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小董镇
释义

小董镇位于广西钦州市钦北区中部,地处东经108°37′-108°40′,北纬22°11′-22°15′之间,距钦州市城区28公里,钦州港55公里,首府南宁82公里,东邻灵山县,南与大垌镇相接,西北与南宁邕宁县接壤。总面积150.31平方公里,总人口8.8万人。有邕、钦、灵等五条公路交汇,南防铁路穿境而过,建有一个县级火车站,交通十分便利。

中文名称:小董镇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中国华南

下辖地区:那兰村、多隆村、中花村

电话区号:0777

地理位置:中国南方沿海

面积:150.3平方公里

人口:8.8万(2010年)

方言:新立话,白话

气候条件: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

著名景点:铜鱼书院,小董伏波庙

车牌代码:桂N

基本概况

小董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北区中部,地处东经108°37′-108°40′,北纬22°11′-22°15′之间,距钦州市城区28公里,钦州港55公里,首府南宁82公里,东邻灵山县,南与大垌镇相接,西北与邕宁县接壤。总面积150.31平方公里,总人口8.8万人。有邕、钦、灵等五条公路交汇,南防铁路穿境而过,建有一个县级火车站,交通十分便利。1992、1993年分别被评为“广西十强乡镇”、“百强乡镇”,名列第8位和第5位。1995年被评为“中国投资环境300佳乡镇”,1997年被评为广西“乡镇之星”。1999年5月被列为自治区第二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4年2月被建设部等六部委列为全国重点镇。2006年被列为钦州市中心城镇,2008年被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列为四级城镇建设区。

建置沿革

小董城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当时由董茂兰、董茂颐兄弟倡建,请命于钦州知州董延赐圩名为小董,是广西历史四大名镇之一。明代属新立乡。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9年)后隶属于钦州沿海司,民国期间始设镇。解放初期划为钦州县第一区,1951年改为二区,1951至1953年曾为钦县人民政府所在地。1955年改称小董区,1957年称小董乡,1958年大跃进时成立小董人民公社,1984年复设小董镇至今。1994年6月28日,钦州撤地设市,分钦城、钦南、钦北三区和灵山、浦北两县,小董镇属钦北区。

小董镇现辖有16个行政村,分别是那兰村、多隆村、中花村、那料村、那学村、榃头村、那道村、东联村、逍遥村、吉水村、板董村、奇陵村、榃楼村、龙眼村、西陵村、那陵村。1个社区居委会。

自然环境

小董地面标高为海拔22-25米,系半丘陵平原,丘陵多为砂页岩和花岗岩建造,平原属山间盆地,分布于河流两岸。茅岭江、板城两江在镇中汇合,自东北向西南经那蒙、大直等数镇注入茅岭海,辖区14座水库总库量为736万立方。镇内地势总体呈东北高,并向西南倾斜。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型海洋性气候,高温多雨,日照长,无霜期长,年平均日照180小时,平均气温22℃,极端最高气温达37℃,极端最低气温为0℃,无霜期达345天左右,年均降雨量为2000毫米。植被属桂南植被区,为高温湿润气候绿阔叶、针叶林兼有类型,以松木为主,间有椎木、荷木、杉木、油茶、桉树等,还有野牡丹、铁芒箕等植被群落。

土特产品主要有麻通、酱油、“大红节醋”、“酸辣椒”、果园鸡、杨梅、花卉、荔枝、龙眼、头菜、大蒜、马蹄等等。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花岗岩、锰矿、钛铁、石灰石、矿泉水、稀土等矿藏。

风土人情

居民以汉族为主,讲新立话。此外有壮、瑶、苗、京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居住的榃楼村,是小董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行政村,其他少数民族多是因婚姻关系到小董。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杂居,关系密切,互相融合,衣着、文化已没有什么差别,通用的方言是粤语即白话。节日有春节、清明节、三月三、端午节、七月十四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倡导新风尚后,生寿婚丧从简,80年代后婚宴、敲丧等风习重新流行。昔时小董人民有跳岭头的习俗,如今已不见。

