们联系的桥梁。 科研保障学院现有教职工8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人,在读博士3人。教师中教授13人,副教授20人。 学院的实验室条件有很大的改善,随着近几年来投入地不断加大,实验室建设已经基本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在矿井地质、工程物探、矿井灾害防治、工程勘察、水资源评价、污染治理、矿山测量、3S应用等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 学术成就近5年来学院承担完成的科研项目180项,其中国家级与省部级项目30余项,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委托和合作项目近140项,科研经费总额达2000余万元。其中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7项,申请专利4项,成果转让与推广5项。发表论文270篇,出版专著8部。 多年来,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一直保持在30%左右。 学院领导党委书记: 崔绍均 院 长: 胡友彪 党委副书记: 张 坤 教学副院长: 宋晓梅 科研副院长: 赵志根 行政副院长: 侯 辉 地质资源与工程系主任: 刘文中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 高良敏 水资源与规划系主任: 许光泉 院党委秘书: 贾 伟 院教学秘书: 张治国 院科研秘书: 范廷玉 院行政秘书: 张文涛 团 委 书记: 刘园园(兼 专业介绍本科生教学是由地质工程、环境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水文与水资源四个专业构成。 地质工程地质工程是安徽理工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也是传统优势专业和安徽省本科人才培养示范专业。该专业由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柴登榜教授于1955年创立并开始招生,1979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被国务院首批获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挂靠该学科点。该专业2004年被确定为安徽理工大学重点学科,2005年获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拥有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同年,省教育厅批准设立安徽省矿山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和安徽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示范专业。多年来,该专业培养和造就了多位地质工程领域的技术人员、专家和教授,其中的杰出代表彭苏萍教授2007年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 本专业培养从事地质工程技术、管理、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和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除学习公共基础课外,还系统学习基础地质学、地质工程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矿产资源普查等领域的相关专业课程,其中《普通地质学》和《土力学与土质学》为安徽省精品课程。本专业着重培养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地质工程的规划、设计与施工以及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等领域的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 地质工程专业现有教授、副教授和博士学位人员15名,其中教授8人。近3年本学科在各类中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承接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攻关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纵向科研课题,多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齐全,已培养一百余名研究生,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级科研和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制四年,招生录取时要求考生无色盲。 环境工程环境工程专业是安徽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省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现有环境工程博士点、环境工程硕士点和环境科学硕士点,师资队伍中教授9人,副教授10人,讲师10人,实验员2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0人,硕士学位12人。主要研究方向有: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矿区生态环境、环境规划管理与评价、环境化学、土壤污染与防治等,每年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40名,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承担有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别以及其它横向科研项目,研究经费500余万元,近年出版教材(教学用书)、专著等10余部,拥有专业实验室面积1160平方米,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50余台件,仪器设备总值1000余万元。 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环境规划以及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运营管理以及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的能力,并具备环境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成为环境工程领域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除学习公共基础课外,主要课程有: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化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工程设计、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监测、流体力学、环境科学概论、GIS原理与应用、环境经济学等。 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从事环境规划、管理、设计、评价、施工、污染治理、教育、研究和开发等方面工作 本专业学制四年,招生录取时要求考生无色盲。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办于2001年,该专业是一门融合了资源、环境及城乡规划管理等学科知识体系的综合性学科。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一支高学历和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业教师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助教3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硕士6人。近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专著2部。 专业主要课程有:地质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国土规划、地图学、遥感应用、环境科学基础、土地评价与管理、水资源计算与管理、生态环境规划、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原理、区域规划、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经济学等。 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城乡环境保护与治理、城乡规划与管理、环境设计以及相关科研工作。 本专业学制四年,招生录取时要求考生无色盲。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在我院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基础上开办的,2008年开始招生。 本专业具有一支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师资队伍,教师1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博士3人,其余为硕士。近年来,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专著2部。 该专业培养具有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水文、水资源勘测、规划设计、信息采集及处理、水政水资源管理、矿井水防治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开设主要课程为:水力学、地质学基础、工程力学、土质与土力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学原理、水文统计学、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水动力学,专门水文地质学、水文预报、水文分析与水利计算、找水技术与成井工艺、矿井水文地质学、水资源利用工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毕业后可在水利、建筑、能源、交通、农林、环境保护等部门就业。 本专业学制4年,完成学业且符合学位授予条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实验室建设安徽省矿山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于2004年8月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建设。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矿山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矿山地质灾害勘查技术、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矿山地质灾害对矿区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 15 名专家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主任由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王鹤龄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由地球与环境学院院长严家平教授担任。 实验室认真贯彻执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在科研工作、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开放交流各个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依托安徽理工大学的科研基础及办学宗旨,实验室确定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密切结合的定位,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表现出鲜明的研究特色。 水动力学实验室是根据地质工程、环境工程、以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要求而设立的专业基础实验室。实验室主要为学生开设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和多孔介质渗透动力学实验等内容,目的为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有:渗透仪、水静压强仪、流体力学综合实验台、雷诺仪以及非稳定流达西仪、能量方程仪、流态演示仪和无压条件下渗流实验装置,自动化水位监测系统装置。水动力学实验室(1)主要为流体力学实验;水动力学实验室(2)主要为渗流力学实验。 实验室承担以上三个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为目前开设的《工程流体力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质学基础》等课程服务。 除完成日常教学工作外,本实验室还开设《地下水动力学开放性实验》,通过该项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地下水渗流运动基本规律敏锐观察和分析力,也为启迪新思想,创建新方法,造就高素质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