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小儿流涎
释义

小儿流涎也就是流口水,是指口中唾液不自觉从口内流溢出的一种病症。一般来讲,1岁以内的婴幼儿因口腔容积小,唾液分泌量大,加之出牙对牙龈的刺激,大多都会流口水。随着生长发育,大约在1岁左右流口水的现象就会逐渐消失。如果到了2岁以后宝贝还在流口水,就可能是异常现象,如脑瘫、先天性痴呆等。另外,宝贝患口腔溃疡或脾胃虚弱,也会流涎不止。

简介

小儿流涎多见于1岁左右的婴儿,常发生于断奶前后,是一种以流口水较多为特征的病症。

病理概述

小儿流涎,俗称小儿流口水,较多见于一岁左右的婴儿,常发生于其断奶前后。婴儿长到六个月龄以后,身体各器官明显地发生变化。此时婴儿所需营养已不能局限于母乳,要逐步用米糊,菜泥等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辅食品来补充。有些母亲用母乳喂养小儿到15个月以上才断奶,断奶后再喂辅食,这样的小儿脾胃比较虚弱,容易发生消化不良,这时候小儿流涎发生率最高。小儿流涎持续时间较长,最长可达半年以上,如调理医治得当,一般一个月内可治愈。

口腔特点

新生儿的口腔内没有牙齿,舌短而宽,两颊部有厚的脂肪层,面部肌肉发育良好,颌骨的粘膜增厚凸起。这些都是有利于吃奶时捉住奶头和协调吸吮动作的。婴儿由于牙齿未萌出,牙槽突尚未发育,腭部和口底比较浅。6-7个月时小儿唾液量分泌逐渐增加,而这时期小儿吞咽反射不灵敏,口腔分泌唾液既没牙槽突的阻挡又不会把它咽下。所以,此时小儿常出现流口水的现象,这时期流口水是一种生理性流涎,无需治疗。随着生长发育,牙齿的萌出,牙槽突逐渐形成腭部慢慢增高,口底渐渐加深,以及有吞咽动作的训练,流口水现象会好转。

病理原因

婴幼儿时期流涎的原因很多,有的在出生后2-4个月开始流涎,以后越来越多,特别是在5-6个月时更加显著。这是因为初生时唾液腺还没有发育好,到3-4个月以后发育逐渐成熟,唾液分泌也就逐渐增加,到5-6个月出牙时又刺激了局部的神经,使唾液腺分泌更多,而这时小儿尚不习惯于吞咽唾液,再加上口腔又浅,所以唾液不断往外流,这是正常生理现象。随着年龄渐长,到孩子能吞咽过多的唾液后,这种现象会自行消失。家长不必紧张,也不必治疗。如果3岁以上仍流口水应结合智力发育和动作发育来综合衡量。如果生长、智力和动作发育都落后,那么流口水便是智力发育落后的一种表现。口腔咬合不正,口部闭合不良,也易造成口水外溢。否则就不一定有问题。

如果本来唾液不多,短期内突然增多,或已能吞咽过剩唾液,一度已不流涎,而以后又出现流涎,则要观察小儿有无哭吵、发热,再看看口颊粘膜是否充血,有无溃疡或白点。如果出现面部瘫痪,或有其他神经系统变化,造成脸部及口腔肌肉运动失调,影响孩子的吞咽、咀嚼就容易发生流口水。应请医生进一步检查病因,以便进行治疗。

咽喉中的腺样体肥大,或严重的过敏性鼻炎常须张口呼吸。吞咽口水的动作较少,口水外溢的情形较常发生,便应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治疗。

病理病症

生理性流涎

(1)食物刺激小儿生后4-6个月,多数以母乳为主要食物。这一时期的小儿口中没有牙齿,舌短而宽,两颊有较厚的脂肪层,面部肌肉发育良好,颌骨的粘膜增厚凸起,这些结构特点都对吃奶时捉住乳头和协调吸吮动作十分有利,此时唾液腺的功用不大,唾液分泌量少。4-6个月后,单纯母乳喂养已不能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开始添加辅食,食物对神经、唾液腺的刺激较强,使唾液腺分泌功能增强,唾液明显增多。