经济发展

农业

上世纪90年代后,小董农村开始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向现代化农业、多层次多元化发展,建立了优质谷、荔枝、肉鸡、蔬菜、蚕桑等十大农业生产基地,形成了果园鸡养殖、蔬菜种植和花卉种植等特色产业,成为钦州市著名的粮食、水果、蔬莱、禽畜的产地之一。其中生态果园鸡逍遥鸡毛色光亮、肉质鲜美,备受区内外客商的青睐。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各种时令疏菜、萝卜、头菜、花生、玉米、蕃薯、甘蔗、豆类等,水果有荔枝、龙眼、杨梅、菠萝、李子、沙梨、方柿、青枣、香蕉、柑橙、芒果等。2008年,完成水稻种植面积5.7万亩,其中超级稻1亩,优质谷5.5万亩,水稻产量2.3万吨。肉鸡饲养量380万羽,荔枝产量6500吨。生猪饲养量58460头,出栏40670头,三鸟饲养量825.9万羽,出栏646.3万羽,渔业养殖面积5230亩,新增甘蔗种植4280亩。利用那料、吉水、卜丹、东联蔬菜基地发展蔬菜种植,并扩建那料蔬菜生产基地,实现蔬菜种植面积2.93万亩,其中那料蔬菜基地连片种植蔬菜达到500亩成为钦北区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据统计,2008年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4.2亿元,比2007年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440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48元。

商业

民国19年(1930年),圩内有商店425家,较大的有27家,纺织、食品、铁器加工等手工业发达,细米、蚕丝、白布、手巾、铁猫、麻通等是远近闻名的畅销商品。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年代中期,达到空前繁荣,形成了建材、羽绒、化工、炮竹、铸造、木器加工、杆秤、草帽等二十多个行业体系,构成了建材业、交通运输业、羽绒业、商业批零饮食业、建筑业、草帽业六大经济支柱。

1996年后,受亚洲金融风暴和经济发展过热的影响,钦南二级公路、上大二级公路、桂海高速公路通车,以及行业的调整,使小董失去了比较优势,经济发展陷入低谷。可是小董人并不气馁,不断认清自身优势,趋利避害。

进入新世纪,小董镇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北部湾经济开发区和市委大力推进“三大目标”建设的良好机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以大开发带来大建设,以大建设带来大发展,以大发展带来在大繁荣”的发展主题,坚持做强工业,做大城镇,做优农业,做活商贸,重振小董雄风,实现了“三个文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小董是邕、钦、灵三县交界地带20多个乡镇的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和工业品销售交易中心。商铺林立,产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一年四季商贾云集,交易活跃,素有“小南宁”之称。几年来小董镇通过小城镇建设,先后建立了交易场、城东市场、水果和果苗市场、米糠市场、铁木器市场、三鸟市场、小董中心市场等一批市场。

从2000年起财政收入连年超千万元,2005年仅税收收入就突破千万元大关,是钦北区首个税收收入超千万元的镇。2008年,全镇完成社会生产总值22.2亿元,增长20.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产值4.2亿元,第二产业实现产值10.9亿元,第三产业实现产值7.1亿元,三产比重20:48: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亿元。财税收入2570.91万元,首次突破2000万元大关。

工业

在经过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盲目投资和盲目集资后,进入新世纪后小董镇重新调整战略,在扶持原有羽绒、建材等工业基础上,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刚祥硅锰合金公司、进发羽绒、钦欣农具等一批工业企业,2008年,小董羽绒厂等8家规模以上企业生产稳步发展。实现产值5.24亿元,税收1794.46万元,其中,进发羽绒厂实现产值4993万元,创税25万元,有效的带动了我镇传统产业的稳步发展。矿业生产效益明显。我镇矿业企业7家,实现产值4.25亿元,创税1945.63万元,占全镇工业产值的39%,占全年税收的76%。其中,刚祥硅锰合金厂实现产值3.4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32%,比上年增长83%,成为钦北区唯一一个实现产值超3亿元,税收超千万的企业。

