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安徽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释义

历史沿革

安徽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前身为化学工程系,成立于1977年,2000年10月更名为化工与环境学院,2003年8月更名为化学与化工学院。

学院概况

学院现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三个本科专业;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分析化学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权点。拥有化学工艺、应用化学两个安徽省重点学科。“煤资源转化与洁净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挂靠在本学院。近几年来与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院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00余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68人,工程硕士40余人。学院由化学工程系,应用化学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实验管理中心和学院办公室等机构组成,全院教职工70人,其中专任教师44人,教授12人,副高职称35人(含高级实验师),具有博士学位24人,另有在读博士7人。现有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安徽省“十五”优秀人才学科拔尖人才1人,安徽工业大学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4人,另有外聘教授5人。

教学科研

学院重视质量工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以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教改项目为龙头,推进各级教改项目的申报,质量工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取得显著进展。近几年来,获省级教学成果4项,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获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获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化工原理》为省级精品课程,《物理化学》,《煤加工工艺学》等为校级精品课程,近年来编写并出版教材和专著6部。学院注重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获得安徽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和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学科平台建设布局合理,以配煤和炼焦为特色的重型实验室已初具规模,学科建设带动了科研工作的开展,近三年来,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包括联合申报的国家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863课题2项(与中国矿业大学联合申报);教育部优秀人才基金2项;教育部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安徽省国际合作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十余项。年科研经费500余万元,发表SCI、EI等收录论文30余篇。

科研方向

科研方向

01 炼焦煤资源利用与合理配置 02 弱(非)粘结性煤的改质及其在炼焦配煤中的应用

03 炼焦配煤专家系统及其过程控制技术研究 04 焦炉节能与自动加热控制技术研究

05 焦炉长寿技术研究 06 炼焦过程节能减排技术研究

07 干熄焦系统工艺优化和烧损控制技术研究 08 煤焦显微结构研究

09 高炉用焦质量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10 捣固焦质量控制技术及其评价体系研究

11 煤液化技术基础研究 12 煤液化产物分离技术研究

13 煤的高效催化液化及催化新材料和多相催化研究 14 选择性催化氧化和清洁化工过程开发

15 煤液化粗油提质加工精制的催化剂研究 16 超净煤制备和转化技术研究

17 煤系重质产物高效转化和煤基碳材料研究 18 煤转化工程中新型催化材料的研发

19 煤基炭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20 酚醛树脂基混合基质炭分子筛膜的制备及应用的研究

21 高炉喷煤燃烧催化剂和烧结节能增效剂的应用研究 22 动力电池电极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23 金属表面精饰以及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24 流动注射分析方法在冶金分析及环境测试与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25 固体酸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26 金属磷化工艺及不锈钢酸洗工艺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27 润滑油及添加剂合成与制备 28 气敏材料及其传感器的研究

29 化学机械平坦化(CMP)研究 30 高能绿色化学电源电极材料及其第一性原理计算

31 纳米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32 化学发光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33 环金属铱配合物的化学发光与电致化学发光性质的研究 34 环境污染物检测技术开发

35 含氮手性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构效关系研究 36 金属有机化学、功能配合物的光电性质与催化应用研究

37 纳米晶构筑的过渡金属多孔氧化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8 固体润滑与金属表面处理研究

39 水性树脂的合成及应用开发研究 40 功能防腐涂料和带锈涂料的研制

41 环氧树脂水性化研究 42 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43 树状大分子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44 涂料和胶黏剂用水性树脂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45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乳液聚合、水性涂料开发以及钢铁表面防腐涂层的研究

办学成果

建院以来,学院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6000多人。毕业生中涌现了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大型企业领导和本行业的管理技术骨干。近几年来,学院每年都有一批学生获得国家、学校和企业设立的奖学金。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大赛上获奖。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5%以上。学院与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二级院系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并与省内外的有关大型企业单位有着广泛的联系和合作。安徽省能源检测中心,安徽省城市燃气培训中心等机构设立在我院,学院在马钢、宝钢、海螺集团、安庆石化等大型企业建立了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或联合研究所。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吕 民

院长: 水恒福

科研副院长:崔 平

教学副院长:白林山

学院办公室主任: 孙远启

学院分工会主席: 周安娜

科研介绍

化学与化工学院前身为化学工程系,始建于1977年,是安徽工业大学的重点建设学院之一。学院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三个系,一个实验中心。拥有一个“煤的洁净转化与资源化利用”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一个安徽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30个专业实验室、5个研究所、两个省级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和应用化学学科)。学院现有教职工69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6人,高级实验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5人,硕士学位13人,另有在读博士5人,外聘教授5人。

学院已拥有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气相色谱、DTA/TG、DSC、SEC、化学吸附仪、红外煤质分析仪、荧光光谱仪、TMA、HPLC、 GC-MASS、XRD、ICP、TEM、带电子能谱(EDS)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热重分析仪、煤料快速热解实验装置、煤料热压成型设备,并有50Kg和4Kg实验焦炉各一套,有用于模拟高炉环境下研究焦炭溶损反应的高温连续热失重测定仪和焦炭高温耐压强度测试仪、块焦反应性测定仪等分析仪器。

学院与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二级院系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并与省内外的有关大型企业有着广泛的联系和合作,分别在马钢、宝钢、梅钢、莱钢、海螺集团、安庆石化等大型企业建立了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或联合研究所(室),并与宝钢、鞍钢、武钢、马钢、攀钢、济钢、莱钢、南京钢铁、梅山钢铁等国内大型钢铁企业进行了广泛的科研合作,承担了大量的国家和省部级以及国有大型企业科研课题,年科研经费500余万元。