(2)乳牙萌生乳齿萌生时会对牙龈感觉神经产生机械性刺激,使唾液腺分泌更多唾液,而此时小儿口腔较浅,吞咽反射不灵敏,不能及时将过多的唾液吞下,导致唾液在口腔内不断蓄积而外溢。随着乳牙的萌出,唾液的分泌量会逐渐转为正常,同时牙突也逐渐形成,腭部慢慢增高,口腔底部逐渐加深,能够容纳更多唾液,加之吞咽动作逐渐训练成熟,能够将唾液及时咽下,流涎自然止。

病理性流涎

(1)母乳喂养时间过长有些母亲错误地认为母乳喂养的时间越长越好,将母乳喂养延长至1岁以后,甚至在断奶以后再添加辅食。这种做法不利于小儿脾胃的正常发育,中医认为,涎为脾之液,脾胃虚弱,失于调摄,故而流涎,且常伴有消化不良。

(2)腮腺机械性损伤有些孩子的父母和亲友出于喜爱,经常捏压孩子的面颊部,这种做法容易造成腮腺的机械性损伤,导致唾液的分泌量大大超过正常小儿,从而出现流涎。

(3)口腔炎症很多口腔炎症如卡他性口炎、细菌感染性口炎、疱疹病毒引起的口炎等,均可刺激唾液腺分泌旺盛而导致流涎,此时流出的唾液多为黄色或血色,气味臭秽,常伴发热、烦躁不安、拒食等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

(1)中枢性神经系统疾病唾液腺由交感神经和舌咽神经支配,主管它们的神经中枢在丘脑,因此丘脑的各种损伤和病变都可能导致流涎,如CO中毒、脑炎等。

(2)周围性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的患儿由于局部神经功能减退或消失,影响到唾液腺的分泌调节能力,也会出现流涎。

先天性疾病

一些先天性疾病三体综合征、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也常有流涎现象,同时伴有智能低下、反应迟钝、目光呆滞、哭闹无常、舌头伸出口外等症状。这是因为唾液腺由交感、吞咽神经所支配,主管上述神经的中枢神经受损,故而造成流涎。

治疗方法

小儿流口水也就是小儿流涎,中医称“滞颐”。3-6个月的婴儿唾液腺发育渐完善,唾液分泌增多,当乳牙萌出时,刺激三叉神经使唾液分泌增加而流涎,属于生理现象。如果孩子超过6个月时还是流涎,应考虑是病理现象,多是因为脾胃虚弱不能摄纳精液所致,治疗应以健脾益气,燥湿和胃,补肾摄涎为主。制南星30克,生蒲黄12克。上两味药共研成细末,加适量的米醋调成饼状,敷于双足的涌泉穴,12小时换一次,

一般用5-7次。然后,配合明矾15-20克,将明矾研成末,用开水化开,再加温水,浸泡双足,水量以浸没足背为宜。一般用3-5次。

另外,1.生理性流涎不需要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腔深度增加,婴儿能吞咽过多的唾液,流涎自然消失。

2.无论是生理性流涎还是病理性流涎,均应该及时处理,保持口周、下颌、颈部等部位的干燥,可在颈部涂擦爽身粉,并要及时更换颌下垫物。

按摩疗法

1.常用手法

(1)患儿仰卧,家长以掌心在腹部作顺时针方向团摩5分钟。

(2)患儿仰卧,家长以两手大拇指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20-50次。

(3)清补脾经各100次,揉板门300次。

(4)患儿俯卧,家长以中指指腹按揉脾俞、胃俞各1分钟。

(5)按揉足三里、三阴交穴各1分钟。

2.随证加减

(1)脾胃虚寒型:症见流涎不止,涎液清稀,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大便稀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而滑。常用手法去清脾经100次加

①补脾经至300次。

穴位按摩图

②掐揉四横纹100次,揉外劳宫100次。

③推三关100次,揉小天心200次。

(2)脾胃气虚型:症见流涎清稀,面色萎黄,食欲不振,体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常用手法去清脾经100次加

①补脾经至300次。

②补肺经300次。

③推三关300次。

④推四横纹100次,运内八卦100次。

(3)脾胃积热型:症见小儿流涎,涎热而粘,口角糜烂,口臭而渴,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常用手法去补脾经100次加

