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小河殇
释义

基本信息

名称:小河殇

体裁:散文

作者:舒婷

作品原文

我们兄妹这一家,只有嫂嫂被照顾留城,其余五人都做了知青。而除了我丈夫在另一个县插队外,我们四人均落户在上杭县一个绿色盆地里。我家小妹和准妹夫就隔河相望。

河嘛,冬季里可以穿鞋着袜踩在卵石上跃纵而过。偶尔见一尾贪图淘米水的肥鱼卡在石缝里,妹夫一鞠身顺手牵鱼。知青点里偌大的铁锅,许久不见油星,年轮似的锈了一圈又一圈,煎不成鱼。况且僧多鱼少。小妹便脸上很光彩地给我们氽鱼汤。

春水泛滥,河水恣意爬上两指宽的桥板,嬉闹着把它当跷跷板压垮。小妹一天好几次跑到窗前看河。我未来妹夫惘然的口哨声,在水一方。

门前下几级石板,顺着碎石拼凑的小堤坝走两步,就到了河心。早晨我们在这里漱洗、淘米、洗菜。下午收工以后团一把稻草刷锄板,颠晃着簸箕。簸箕里的番薯红艳艳,萝卜白生生,芥菜“生动活泼”。吃过晚饭冲过凉,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又下到河心,洗汗酸的衣服。邻队的知青在桥头拨吉他,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江上……”河中有我们的望乡台哩。

河是我们的避难所。

中秋那天队里杀了猪,我们匀到两斤肉。分头去豆腐房割一板豆腐,在房东家买几个青皮鸭蛋,讨一把小葱,大家团团围坐喝着家酿糯米酒过节。忽然,大家发现不知何时我们中间少了一个。

拉开咿呀的小木门,踱到晒坪上,听到河边苇丛里有一支不成调的口哨曲子。那个来河边寻求安慰的同伴刚刚失去了父亲,除了感情上的重创之外,他还面临经济来源的断绝,从此他连八分钱邮票的家信都要小心斟酌了。

悄悄坐在他边上,我们无言地盯着河面。那时我比他小,不懂如何安慰人。秋天的河流异常清澈,似乎要壁立起来,与山区剔透的空气融为一体。河水经苇叶淌到我们额上,溅出的浪花如碎钻般晶莹。同伴的心情一点一点开朗起来,他眼花缭乱的眼睛里萤火一闪一曳。

这才知道什么是夜清如水,月色如洗。多少年过去了,我们错把月饼当中秋,而不知把明月遗弃在哪一座高楼的屋顶了。

深山砍柴或赶圩,农民总告诫我们:若是迷路了,只要侧耳听到水声,找到山溪或小河,顺着水流的方向,就能找到人家。我孤身翻山越岭去邻县找同学时,一二十里路鲜有人烟。只听见汩汩溅溅的水声,有时在足下,有时在肩旁,有时在涧草葳蕤的谷底。老朋友“左右逢源”,给我壮胆又解我途中的辛苦和寂莫。

伟大的河流是伟大民族文化的发祥地。那么小河小溪应是一方风水。我们去插队,其实是接受河的教育。在河两岸生养的人们展示给我们的善良、淳朴、乐天和无拘无束,正是沿袭了这一自然法则。

口噙水龙头,我们无形中萎缩,逐渐丧失活力。因为水不仅仅是水。

很多年以后我回到河边。老房东烧的是蜂窝煤,村民都到新掘的井挑水吃。河已不复当年“眼似秋波横,眉如青山黛”了。枯瘦如斯,污秽如斯,像受伤的动物苟延残喘。

祈求河的宽恕现在会不会太迟?

作品鉴赏

舒婷当过下乡知青,有农村生活的阅历;而后返城,有城市生活的体验;更重要的是,有曾经的农村和当今的包括城市、农村在内在社会风气的对比和思考,因而写成了令人深思的《小河殇》。

深刻、含蓄的意蕴。她是诗人,善于从生活中观察、提炼富有积极意义的感悟,作者将这种感悟写出来,以引出广大读者的共鸣,以受到一种道德的教化。殇者,“没到成年就死去”也。文章写小河殇,即写小河中途的死去。这里,旨在暗示当今某些优良传统道德的萎缩。文章以明暗两种思路写。明,从头到尾写河的晶莹、剔透及“枯瘦”、“污秽”、“苟延残喘”;暗,写某些优良传统道德的失落。你看,小河给我们的是营养,小妹能为我们氽鱼汤、“河中有我们的望乡台”、“河是我们的避难所”……与其说在写小河对“我们”的恩泽,不如说在写生活在小河畔的人们的心灵美,当时全社会人们的心灵美。小河对人们的物质滋润,就是优良的传统道德对人们的精神滋润。写小河为“我们”引路,不如说是那些优良传统道德在为我们引路。小河与人们须臾不可分离,即优良的传统道德与人们须臾不可分离。文末,作者更明确地点明主旨:“我们去插队,其实是接受河的教育”,“在河两岸……自然法则”。文章含蓄而深刻地给读者以启迪。当然,作者面对“小河”中的某些失落并不气馁,仍信心十足地预言,它们定能回归,故结尾深沉地反问道:“祈求河的宽恕现在会不会太迟?”看似在问,实则是表明对优良传统道德的回归充满信心。

