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小广侗戏
释义

概述

小广侗戏流传于贵州省剑河县境内最大的侗族村寨小广村一带,由于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形成了其别具一格的唱腔和演出形式,是一个独特的侗戏流派。

小广侗语称“XaOX gUaNgX”侗语转音,意:最大最大的寨子。位于县城东25公里,北部丘陵地形,住地沿岸而下有田坝,南面靠江,地势陡峭。元至元12年(公元1414年),开始属赤溪湳洞蛮夷长宫司。至清乾隆2年(公元湳1737年),随湳洞司拨属清江厅。民国33年(公元1944年)属大广乡。1953年设小广乡。1970年是公社、乡住地。1993年建并撤后属磻溪乡,现小广辖前锋、光茫、团结3各行政村,是一个拥有600多户人家的古老侗寨。语言是侗语,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当地老白姓一直使用侗语。小广从乾隆以来一直就是剑河境内最大的侗族村寨。因其人口众多,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小广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而又独特、稳定的文化圈。小广人的生活习俗与众不同,至今这里依然保存着许多生原态的民族文化,有着许多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民族风俗、民族节日。如“十月头卯迎新娘”婚俗、四月八的“采桑节”、七月的“采葛节”等。

历史文化背景

小广位于南侗文化和白侗文化的分水岭地带,多元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和渗透,外来汉文化沿清水江“侵”入这一地区,侗戏的传入以其有必然的联系。据当地民间老艺人介绍,侗戏最初是从湖南流传过来,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传在清朝同治年间,一名姓谢的湖南艺人来到剑河现在的磻溪乡小广、圭仁,敏洞乡孟恩等地,把一种戏曲艺术——“侗戏”带到了这一地区,他表演“侗戏”给当地的老百姓看,并教当地侗族人民学唱“侗戏”。“侗戏”这一外来的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渐渐被当地侗族人民所接受和喜爱。

侗戏是流传在剑河县磻溪乡小广地区侗族民间戏曲音乐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最初的“侗戏”完全用汉语演唱,后因在侗族文化这一历史背景的影响,当地侗族人民加入了自己的民族语言,使得“侗戏”在我县磻溪侗族地区特别是小广周边地区盛行一时,并融入了侗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逐渐演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侗戏。随着时间的流逝,侗戏在一些地区已不复存在,现仅流传于剑河县磻溪乡小广地区。

独特唱腔

小广侗戏有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唱腔。侗戏的唱腔分为弹腔、汉腔、奏云飞、古奏吟、香罗代及快板、慢板等形式。在演出时,表现朝廷文官对话的场面唱弹腔,表现武官出场和相互较阵的场面时唱汉腔,表现游玩和娱乐时唱奏云飞和古奏吟、,表现悲哀和诉苦时唱香罗代。快板用在将领出兵、发号施令和宣布军纪,慢板用在将领商议战略和战术。现在的侗戏常用的唱腔只有弹腔、汉腔和快板、慢板,而奏云飞、古奏吟、香罗代已很少用。

伴奏乐器

小广侗戏的伴奏乐器有鼓、锣、钹和京胡等。一般情况为大鼓一个、大小锣各一个、钹两个、京胡数把。但现在侗戏演出时仅用鼓、锣、钹三种打击乐器,京胡已很少使用。

演出服装

小广侗戏的演出服装分为八莽(即大袍衣)、八铐(即盔甲)、马褂三种。大袍衣是文、武官员在一般场合时穿戴的服装,分为黄、红、蓝、黑、白等五种颜色。皇帝出场时穿黄袍,元帅出场时穿红袍,黑脸将军出场时穿黑袍和蓝袍,文官穿白袍。盔甲是武将在作战时穿的服装,分为红、蓝、黑、白等四种颜色。元帅出场时穿红盔甲、白盔甲,一般将领出场时穿蓝盔甲、黑盔甲。马褂为士兵服装,分为红、蓝、白三种颜色,演出时跟随元帅的士兵穿红色马褂、跟随一般将领的士兵穿蓝马褂、白马褂。

