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小南强
释义

小南强的介绍

茉莉花的别称。五代周世宗遣使至南汉﹐南汉主刘晟赠使者茉莉花﹐美其名曰"小南强"。其后﹐宋平南汉﹐执晟子鋹至洛阳﹐不识牡丹﹐人谓此花名"大北胜"﹐以报"小南强"之语。参阅宋陶谷《清异录.小南强》﹑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南汉中宗纪》。

清代梁廷枏撰《南汉书》引述了《清异录》一段有趣的文字:

南汉地狭力贫,不自揣度,有欺四方、傲中国之志。每见北人,盛夸岭海之强。世宗遣使入岭,馆接者遗茉莉,文其名曰“小南强”。及本朝鋹主面缚伪臣到阙,见洛阳牡丹,大骇叹。有缙绅谓曰:此名“大北胜”。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五代十国时刘龑在广州建立的南汉国,占地狭小并且贫瘠,但却不自量力,颇有欺压四邻、傲视中原的意向。每逢遇见北方人。极力吹嘘岭南沿海地区的强盛。后周世宗皇帝派遣使者进入岭南,驿馆的接待人员赠给他茉莉花,并写上名称:小南强。到了南汉被北宋灭亡,后主刘鋹被俘,亲自率领捆绑着的臣属到京城的时候,见到洛阳的牡丹花,不由得大为惊叹。当下有北宋的官员说:“这花名叫‘大北胜’。” 反讥得巧妙得体而又不失礼。“小南强”终不敌“大北胜”,这段历史被抹上了一笔令人惆怅的幽默。《南汉书》又引《十国春秋》所载,意思大略相同: 乾和十四年,周遣使来聘。晟欲夸岭南之强,馆接者遣使者以茉莉,文其名曰“小南强”,盖讥之也。宋时后主入汴,诸臣不识牡丹,有朝臣谓之曰:此名“大北胜”。盖报此语。 乾和为南汉中宗年号,晟即中宗刘晟。 以花木作讹诈的外交手段,可谓风雅;冷战而论及香草,亦千古一绝。南汉朝廷僭妄之态可掬,与其国主之暴戾骄侈相映,确为历史上一怪诞“法相”。 近人有考证茉莉非舶来品,举中原内地、江淮上古已有之,这与水稻的原产地到底在哪里的问题一样,或者永远也得不出举世公认的结论。

小南强的故事

茉莉在吾国的花史上,出现不算太晚,可是采入诗词的不多,也许她只盛产在南方,有关茉莉的掌故,大概只有小南强的传说值得一提,说的又是那个短命的南汉小朝廷。某日后周有名的皇帝周世宗派使者来广州,南汉中宗刘洪晟送了几盆广州特产的茉莉给使者,使者没见过茉莉,问花的名字,中宗一时得意,说这花叫“小南强”,言语中颇有自大之色。十多年后,宋灭了南汉,把中宗的儿子,就是那个艳福无边的后主刘鋹抓到了洛阳,后主一生阅尽美人无数,居然没见过牡丹,人家告诉他这花叫“大北胜”,与他老爸的小南强,刚好是一对。

不仅在诗史上所引用不多,我所见到的古代绘画中,以茉莉入画也屈指可数。小南强毕竟柔媚,除却浓烈的香气,她的花型没有值得描述的好处,卵形的对生叶子,也毫无意致,只记得宋人所画团扇中,出现过茉莉的身影。广东本土画家中,大概就是居廉画过几本茉莉,他和堂兄居巢所住的十香园,遗址今日还在广州河南隔山,十种香花之中就有茉莉,居廉在《十香图册》中不止一次描画过小南强。

尤其以后主刘鋹最有名,除了那香艳的宫女素馨之外,后主养在后宫的女郎不可胜数,后代文人经常说起的是那位来自波斯的美人,后主赐号“媚猪”,这昵称和今日称呼情人为某“猪”颇有近似。唐朝以肥为美,五代时应该同例,也许波斯美人确实名副,肉山颓然。不过史书上说,此女“貌黑而光艳,性绝慧巧,得人意,每见幸,能曲尽淫态”,这功力可不一般。南汉皇帝每次出外,都要把黑媚猪带在身边,但所谓出外,也不过到今日西关的昌华苑附近而已,荔枝红熟之日,在昌华苑设“红云宴”,每年三月,还命宫人在内殿“斗花”,采摘御苑里的各色花枝争奇斗艳,此种人间仙福,不是我辈能梦见的。南汉的文物,留存的最少,我曾在中山路的南汉宫苑遗址,看见发掘出来的一个柱础,上面雕镂了十六头狮子,一所房子算有四个柱子的话,光是底座就雕了六十多头狮子,这殿宇有多奢华!

小南强的产地

按目前国内最权威的说法:茉莉(别名抹厉),原产地为我国西部、印度及阿拉伯之间。我国广东、福建、四川及江南一带都有栽培。希腊首都雅典素称茉莉花城。一些国家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巴拉圭、突尼斯和泰国等,把茉莉和毛茉莉、大花茉莉等列为国花。茉莉还是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州花。茉莉花在广州花期较长、香气独特,泡茶可口,几乎家喻户晓,但它的出处与别名“小南强”鲜为人知,它是否海上丝路的见证更诱人猜想。“小南强”一名已有千多年历史。据《南汉书》云,“南汉地狭力贫,不自揣度,有欺四方……之志”,南汉官员在接待北方使者时常端出茉莉花,称此花名为“小南强”。此花名既有自谦亦有自信,不过亦被一些人视作“有欺四方”。其实,公元917年刘颵称帝广州史称“南汉”,政权历时55年,颇有“经济基础”。南汉凭何克服“地狭力贫”?其中之一便是海上贸易了,而茉莉花则是舶来品的“代表”并流芳百世。南汉(广州)人认定此花来自海上并渐成广东特产,而北方尚未种植茉莉。茉莉由海路传播有一个佐证就是邻近南中国海的菲律宾与印尼均大量种植此花,他们不仅把茉莉视作爱情之花,甚至一度尊为国花。

茉莉原产地在波斯、印度,属木犀科常绿灌木,枝条细长,聚伞花序,每丛开花3-9朵,洁白醇香,其中重瓣者多用作观赏,而单瓣者多用作香料香精,据云仅芳村区在上世纪七八十代年产花达400多吨;另一个大花田则曾在河南庄头。清代一首《珠江竹枝词》多少反映了茉莉花的经济“地位”,其词曰:“数里香生茉莉沙,还闻洲上语琵琶;游人都只怜颜色,贱买鱼虾贵买花。”另有一则关于以茉莉花熏制茶叶的记载亦颇为生动,就是“茉莉盛开,业茶者市花熏之,花残尽倾入海,繁白随流,十里飘逐”。

茉莉在气温降至3℃时就会遭受冻害,故在北方不可能广泛种植传播;但广东的气候很适宜它的生长,如在春天采用扦插方法繁殖,种下半年即可开花。可惜的是,许多“怜香惜玉”者遗忘了貌如白玉幽如兰的茉莉,鲜见茉莉上镜;即使上镜,效果亦难尽“花”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