城镇建设

镇城区以长1000米,宽30米的人民路为主干道,与75条大街小巷、7个农贸市场相通,2003年以来中心市场、红豆红山庄、甫岭小区、江滨休闲广场、光阳小区、粮贸小区等重点项目的规划建设和建成使用,完成了小董镇作为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四级城镇总体规划修编上报。争取了国债1000万元人民路建设资金。铺设了书香街等街道及破损道路硬底化、排水排污沟共1.85公里;完成安装街灯630盏,电子眼4个。使小董镇城区面积由2001年的2.93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5.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8万,城镇化率达44.7%,超过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平均水平。2008年城镇居民私人建房达129户,建筑面积达4.6万平方米。

科教文卫

小董曾是钦北地区的经济、交通、文化和卫生中心,教育事业比较发达,有清光绪十九年(1891年)创建的铜鱼书院,现为小董中学。抗日战争时期朱守刚、陈浩等革命者为宣传革命,在镇公所创办联保学校和十几个村联保分校。改革开放后,镇政府相继投入巨资高标准规划和重建校舍,教学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不断完善,目前全镇共有高完中1所,初级中学3所,全日制村完小18所,幼儿园2所,学生1.6万多人,中小学教职工621人。1996年全镇“两基”通过自治区评估验收,2004年小董中学和中心小学通过自治区“甲级一等学校”的评审,双双荣获“钦州市文明单位”,被定为“钦州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 2006年中心校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小董中学被列为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小董中学2008年参加中考人数310人,就有33人取得全A等次,并独揽钦北区中考一、二、三名,中考优秀生比率居钦北区之首。2008年高考取得较好成绩,考上重点线6人,本科158人,大专线以上329人,上线率达59.2%。一本上线人数和大学上线人数均居钦州市前列。

解放后小董公共文体设施得到巨大发展。2009年另选址建设了1座镇级文化大楼,1个可容千人的电影院,1个藏书3万多册的镇级图书馆和2个村级图书室,体育设施有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台等公共体育设施和台球、游泳场、溜冰场等有偿服务设施,逍遥村委建有广西一流水平的村级文化娱乐中心,有线电视“村村通”与钦州市并网。民间成立有健身队,曲艺队,舞狮队和舞龙队和文化一条街,文娱活动活跃。

有镇级卫生院一个,2009年建成投入使用的新卫生大楼,是钦北区第一个拥有电梯服务的综合性卫生大楼,各行政村设有卫生所。其中小董中心卫生院是钦北区最大的综合性医疗保健机构,设备先进,医疗技术力量雄厚。近年来小董镇努力改善医疗条件,增强医疗技术队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卫生事业有了较大提高。

历史文物

铜鱼书院

是现小董中学的前身,创建于清光绪癸巳十九年(即公元一八九三年),由小董吉水村乡绅、有识之士方凤元倡议,民族英雄冯子材大力赞助,地方群众集资兴建而成。校址位于钦北重镇——小董圩中部(当时为北面)回头岭处,占地四十多亩,周围地势平坦,西临小董江,北距钦州名山——铜鱼山(即古窦岭)不远,故名“铜鱼书院”。书院大门宽阔,上方石刻“铜鱼书院”,两边石刻对联“铜柱功勋地,鱼龙变化时”,系钦州知名人士王士宗(字希曾)所书。联中“铜柱功勋”,是引用历史典故而成。据史料记载,东汉时交趾(今越南一带)部落反叛朝廷,经常出入钦防一带骚扰掠夺,百姓不得安宁。

马援(伏波将军)奉命征讨,将交趾叛军逐至分茅岭(今地址不详)以南地方,并于分茅岭上立下数根铜柱为界,柱上书“铜柱折,交趾灭”。交趾叛军于是不敢再骚扰我边地,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马伏波将军因此功耀千秋。“铜柱功勋地”寓为国家为民族培养象马援将军这样人才的地方。“鱼龙变化时”,鱼化为龙,是民间传说,意指人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变化。此联的意思是学生在铜鱼书院学习,是把自己造就成优秀人才的时候。书院仿照广州“广雅书院”的式样设计建成。原有三座,分为正座、中座和前座;两侧包廊,称“东斋”和“西斋”。

铜鱼书院落成之时,冯子材书赠“天开文运”和“尔为君子儒”牌匾,分别立于书院正门和中厅之内(此两牌匾今已散失)。中座由于多年失修,是为危房,经有关部门批准已于一九八八年拆除。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学校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一些是非被颠倒,铜鱼书院原有的部份古迹被毁坏,图书资料几乎散失殆尽。

