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晓庄
释义

晓庄(曾用名:庄冬莺),女,1933年出生于浙江奉化裘村镇曹村,著名摄影家。

中文名:晓庄

别名:庄冬莺

出生地:浙江奉化裘村镇曹村

出生日期:1933年

概述

晓庄(曾用名:庄冬莺),女,1933年出生于浙江奉化裘村镇曹村,著名摄影家。

1949年3月参加浙东四明山区游击纵队,在政治部文工队当队员。

1950年3月从事摄影工作,在人民解放军22军麓水报社任摄影员。

1952年9月转业到《新华日报》任摄影记者。

1980年3月调到江苏人民出版社工作,先后任摄影组长、《光与影》摄影艺术杂志主编。

1959年参加中国摄影学会,曾任四届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并当选为第四届、第五届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1994年3月离休。

1996年12月获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荣誉杯。

百科名片

晓庄(曾用名:庄冬莺),女,1933年出生于浙江奉化裘村镇曹村,著名摄影家。就读于曹溪小学、奉化县中泰清分部。1949年3月参加浙东四明山区游击纵队,在政治部文工队当队员。1950年3月从事摄影工作,在人民解放军22军麓水报社任摄影员。1952年9月转业到《新华日报》任摄影记者。1980年3月调到江苏人民出版社工作,先后任摄影组长、《光与影》摄影艺术杂志主编。1957年参加中国摄影学会,曾任四届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并当选为第四届、第五届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1994年3月离休。1996年12月获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荣誉杯。其摄影作品集有《瞬间的回忆》等。

简介

晓庄(曾用名庄冬莺),女,1933年出生于浙江奉化裘村镇曹村,晓庄所在的家庭,在当地是大户,祖父曾与孙中山一起革命,蒋介石称他为老师。晓庄是我国著名摄影家,江苏省摄影家协会顾问。

身世

晓庄出生在浙江奉化(这也是蒋介石的老家)。晓庄所在的家庭,在当地是大户,祖父曾与孙中山一起革命,蒋介石称他为老师。她记得祖父去世时,蒋介石还派人送来牌匾和钱。她的父亲曾任国民党区长,叔父是国民党部队少将。这样的大户人家,却十分重男轻女。认为生女儿是“赔钱货”。所以,即使家里的佣人很多,但女孩儿长大一点,也就让她们学做家务,不再花钱让其读书。晓庄读完初中,家里就不让再念了。但姐妹们之间感情很好。家里不支持晓庄上学后,在小学当教员的二姐就开始资助她上杭州师范学校(当时的师范院校不要学费)。

解放前夕,形势紧张。已经是地下党的二姐先期撤离,把还不懂事的妹妹托付给游击队的其他同志,带上晓庄走!晓庄那时才十六岁啊,什么都不懂,就参加了浙东四明山区游击队。而后,她的父亲随叔父逃去了台湾。

一边是国民党,一边是共产党。家庭内部分成两大派!在解放后的30年里,这对晓庄是多么大的一个帽子:成份不好!为划清界线,站稳阶级立场,以至于五十年代初,父亲在台湾托香港的朋友,给晓庄上海的邻居寄了一笔钱给她母亲(不敢直接汇款,怕这海外关系牵连母女),但那时母女哪敢收下阿?不但没收下,还把这汇款单的事情如实报告《新华日报》领导,并最终退回了汇款。即使这样,也是徒劳。“成份不好”,有“海外关系”的大帽子一直重重扣在她们头上……。为了家庭出身问题,也曾连累到她的子女,在部队入党、提干都受到影响。

再加上从小重男轻女的家庭氛围,这两点让晓庄在政治上一直很压抑,但她也很好强。她常暗下决心,要像男性一样,凡是男同胞能干的事情,她也一定努力要比他们做得更好。

简历

曾就读于曹溪小学、奉化县中泰清分部。

1949年3月参加浙东四明山区游击纵队,在政治部文工队当队员。

1950年3月从事摄影工作,在人民解放军22军麓水报社任摄影员。

1952年9月转业到《新华日报》任摄影记者。

1980年3月调到江苏人民出版社工作,先后任摄影组长、《光与影》摄影艺术杂志主编。

1959年参加中国摄影学会,曾任四届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并当选为第四届、第五届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1994年3月离休。

1996年12月获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荣誉杯。

主要摄影作品

2003年 《瞬间的回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4年 《文革岁月》 (由中国书局出版)

2004年10月 百年影像画廊举办《文革岁月》摄影作品展览

2008年9月 由菊香书屋文化艺术机构在北京举办了《激情岁月---晓庄摄影作品展》

2009年8月 应杭州市摄影家协会邀请来到杭州举办“晓庄《激情岁月》幻灯摄影座谈会”

