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徽科技学院植物科学学院 |
释义 | 学院简介安徽科技学院植物科学学院本科办学始于1978年,设有作物遗传育种、种子工程、作物栽培、植物保护4个教研室;作物学、种子科学与工程、遗传学、植物保护4个实验室。现有作物遗传育种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玉米工程实验中心1个;农艺教育、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4个本科专业;省级精品课程3门。学院教学实验室面积1000多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总值1000余万元。 近年来,学院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共获教学成果奖21项,其中“高等农艺职教体系的创建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和参加省部级以上的科研课题20多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撰写或参编的学术著作21部;主持选育了小麦品种3个、玉米品种6个、饲草品种2个、蔬菜杂交种2个,其中“高梁-苏丹草杂交种皖草2号”被作为全国杂交饲草对照品种。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省自然科学奖和厅级奖5项。学院已全面启动素质教育工程,实施导师制,着力培养业务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学生考研人数逐年增加。连续几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 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拓展研究生教育;以农科本科专业为优势专业,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加快专业改造,逐步由教学型学院向教学研究型学院发展。加强教学研究,加快教学改革,积极拓展与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安徽莱姆加肥业、滁州菊泰公司、合肥长城生化等企业的办学合作,建有21个校外教学基地,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体制,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双师型”教育为特色,培养具有专业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师资队伍总体概括安徽科技学院植物科学学院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硕士生导师2人,硕士和博士(含在读)21人。近年来,学院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共获教学成果奖16项,其中“高等农艺职教体系的创建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和参加省部级以上的科研课题20多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撰写或参编的学术著作20余部;主持选育了小麦品种3个、玉米品种6个、饲草品种2个、蔬菜杂交种2个,其中“高梁-苏丹草杂交种皖草2号”被作为全国杂交饲草对照品种。学院已全面启动素质教育工程,实施导师制,着力培养业务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学科带头人刘正,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安徽科技学院副院长,玉米育种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先后选育审定糯玉米杂交种皖单5号、皖玉8号、皖玉13号、凤糯2004、凤糯2146(国审)、凤糯476(国审)、丰糯1号、凤糯2062等8个品种。曾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玉米对生性状的遗传研究》、《优质对生玉米相互全姊妹轮回选择群体遗传效率的研究》,主持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糯玉米杂交种凤糯2146,凤糯476的示范》,主持安徽教育厅重点项目《沿淮淮北小麦、玉米种子工程示范研究》、《糯玉米杂交种皖单5号的开发研究》、《糯玉米系列杂交种的示范与推广》及一般项目《鲜食糯玉米育种技术体系的研究》,主持企业横向课题《玉米新品种选育与开发》及校级重点学科项目《玉米耐贮藏特性研究与应用》。编写教材11部,发表论文20余篇,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市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获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主讲《作物育学种》、《农业推广学》、《大学生科学发展方法》、《农业技术创新方法》等课程。 张子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植物科学学院院长,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重点建设学科(作物遗传育种)负责人和安徽省精品课程(作物遗传育种原理)负责人,安徽省遗传学会理事。从事植物遗传育种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先后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学项目2项,教育厅自然科学项目3项、南京农业大学访问学者基金1项,参加国家863项目和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教育厅教研项目1项,培育辣椒品种2个,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和ISTP收录各2篇,参编统编教材3部。获省级教研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芜湖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安徽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安徽省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 杨安中,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省优秀教师,现任植物科学学院副院长,安徽省作物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及生理的研究,在《水土保持学报》、《土壤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主持或参加省及国家级研究项目10余项,获省级研究成果2项,省级教学成果1项,校教学成果4项,教学优秀奖1项,编写高校全国统编教材2部。主讲《作物栽培学原理》、《水稻栽培技术》、《农业概论》等课程。 詹秋文,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省模范教师,省学科拔尖人才,校教学名师,校师德标兵,国家高粱品种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高粱改良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安徽省遗传学会理事,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先后选育出皖草2号(国审)和皖草3号(国审)2个品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农转资金项目1项。主讲《试验统计方法》、《生物统计学》等课程。 时侠清,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安徽科技学院种子实验室主任,安徽省种子协会理事,安徽农业大学外聘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主要从事小麦育种和种子生产、种子质量检验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我国北方冬小麦籽粒中的戊聚糖含量及其相关分析”等学术论文20多篇,主持教育厅课题2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篇,主编和参编《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教材8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讲《种子生产技术》、《种子检验学》、《种子生产学》等课程,《种子生产技术》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 李孟良,硕士,教授,律师,硕士生导师,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任《安徽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学报研究会理事,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主要从事耕作与栽培、环境法规、农业法规等课程教学与研究,在《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篇。主持安徽省省级科研项目1项(优质油菜一菜两用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2006023082C));主持安徽省教育厅厅级科研项目2项(野生播娘蒿人工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研究(2006KJ029C)、优质油菜机械化栽培配套农艺技术研究(KJ2009B169Z));主持安徽科技学院校级自然科研项目4项。荣获第二届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优秀论文奖1项,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奖三等奖1项,校优秀教师奖1项,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校多媒体课件优秀奖1项。编写国家十五规划教材1部,主讲《耕作学》、《作物栽培学》、《油菜高产栽培技术实践》、《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实践》、《农业生态学》、《农业法规》、《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实施》等课程。 黄保宏,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植物科学学院植物保护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植物保护、农产品安全和环境生物学等教学和研究工作,在《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植物保护学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和《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等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获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和省厅级各类课题10多项,获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省科委科技成果奖2项;选育省审抗病虫玉米杂交新品种2个;主持省校级教研课题10多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二、三、特等奖各1项,参编写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农业推广学》1部,获中国环境学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和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研究会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各1项;主讲《普通昆虫学》、《植物保护技术》、《植物化学保护》、《农产品安全与检验》和《环境微生物学》等课程。 崔广荣,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省级教学团队成员、省级精品课程主讲教师,《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热带作物学报》等重点期刊专业审稿人,安徽科技学院优秀教师、教学优秀奖获得者。主讲遗传学、植物组织培养、专业英语等课程,主要从事植物生物技术及育种应用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省级重点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参加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多项,在《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草业学报》、《浙江大学学报》等国内核心刊物发表第一作者论文40多篇。 专业介绍农学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业务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掌握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在现代农业高新园区、农业企业、政府部门、中高等学校等从事应用生物技术、配方施肥技术、植物病虫害综合防除技术、优质生态栽培技术和作物良种繁育的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学制:四年制本科。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符合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就业方向:在现代农业企业、农业高新园区、政府部门、中高等学校等从事种子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营管理和教学工作。 学制:四年制本科。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植物保护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业务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掌握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应用人才。 就业方向: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植物保护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生产、推广、管理、经营等方面工作。 学制:四年制本科。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农艺教育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业务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师型"高级应用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在中学或高等学校从事专业课的教学工作;或在现代农业高新园区、农业企业、政府部门等从事土壤改良、水肥调控、有害生物防治、无公害作物生产和良种繁育等方面的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和经营管理工作。 学制:四年制本科。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全国教师资格证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