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小海门村
释义

小海门村位于浙江省临海市西部,距城区13公里。永安溪三面环绕,省道临(海)金(华)公路及临海至张家渡镇公路穿村而过。

简介

村委会驻地小海门,下辖小海门、前应2个自然村,隶属爱国乡。村西头有龟山、蛇山对峙如门,中夹岩门潭,形似椒江海门关口,故称小海门村。小海门多数村民姓何,从温州港口迁移至此;前应多数村民姓应。此外有王、陈、杜、余、许、鲍、徐、李、戴、章、顾、金、詹、吴等姓村民居住。1992年,全村有519户,1737人。有耕地面积650亩,其中水田590亩,山地面积1062亩。

农业发展

小海门村1949年前土地贫瘠,亩产只有四五百斤。1949年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田造地,从缺粮村变成余粮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曾受到地区、县(市)的表彰,以农业先进村而出名。过去流传着:出西门、过浮桥,城西不能种早稻的民谣。1953年,小海门村办起城西区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并试种早稻,改单季为双季,粮食取得丰收。小海门等村踊跃向国家投售爱国粮,因而将原乡名小岭改作爱国。

50年代末、60年代初,小海门村党支部发动群众兴修水利,在永安溪边安装2台抽水机,建造水沟长1500多米、防洪坝500多米,战胜严重自然灾害的侵袭,粮食连年增产,并发展桑蚕100多亩。村党支部获得地区、县标兵党支部称号,组织部领导曾来村考察,并召开地区、县组织部长现场会议。村党支部还发挥共青团的作用,当时有38名团员的团支部,团结全体青年,积极开展突击队活动,丰产试验和科学研究等成绩显著,于1961年2月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标兵团支部。《中国青年报》于同年3月21日刊登了团中央青农部工作组对小海门团支部的调查报告,并发表了题为《我们需要更多的小海门团支部》的社论。1963年团支委何木兰去北京出席团中央召开的座谈会。1964年5月团支部书记何通斋出席全国第九次团代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并拍照留念。

70年代投放大量劳力,改田造地。1974年开始全面平整土地,填塘移坟、改造低洼田,连续2年,投资2万余元,每年每个劳力都投放100多工,计投放28万多工,完成石方1万多立方米,改建一条长1500多米的抽水机沟和一条长1000多米的排水沟,造好5条长2200多米的机耕路。平整后不仅便利种植,还增加耕地面积30亩。1977-1978年又投入14万多工,投资8000元,完成石方4000多立方米,将岩上湾、溪渚洋的100多亩荒滩改造成旱地,从缺粮村变成余粮村。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调整农业结构,1985年利用山脚坡地种柑桔50亩、枇杷40亩、杨梅30亩;1987年栽种黄桃100亩。目前有果园200多亩,年产水果150吨,年经济收入近10万元。1992年粮食总产达557吨,比1978年增加25%,人均产粮656斤。村党支部1986年开始连年被中共临海市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木材集散地

小海门村,历史上有撑船搞运输和做园木(箍桶)的副业。1949年前有长船20多艘,1949年后曾发展到30多艘,加入灵江运输社。80年代汽车运输业兴起,长船运输自行消亡。箍桶业有近百年历史,1949年前有箍桶匠五六十人,50年代曾发展到百余人。产品有马桶、肥桶、高脚桶等,运往临海各地市场销售,远近闻名。70年代塑料生产兴起后,园木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大幅度下降。一些村民转做木材生意(贩运树料、板料)。1981年后,贩运木材从几十人发展到上百人,开始从仙居县下阁、白塔等地购入,近几年都从丽水地区龙泉、庆元等县购入,在村区设市场,销往临海、黄岩、椒江、三门等市(县)。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销量的增加,小海门村与城西工商所于1990年投资27万元,在小海门车站对面建起占地4600平方米的木制品交易市场。市场每天营业,年营业额达1200多万元,经营木材的村民,年收入最多的达3万多元,最少的也可收入5000元,年经济收入达80多万元。随之,货运、客运的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起来,村民有运货汽车5辆、拖拉机24辆、面包车2辆、三轮卡车15辆,从业人员50多人,年经济收入达30多万元。

工业发展

70年代有100多个妇女经营结草编、绣花边家庭副业。80年代开始发展车木工艺,目前布满全村。很多农户都备有泡光机、钢线锯机和小电动机,成为家庭工厂。利用本地木材资源,加工半成品,销往黄岩、仙居、临海等工艺礼品厂,年经济收入达50多万元。

1982年由6个村民合资办起量具厂。至1991年办有铸件厂、塑料厂、五金厂、服装厂、水泥预制厂、锯板厂、饲料加工厂等10家企业,从业人员60多人,年产值达100多万元。1992年,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分析了本村的经济状况和交通便利的地理条件,在乡党委的帮助支持下,于是年3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在省道临金公路两侧,建小海门工业小区和商业住宅区,逐步形成小集镇。同时制订了规划和优惠政策,吸引了外地人员来投资办厂。投资170万元的爱国丝绸制衣厂,于当年11月份开始投产,有职工60多人,年产值可达500万元;由供销部门和临海市石油公司合办的小海门加油站,投资40多万元,现正在建设;市有关部门的信用大楼、保险大楼、工商大楼都已落实地基,正在动工建设;村民个体的修理店、百货店、饮食店10多家已开始营业。

199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290万元,比1978年增加3.8倍;村民人均收入达1100元,比1978年增加6.8倍,有100多户年经济收入在万元以上;村集体收入6万多元,比1978年增长1倍。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提高,村镇建设日益改观。1979年投资3万元,家家户户装上电灯,1991年投资3万元增加变压器100KV;1983年投资2万元,安装自来水;1986年建村办公楼4间、老年协会活动室3间;1987年村投资15万元,新建小学校舍15间。1983-1992年村民新建楼房182间,高档电器进入村民家中,电视机普及,电冰箱10台,摩托车5辆,有程控电话11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5: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