下属院系

化学工程系

化学工程系主任: 张代林

副主任:沈正金

化学工程系是安徽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的主干系,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学科积淀,本系设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该专业前身为焦化专业,设立于1977年,为我校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1985年专业拓宽为煤化工专业,1994年进一步拓宽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在三十多年的专业建设中,逐步形成了明确的、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和办学特色。1996年以来,本专业共承担和完成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与宝钢、马钢、攀钢、济钢、莱钢、新钢、沙钢等国家大型企业产学研合作科研项目300余项,完成合同金额2400余万元。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12项,国家发明专利15项,发表论文300余篇。由本专业姚昭章教授主编的《炼焦学》获教育部优秀教材,并进行了三次修订,成为全国炼焦专业方向的经典教材。有8位教师参加了《中国冶金百科全书》(炼焦化工卷)的编写,其中主编1人,分支主编 3人。还参与制定、修订了《中国煤炭分类》、《焦炭光学组织测定方法》等国家标准。围绕煤焦化方向,本专业教师近几年又出版了一批高水平的著作,如《炼焦新工艺与技术》、《煤焦油分离与精制》、《焦炉加热调节与节能》等。由于本专业教师高水平科研工作的开展和丰富科研成果的取得使学科水平挤身于国内先进行列,配煤炼焦技术、煤洁净利用基础应用,炼焦工艺节能减排等研究方向的综合实力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化学工程系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8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7人。本系拥有化学工艺与化学工程硕士点;化学工艺学科为安徽省重点学科,本系的煤的洁净转化与综合利用实验室为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目前,全系保持着团结协作、氛围宽松、师资结构合理的学术环境,拥有一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和一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

本专业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培养,连续几届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取得优异成绩,共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本专业已培养学生2000余名,毕业生深受全国各大钢铁企业的欢迎,绝大多数已在全国各大钢铁企业的煤焦化公司成为技术骨干,相当部分的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的主要领导。培养的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近几年来本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到96%以上。

应用化学系

应用化学系主任: 王知彩

副主任: 伊廷锋

应用化学专业是安徽省重点学科,安徽工业大学特色专业。前身工业分析专业始于1979年,1996年精细化工专业开始招生,2002年在两专业基础上整合形成了应用化学专业,是安徽工业大学成立较早的本科专业之一。目前,本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和应用化学与分析化学两个专业硕士研究生。师资力量雄厚,在职教师18名,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13人。

本专业一直坚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突出能力、面向应用、注重创新,体现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教育理念,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建设逐步形成了特色和优势明显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主持并完成了多项省部级和一批校级教改课题,取得了丰硕的教改成果,形成了精细化学品、工业分析和电化学三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组建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教学团队,建设了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精品课程。

围绕精密抛光、功能配合物等新材料研制,天然产物、煤衍生物等复杂物质的分离与分析,新型固体酸、高效煤催化助燃剂等绿色催化剂制备与应用,高效锂电池电极材料和环保化学镀以及含氮杂环类药物中间体合成与构效关系等领域研究,形成了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功能材料、现代分离与分析技术、应用催化、应用电化学和药物中间体合成等五个学科方向,拥有1支校级科研创新团队。目前,本学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并承担大量省部级和产学研科研课题研究,年均研究经费200余万元,年均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论文近40余篇。

本专业已培养毕业生一千多名,广泛分布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以及冶金、化工等工业企业,数百名优秀毕业生已经成长为博士生导师、教授、高级工程师和高级管理干部,并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强的科研实践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受到了用人单位广泛赞誉。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主任: 古绪鹏

副主任: 杨建国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成立于2002年并于当年开始招生,目前本系专职教师十名,教授1名、副教授6名、讲师3名,具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在读的7名,其中有来自于新加坡南阳理工学院博士后、一名老师为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学者。两名教师分别获得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坛新秀和安徽工业大学教坛新秀称号,本专业设置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加工和高聚物合成与改性两个研究方向。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主要侧重于:水性树脂的合成与应用开发研究;金属、橡胶及电子产品塑料表面用干膜润滑剂研究与开发。导电聚合物微/纳结构及其复合材料,新型功能纤维材料;新型功能涂料与胶黏剂开发及钢铁表面处理和防腐涂层的研究;高聚物的成型与加工。

实验中心

简介:

为适应新世纪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1998年末安徽工业大学将化学实验教学课程从教研室分离开来,相应实验室合并重组,成立了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分设无机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物理化学实验室和化工原理实验室。该实验中心分本部和东校区两个部分,建筑面积10900平方米,使用面积5600平方米。在功能上除了原来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各专业课程实验室外,还增加了高分子材料实验室学生创新实验室,以达到开放实验室的要求。截止2004年6月,拥有仪器设备511.9万元,957台件。其中有红外光谱、 紫外光谱、原子吸收光谱、气相色谱、显微图象分析等5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12台件,保证了本科学生各层次实验课程的需要。 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中心管理实行主任负责制,实验课教学为主讲教师责任制。中心现共开设实验课11门,每年为三个院系的3500多名学生开设实验课。实验中心现有专职人员17人,其中高级工程师(含高级实验师)10人,工程师(含实验师)5人,助理工程师1人,高级技工1人。2000年以来完成实验技术开发项目6 项,承担或参与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8: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