①退六腑200次。清天河水100次。

②清胃经200次。

③揉涌泉100次。

(4)心脾郁热型:症见小儿口涎外流,涎液粘稠而热,心烦不安,口赤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常用手法去补脾经100次加

①清小肠300次,退六腑200次。

②清心经200次。

③揉小天心100次。

生活调理

1、培养小儿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清洁口腔。

2、积极治疗引起流涎的原发病如面神经麻痹、脑炎后遗症等。

中医

在中医看来,小儿流涎的原因有脾气虚寒、脾经蕴热两种情况。

一、脾气虚寒:这种原因流涎,口水清澈,色白不稠,大便不实,小便清长,舌质胖嫩,舌苔薄白。病机为脾阳不足,胃腑虚冷,脾寒则涎无约制而外溢。治疗当用温补脾阳之法,可服温脾散或六君子汤加木香。

二、脾经蕴热:这种原因造成的流涎,口水较稠,浸湿胸前,进食时更多,伴有面色潮红,大便偏干,小便短少,舌红,苔薄黄。其病机或由素体阳盛,或由食积化火,致使脾经积热,而廉泉不能约制而成。故治疗应用清泻脾热之法,可服用泻脾散。

当然,有些小儿症状不太典型,也缺乏全身症状的参考依据,对这样的病例,可以用益智仁、乌药各100克,石榴皮50克,酒煮山药150克,捣烂为丸,每日用4次,用淡盐水冲服。加外,也可在每晚临睡前用热水一盆,加入白矾10克,溶化后浸洗双脚。

食疗

一摄涎饼

1原料

炒白术20-30克,益智仁20-30克,鲜生姜50克,白糖50克白面粉适量

2制作

先把炒白术和益智仁一同放入碾槽内,研成细末;把生姜洗净后捣烂绞汁;再把药末同白面粉、白糖和匀,加入姜汁和清水和匀,做成小饼15-20块,入锅内,如常法烙熟,备用。

3用法

早晚2次,每次1块,嚼食,连用7-10天。

4功效

健脾摄涎。适用于小儿流涎。

二、益智粥

益智粥

1原料

益智仁30-50克,白茯苓30-50克,大米30-50克

2制作

先把益智仁同白茯苓烘干后,一并放入碾槽内研为细末;将大米淘净后煮成稀薄粥,待粥将熟时每次调入药粉3-5克,稍煮即可;也可用米汤调药粉3-5克稍煮。

3用法

每日早晚2次,每次趁热服食,连用5-7天。

4功效益脾,暖肾,固气。适用于小儿遗尿,用于小儿流涎。

三、姜糖神曲茶天。

4功效

健脾摄涎。适用于小儿流涎。

流涎便方

方1

组成制南星30克、生蒲黄12克,醋适量。

用法前2味共研细末,醋制成饼,包在小儿足心稍前涌泉穴处,男左女右,12小时更换新药。

主治流涎。

方2

组成天南星1个、醋适量。

用法天南星研末,醋调,敷小儿两足心,布包固定,每日换药1次。

主治流涎。

方3

组成绿茶2克、白术12克、甘草3克。

用法后2味加水600毫升,煮沸10分钟,加入绿茶,分3次温服,复泡再饮,每日1剂。

主治小儿流涎。

推荐食谱

鲜石榴饮·原材料:鲜石榴适量,适量温开水

·制作过程:1. 鲜石榴洗净去皮后将其捣烂; 2. 加适量温开水调匀,取石榴汁涂于口腔。

·作用:适用于脾胃积热引起的流涎。

绿豆凉粥

·原材料:绿豆100g,苦瓜50g,薏米150g,大米100g

·制作过程:

1. 将绿豆、苦瓜、薏米、大米分别洗净,备用;

2.将洗净的绿豆、苦瓜、薏米、大米放入锅中一同煮成粥,放凉后给患儿食用。

艳阳之舞

·原材料:西瓜150g,樱桃利口酒适量,七喜、柠檬汁、糖水各少许

·制作过程:

1. 西瓜去皮切粒;

2. 将西瓜、樱桃利口酒、柠檬汁、糖水放入搅拌机中加冰粒,高速搅拌1分钟,将汁滤入杯中;

3. 在注入七喜,杯边饰以西瓜球、西瓜皮即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9 7: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