侗戏的演出道具主要有刀、锵等。

主要曲目

小广侗戏演出的主要内容是《穆桂英》、《三国演义》、《薛仁贵》等小说里的人和事。演出的主要曲目有《穆桂英挂帅》、《罗通扫北》、《空城计》、《失街亭》、《斩马谡》、《大战长板坡》、《薛仁贵征东》、《薛仁贵征西》等。

独特风俗

侗戏因受侗族文化及当地民族风俗的影响,平时侗戏不演出,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演出。在开台演出之前要进行一些神秘的祭祀仪式和巫术,即杀一只公鸡,以祭祀先辈并烧香、烧纸以示驱赶妖魔鬼怪,演出方可开始。演出结束后,同样还要“清扫”演出场地。

历史价值和社会作用

侗戏传入小广侗族周边地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他有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唱腔,有固定演出曲目,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他与侗族文化相揉合,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具有当地侗族特色的戏曲艺术。从侗戏的唱腔、演出曲目、演出服装、伴奏乐器、演出道具来看,我们不难看出侗戏应属一外来戏曲艺术,他可以说是中原文化艺术撒落在云贵高原上一颗珍珠。但这一外来的戏曲艺术在传入剑河县盘溪乡小广侗族地区之后,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渐渐被当地侗族人民所接受和喜爱,当地侗族人民加入了自己的民族语言,并注如了当地侗族固有的民族文化内涵,使侗戏完全融入了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他已成为这一侗族社区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戏是汉侗文化交融的结晶,他能在侗族地区得以生存并“开花结果”,是汉族精髓文化与侗族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文化相互包容的体现。

代表艺人

小广侗戏最知名民间艺人是王元江。

王元江,男,贵州省剑河县盘溪乡小广寨人,一九一二年八月生,初中文化程度,农民。

王元江热心民间文学艺术,十四岁就参加本寨业余戏班子学戏编戏,学歌编歌。他住的小广寨,是一个四百多户的侗族大寨,群众对于文化生活的需要十分迫切,自发集资凑钱建戏班子,开展文娱活动。凡逢年过节、吃卯、吃新、都要开台演戏,王元江就是业余戏班的骨干。他移植和编写了不少戏,古装戏有“古城会”、“战长沙”、“空城计”、“瓦桥关”等,并且热心编歌传歌。

解放后,他经常组织群众开展文娱活动,恢复小广群众业余侗族戏班子,积极编戏歌颂共产党,歌颂翻身解放。他创造的新戏目有《王大娘转变了》、《祝福毛主席》等,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情称赞,他在普选中被选为乡人民代表。

十年动乱,这个朴素忠厚的农民蒙受了不明的冤害灾难。一次挨斗回家后,有气无力地躺在床上,茶不喝,饭不吃,为“铲毒队”抄家而自己怎样保存戏具苦思瞑想,翻来覆去难以合眼。老伴问他为何不高兴?他只顾闷在肚里不发言。到了半夜,才想出了可行的办法。他急忙翻身下床,用塑料布把戏班子的服装包好,埋进了牛粪堆里。第二天早晨,“铲毒队”冲进他家翻箱倒柜搜不着戏装,狂呼咆哮了一阵,也只好扫兴而走了。后来,他又冒险将戏装转移到天楼上。三中全会的阳光驱散了乌云,他怀着万分喜悦的心情,把戏装从楼上拿了下来,但当他打开时,却全部霉朽了,这使他伤透了心肠。

党的光辉政策使这位饱经横祸创伤的老人又恢复了艺术活力。他积极为恢复小广侗戏班子操费心力,积极帮助年轻人建立小广文化站,协助他们开展文化工作。他不畏白发高龄,亲自带队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之际,远走黎平、从江、榕江、锦屏等县为侗族人民演戏,宣传三中全会精神。他编写的侗歌记数千行,有的经过加工整理后,发表在州、省刊物上,他口述的民间传说故事“落阳桥的传说”、“四月八”、“十月头卯迎新娘”、“一日三餐的故事”等先后在公开发行刊物上登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7:4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