优美、醉人的意象。这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文章靠生动的形象感染人、陶醉人。作者写小河“殇”的文字少,写小河生动、鲜活、可人的文字多,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一幅,我们“踩在卵石上跃纵而过”,肥鱼“卡在石缝里”;二幅,“春水泛滥,河水恣意……压垮”;三幅,“早晨我们在这里……东北松花江上……”;四幅,“听到河边苇丛里……口哨曲子”;五幅,“秋天的河流异常清澈……晶莹”;六幅,“只听见汩汩溅溅的水声……谷底”。从这些意象中我们听到了小河的声音,闻到了野草的芳香,感受到了泥土的气息,触摸到了大地的神经。它们似乎又把我们带到那令人心旷神怡的蓝天丽日之下,那晶莹明亮的河畔,让人们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可爱。从对大自然的甜美中感受河边、田野中的风土人情之美,人们纯朴的心灵之美,全社会的优良风气之美。读者一定会在这种对小河、对大自然的享受中,表达出对纯美风气的怀念及对这种风气的向往。

清新、典雅的词句。作者把小河写得十分可爱,这种爱,除那醉人的意象外,还得力于作者的精美、俏皮的词句的运用。河水的剔透、田野的芬芳、生活的苦乐,均是由这些词句送给我们的。“冬季里……顺手牵鱼”中的“跃纵”,写出了快乐的心境,“顺手牵鱼”是“顺手牵羊”的“化用”,写出了不费力而得鱼的惬意。仅几个短句,就写出了在小河中快活抓鱼的情形。这里写鱼的可爱是为了衬托小河的可爱。作者又将小河拟人化,说它“恣意爬上”“桥板”,“嬉闹着……压垮”,写河水的调皮可爱,也进而让读者体会小河的可爱。在对景物进行细致描写时,所用词语有色,有形,有质感,有动感。“秋天的河流异常清澈”、“剔透的空气”、“如碎钻般晶莹”、河流“似乎要壁立起来”、“河水淌到我们额上”、“溅出浪花”。这些词语把小河及河水写得美极了,读者会情不自禁地从中感受小河的调皮与可爱。又如写我们与小河有关的生活的第四自然段,“簸箕里……‘生动活泼’”,再现了当年“我们”在河边的艰苦与快活。这些写细节的句子,写“我们”的快乐又是在写小河的快乐,写人与人间的亲情友情。文章除运用一些贴近生活的文句外,还适时地运用一些典雅词句,如第三自然段的“我未来……在水一方”,第九自然段的“夜清如水,月色如洗”,倒数第二自然段的“河已不复当年‘眼似秋波横,眉如青山黛’了。枯瘦如斯,污秽如斯,像受伤的动物苟延残喘。”读这些句子,仿佛在小河边聆听一首古筝里弹奏出的古典音乐,在欢快的小河旁享受着“高山流水”。

作者简介

舒婷,当代女诗人,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生长在厦门。初中未毕业即“插队落户”。1969年开始写作,其时诗已在知青中流传。回城后当过多种临时工:水泥工、挡车工、浆纱工、焊锡工。1979年开始在民间刊物《今天》发表诗作,同年在《诗刊》正式发表作品。1980年《福建文艺》编辑部对她的作品展开近一年讨论,讨论涉及到新诗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1981年福建省文联专业创作,现为中国作协理事;作协福建分会副主席,两次获全国性诗歌奖。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和《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6年出版《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习题

【套题一】

1、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子“春水泛滥,河恣意爬上两指宽的桥板,嬉闹着把它当跷跷板压垮”的实际内涵?

2、为什么“河是我们的避难所”?作者是如何释证的?

3、作者在文中说,“我们去插队,其实是接受河的教育”,河给了知青们什么教育?

4、对文章最后一句“祈求河的宽恕现在会不会太迟?”应该怎样理解?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在知青插队的日子里,小河给了他们莫大的安慰。

B.文章标题“小河殇”,反映出作者对小河的一份悲伤之情。

C.作者的感伤在于生活已发生了变化,可河边的农民生活仍没有改变,仍很贫穷。

D.作者认为,一个人生活远离河边,就会逐渐萎缩,身体不健康。

E.作者祈求河的宽恕,因为生态环境太差了。

【套题二】

1.作者在娓娓的叙述中,在对往事的追忆中,赋予小河一种象征意蕴,是什么?为什么说“我们去插队,其实是接受河的教育?”

