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小画舫斋
释义

小画舫斋位于广东广州市龙津路逢源大街21号,据其主人黄景棠《倚剑楼诗草》记述,它落成于光绪壬寅(1902年),是一座环形建筑物,四周都是精致幽雅的楼房,中间是一片露天的花园,整体结构,独出心裁。因园内有画舫建筑,故名。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在其园林文化随笔集《雨打芭蕉落闲庭·岭南画舫录》中,对“小画舫斋”有详尽记述。

小画舫斋简介

清代小画舫斋位于广东广州市龙津西路逢源大街21号。新加坡华侨富商黄氏家族的别墅,黄景棠于清末改建,落成于光绪壬寅年(1902)。是一座具有岭南风格的园林建筑。因内有船厅,故名小画舫斋。1956年,黄氏后人黄子静、黄明伯等将此园林建筑献给政府,让群众旅游观赏。

小画舫斋主人

黄景棠字诏平,广东新宁(今台山)人,其父黄福是知名侨商。他在新加坡度过童年,青年时回国。27岁拔贡,后有候选道官衔,但未任实职,主要致力于工商业,是清末广州商界参与政治活动的活跃人物。1905年广州总商会成立时任坐办,1907年与一些有新思想的商人组织粤商自治会,后主办《七十二行商报》。在收回路权、澳门勘界、争回东沙岛主权等斗争中表现突出。1911年,在鼓动商人反对铁路收归国有斗争中,黄被官府威胁恐吓,被迫远赴南洋,至民国成立后才重返广州。黄景棠能诗,著有《倚剑楼诗草》,是研究晚清广东社会有价值的资料。

小画舫斋结构

别墅占地2000多平方米,园门朝南,门额石刻“小画舫斋”是清末赵之谦所书;后门向北,原有的建筑分为三部分,南面是主人的卧房,西北涌边处是船厅,中间是祖先厅,南门的右侧是后楼。所有的建筑以石路和连廊相连,庭院中建有凉亭“诗境亭”、假山和花基等。 原庭院建筑布局妥帖合理,结合自然条件,以天窗、楼井加强采光和通风,内部装修以通透的落地罩及隔扇等敞开式处理,园内又广植南方珍贵植物,西北面临水,巧妙地利用南北对流风向设计房舍,便于组织穿堂风,即使是炎热的夏天,房舍也通风清凉。现仅存船厅、祖先厅、大门和后楼。

船厅介绍

船船厅临荔湾涌而建,是主人的书斋、文人雅士聚会之所,因临水而构筑,其造型似船舫,故名船厅。高二层,卷棚歇山顶,钢筋混凝土结构,靠近荔湾涌的外墙开有侧门,门上端有一块由苏若湖书的“小画舫斋”石匾,门外有一石阶梯,可登船外出。原一楼的门厅设一冰裂纹的圆洞形落地罩,在入口的门厅悬挂有两广总督阮元题书“白荷红荔泮塘西”的木匾。1996年重新修建,在船厅东面开一门口,二楼南面是平台。

由于昔日的小画舫斋所在的荔湾三叉涌原是南汉昌华苑的一部分,那里荔枝与杨柳夹岸垂立,风景优美。因此小画舫斋的主楼设计为画舫形,称为“船厅”。

“船厅”约200平方米,两层木结构,一面临水,附有码头和游船;一面向着遍置花木石山的园林,有九里香、白玉兰、荔枝树及米仔兰、茉莉花等。它是主人会客宴请及收藏欣赏古董字画的地方,当年清朝两广总督阮元就曾题匾“白荷红荔泮塘西”于厅内。园内还有幽雅的楼房和亭台,夏天凉风阵阵,花香扑鼻,别是一番情趣。四周是精美的人工建筑,有客厅、祖先庙、船厅、花厅、书厅、画厅等,内多陈列名人诗词字画,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 可惜,目前小画舫斋真正留存下来的只有一座家庙,现有的“船厅”是拆毁后重建的,园林更已被凌乱的单位宿舍取代。只能从祖先堂前一株百年古榕树追忆当年的园林胜景。

祖厅

祖先厅砖木结构,卷棚歇山顶,碌灰筒瓦,面宽三间8.5米、进深9.3米,基础用青石砌筑,两侧山墙承重,地面铺黑白相间的大理石。正面原设有隔扇,已被拆走,改为木板门、趟栊和脚门。

市级文物

小小画舫斋之享有盛名,除因为其特色外,是因为它拥有西关大屋的建筑神韵和人文内涵。而被誉为最具岭南民间建筑风格和西关民俗风情的西关大屋,有人说它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广州留下的建筑财富。该建筑于1993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西关大屋建筑区”范围内)。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8 9:5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