小董伏波庙

俗称大王庙,位于小董镇东南糖行街011号,濒临小董江畔。据民国《钦县志》载,此庙建于清道光年间,与康熙岭横山伏波庙基本同时兴建。这是一座纪念历史名人的庙宇。整座古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该庙屋脊堆塑蝠迎玉出,阳塑“富贵荣华”四字。正殿沿壁“渭水求贤”等古画尚存,彩色绚丽,金虫翠鸟,栩栩如生,奇花异草丹像,人物情趣怡然。该庙曾在光绪、民国年间重修几次。临街匾书“大王庙”,古庙坐东北向东南,遥望交趾。有一通道直达庙前小广场,庙门临江,翠竹掩影,鹭鹤翻飞,水天一色,吸引众多游人驻足观看。

庙门上书“伏波殿”,对联:英风永在,浩气常存。正殿门联思马援纪马援永留千般感化育;礼将军敬将军竞是万古崇文明,正殿圆柱石刻对联:德浮天赫濯声 灵常有感;威嘉镇海英雄气概尚如生。金字横匾:浮天镇海。正殿对:马援扬威功垂宇庙留青史;伏波安汉德遗中华贯至今。这些联语佳句颂扬伏波将军保疆安民的德威嘉绩,体现了民族精神的浩然正气。庙内塑像文革前已被捣毁。2002年群众捐资重修。现为一座庭院式庙宇,分二进上下座,两侧通廊,基本重现原貌,青砖墙体、漆红柱。大王伏波庙是小董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建筑。

当时,小董圩附近一带,广泛流传着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爱国爱民保边疆的传奇故事。史载,东汉光武年间,即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今越南北部)发生叛乱,为维护国家统一,光武帝刘秀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率部万余人,南下合浦、钦州等地,经过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战斗,终于大败交趾敌军,收复失地。翌年,斩征侧、征贰,传首洛阳。战争平息后,立铜柱为界,奠定了东汉南疆立版图,自此国土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从此,马援将军便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大英雄,怀着对英雄马援伏波将军的无限敬仰,为使其丰功伟绩名扬千古,流芳百世,小董圩及附近的董、翟、邱、廖等姓群众,群策群力,出资建了这座大王庙用以纪念伏波将军的功绩。

小董名人

方凤元(1849-1895):小董吉水滩人,曾于本村建三树斋书房授徒,后率子投笔从戎抗击法帝国主义侵略军,任冯子材襄理文牍。班师回国后以军功授训导县丞,后不满官场黑暗重操旧业,集资创建铜鱼书院,任校务主持兼教席。

张之英(1884-1960):名海忠,字兆雄,小董那兰村人。曾任孙中山领导的粤军排长、连长、营长。陈济棠主粤期间,任钦廉边防警卫总队长、粤军第四独立团团长、教导师副师长、广东海军舰队司令员,1936年授少将军衔,1941年任蒋介石二十二军参谋长。

朱守刚(1918-1979):小董镇中山街人,出身贫寒,曾在国民党19师政工队、26集团军政工队和灵山县自卫大队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期间受中共地下党教育,转回小董开展地下革命工作,创办联保小学。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钦县武装起义,担任“钦县人民解放军”指挥。之后任三支队参谋长、副司令员、十万山地委委员。人民政权成立后,历任钦县工委书记、县长;东兰县县长、县委副书记;百色地委副秘书长、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地委副书记;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

古德就:小董镇多隆村人,1965年考上华南农学院,后留学英国,回国后任华南研究院院长。

陈 健:小董镇多隆村人,1962年考上华南工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任院党委书记。

韩瑜,女,1983年出生,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小董镇中心小学教师。2003年,荣获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和全国孝亲敬老之星,200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

重要事件

钦县小董革命起义:1945年2月17日凌晨3点,钦县革命武装130多人在小董那料村宣布起义,成立钦县人民抗日解放军。起义队伍袭击小董镇三如堂未成功,遭国民党部队追击镇压被迫分散撤退,林国兴、陈浩、陈中任等13人先后被捕牺牲。小董革命起义揭开了十万大山武装斗争的序幕,在钦州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成为钦州革命斗争的转折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