答:

2.“这才知道什么是夜凉如水,月色如洗。多少年过去,我们错将月饼当中秋,而把明月遗弃在哪一座高楼的屋顶了?”这段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从文中找出运用这一表现手法的两个例子。

答:

3.“口噙水龙头,我们无形中萎缩,逐渐丧失活力。因为水不仅仅是水。”寓含深刻,耐人咀嚼。联系上下文,作简要说明。

答: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河殇》是当代著名诗人舒婷的散文名篇。作者以女性的细腻体察入微,以诗人的敏锐洞烛本质,描写出丰富的生活内容,并以此承载深刻的内涵。

B.作者绘声绘色地将友情、亲情、恋情交织,生活内容丰富而广阔,情感色彩浓郁而绵长。

C.在写法上,成功地多层次地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旨;语言洗练,富有张力。

D.行文中,作者对不少词句进行了诗化处理,简练含蓄,表现力强。“春水泛滥,河恣意爬上两指宽的桥板,嬉闹着把它当跷跷板压垮”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E.“分头去豆腐房割一板豆腐,房东家买几个青皮鸭蛋,讨一小把葱”一连串动作,洋溢着喜悦,生活气息浓,场面热闹,气氛热烈。

【套题一参考答案】

1.这是用拟人的方式来描述春天河水暴涨的欢快情景,展现了河水当年勃勃的生机。

冬去春来,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河水的解冻,冰雪消融,春水涌动。作者这样写,其实际内涵一方面是对大自然美景的一种赞叹,另一方面也暗示出这群知青当年如春水般充满活力,写得富于诗意。

2.河之所以是“我们的避难所”,是因为:①通过河,知青们找到了互相爱恋的心上人;②河边是大家谈天嬉闹放纵自己的最好场地;③河水是知青同甘共苦互诉衷肠的见证。

这句话出现在文中的第5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无论是上面的3、4段还是下面的6、7、8、9段,都是关于这句话的佐证描述,这句话是文中的一句核心话语。

3.不是接受河的教育,其实是感受生活在河两边当地农民善良、淳朴、乐天的生活方式,受到他们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小河培育出的当地农民的生活习性,无疑对远道而来的知青们是一种影响和同化,也是一种观照。作者用“河”来喻指,表明对“河”的亲切和尊重。也是对当地人对自己做人教育的一种感激。

4.现在的生活过于紧张、功利,我们也渐渐丧失了感受美好善良的机会和能力,为了向前看,而丢失了以往许多美好的人性的可贵之处。好比河也不再被尊重而受到污染。作者希望我们对自己能有清醒地反省。

知青生活是很艰苦的,但作者全篇却以一种优美的笔调来回忆过去的知青生活,表明她并不是喜欢当时艰苦的物质生活,而是怀念那时的人性向善与淳朴。而她认为这是受当地农民影响的结果。现在生活富裕了,精神上的东西却似乎少了许多,作者因而写河殇,以祈求河宽恕的方式祈盼人性的回归。

5.A 和 B 。河边农民的生活已经有所改变了,但却对河少了一份爱护和尊重,这是作者感伤的原因,所以 C 错。作者认为远离了水边,逐渐萎缩丧失活力是指精神而言的,都市生活人们之间很少往来,已没有了当年河边的那一份淳朴的感情,跟身体健康无关,所以 D 项也不对。祈求河的宽恕,有环境和生态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心的变化。因此 E 项说得不全面。

【套题二参考答案】

1.①小河象征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脉。②“接受河的教育”,就是接受民族文化教育。河又哺育滋养着人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小河两岸的人善良、淳朴、乐天和无拘无束。“我们”也是在接受这些优良品格的教育和熏陶。

2.对比。①以前的小河“眼似秋波横,眉如青山黛”,眉清目秀,清澈可鉴;现在却枯瘦、污秽,“像负伤的动物苟延残喘”。②以前在河里有时可以顺手牵鱼,在水里盥洗、淘米洗菜;现在却污秽不堪,村民只好到新掘的井里挑水吃。③以前有水为伴,感受着河风,听到水声,令人亲近,给人心灵的抚慰,能解除辛苦和寂寞;现在只好口噙水龙头,河水离我们已越来越远。④山的对比,以前青山如眉黛,与绿水相随,但因对绿色的肆意破坏,已童山濯濯,村民们没有柴烧,只好改烧蜂窝煤。

3.在这里,水不单纯是物质上的,它已超越水的实用价值,具有一种情感价值和理念价值,人类精神的萎缩,民族活力的丧失,而其根本原因是人们善良、淳朴、乐天品格的流失。小河的枯瘦、污秽、苟延残喘,无疑是人为的伤害,表现深沉的忧患意识。其实,拯救小河就是拯救人类自身,就是拯救优良品格。这就要求人们不仅要珍惜环境、珍惜生活、珍惜情感,更要珍惜文化和品格。(意思对即可)

4.B D (B项少了“乡情”;D项不是比喻而是拟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9: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