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小白菇
释义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小白菇

拉丁学名:Russula albida Peck

中文别名:白平菇

同物异名:

分类地位:伞菌目、红菇科、红菇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一般较小,白色。菌盖直径2.5-6cm,扁平,中部稍下凹,无毛,表皮粘而易撕开,边缘平滑或有不明显的短条棱。菌肉色白色,脆。菌褶白色,长短一致,稍密,直生至凹生,褶间有横脉。菌柄白色,圆柱形,长2.2-6cm,粗0.5-1.5cm,内部松软。孢子有小刺,近球形,8-9μm。孢子印白色。褶侧囊体梭形,42-50μm×7-10μm。

生态习性:夏秋季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

分布地区:山东、安徽、江苏、福建、四川、云南、广东、吉林、西藏等。

经济用途:记载食用。属树木的外生菌根菌。

生物学特性

1.1 营养 小白菇栽培原料主要采用农林产品的理脚料,生产上常用的木屑、棉子壳、玉米芯等。

1.2 温度 小白菇是一种中偏低温型菌类。菌丝生长最适合温度为25~35摄氏度,子实体形成和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6~24摄氏度,最适生长温度12~18摄氏度。

1.3温度 小白菇菌丝生长发育期间,需要在空气相对温度为85%~95%才能正常生长。

1.4氧气 小白菇菌丝生长氧气的需求量小,但也要菌袋能透气。子实体形成或生长发育阶段空气要求新鲜,氧气工充足;二氧化碳浓度低。

1.5 光照 小白菇在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若光照过强对菌丝有抑制作用,但子实体形成和生长发育则需要散射光照,在黑暗条件,易长成珊瑚状子实体。

1.6酸碱度 小白菇菌丝生长的培养基适宜PH值为7~8.由于菌丝生长过程中会产生有机酸类物质从而降低培养基PH值,因此,在配制培养料时,需适量加入石灰或碳酸钙,调节PH值在8~9,对抑制杂菌感染有较好作用。

栽培技术

2.1 栽培季节 根据山东地区气候特点,小白菇最适宜在9月下旬至次年5月下旬出菇。

2.2栽培场所 栽培场所要选在交通方便、地势较高、排水性能好、环境干净、远离污染源、便于通风换气的地方。保温保温性能强的管棚,高2.5m, 棚顶用草苫子遮盖,每4床留50厘米的间隙,棚外用薄膜覆盖,保持棚内略有散射光。

2.3 培养料西配方 ⑴杂木屑78%,玉米芯20% 石膏1% 石灰1%;⑵棉子壳80%,麦皮18%,石膏1%,石灰1%。 【3】玉米芯1000斤,二铵6斤,豆饼粉30斤,石灰50斤,防虫灵一瓶,含水量65%.

2.4 熟料栽培 培养料用24cm*45cm的专业袋装料,装完排成垛盖好用锅炉加温,待垛中心温度升到98度时保持7-8小时,闷一夜就可以出锅了。

2.5无菌接种 待培养料降到室温就可以接种了,尽可能按照无菌操作,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成功率,避免杂菌的感染。

2.6发菌温度 要注意通风, 菌丝生长最适温度是20-30度,天热时要单独摆放,最高不要超过35度,天凉时可以适当加高。小白菇发菌很快,大约20天左右可以发满。

2.7出菇管理 发满菌丝5天左右就可以出菇了,看到吐黄水时就可以排垛了,根据天气决定排几层,一般3-6层,只要不是很干就不要往小白菇上洒水,否则?容易发黄,影响商品价值。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4: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