2010年7月 “与新中国同步——奉化籍摄影家晓庄从影60年回顾展”在奉化溪口开幕

作品风格

新华社资深图片编辑陈小波对晓庄这段时期照片有着含蓄而经典的评述。在《记录精神》里,她写道:

晓庄的照片画面朴实、却饱含黑色幽默、无可奈何。画面上的人和他们的行为毫无意识。他们自己全然不知这愚昧,做每一件事都真诚、实在、起劲、卖力。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仿佛还能从静止画面中听到当时毫无意义的口号声、歌唱声,遥远却近在咫尺,撕裂人心。但凡是正常人,在这样的照片面前会就会对那段历史产生强烈条件反射——它让经历者汗颜,让后来者警觉——人们会焦虑,会低吼:这样的时刻万万不能在我的祖国重演!再没有人有权让他的人民再经历这样的苦痛与愚昧!……

晓庄用相机记录了那些不堪回首的一幕幕,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使那一刻真实长久地保持不变。唯有相机!……

也许至今还有人会说晓庄不是中国的摄影大师。她目光不够锐利,照片不够经典,看上去没有明显的视觉探索,摄影的主题与技术都不具有独特的见地,她只是忠实地记录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但在那样恶劣的年代,记录也许不需要深刻,只需要挺身行动,独具眼光固然可贵,但能在任何情况下朴素直接记录也是需要勇敢和胆识。

晓庄言

善良的人们啊,站在这些照片面前,只需静静地看吧。请不要把我拔的太高,也不必追问我当时的道德立场和动机。我没有那么高的觉悟,也不会有超乎他人的清醒认识。我当时只是江苏《新华日报》的一个年轻记者,热爱拍摄,兢兢业业,听见锣鼓声就会往外跑。记录我眼睛能看见的东西是良知,更是本能。

晓庄-生命中的四个春天

火热的春天

晓庄,并不是她的真名,她的原名叫庄冬莺。“因为我出生在冬天,我们家里姐姐妹妹名字里都有莺字。”那是1933年的冬天,晓庄降生在奉化曹村。那个年代里成长起来的青年,大都是在舞动的红旗下逐渐成熟的,他们的生命执着于火热的理想。

16岁,晓庄参军了。由于年龄太小,她被安排在政治部文工队,随着解放大军南下,文工队被改编,晓庄成为人民解放军第22军政治部文工团的一名文艺兵。1950年3月的一天,晓庄生命中第一个摄影春天来临了——军宣传部长来到文工团,要为军报物色一个女孩学暗房,幸运的晓庄被选中了。在17岁的时候,她第一次好奇地抚摸到了照相机,谁知道,这一摸就整整50年没有放下。

启蒙老师是照相馆学徒出身,他把在师傅那儿学的一点本事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晓庄。

“当时的暗房就是老百姓的八仙桌,桌子上面蒙了被子,几个角都蒙起来,人钻在里头。当时也没有红灯绿灯,都不能看的。也没有电,什么都没有。”晓庄回忆起当时的情形。

为了解决照明问题,师傅教晓庄点上一支烟,借助烟头的红光看底片。“抽一支烟,烟抽了以后从底片正反两面看,两面有影子,显影就够了。”

为了在烟头点亮的一瞬间看个清楚,每次得狠狠地吸一口。还是个小丫头的晓庄,有时被熏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就让外面的人帮忙,在桌子外面点好烟,等需要的时候,把香烟递进来。如此下来,每次都折腾得够呛。

“1950年五四青年节,当时组织团员搞比赛打篮球。打篮球的动作蛮快的,但是我相机的速度是慢的。所以,人跳起来是照对了,但篮球是扁的了。”在这张《篮球比赛》的照片上,记者看见一个跳起的运动员,他的左侧有一个空中飞行的篮球——不过是扁的。但这次机会让晓庄骄傲了一回,因为其他女孩还不能学习摄影,晓庄也从这次经历中获得了“晓庄”这个称谓。谁知道,几十年后,这个名字,竟然成为新中国历史上一位响当当的女摄影师的名字。

辉煌的春天

年纪轻轻的晓庄在懵懂中开始步入摄影世界。1952年,她所热爱的摄影事业,向她发出了更为热情的邀请——她被调入《新华日报》当一名专业摄影记者。一个是涉世未深的小丫头,一个是著名的大报。当仍然身穿旧军装的晓庄出现在《新华日报》人事部时,一位女同志疑惑地看着她:“向部队要摄影记者,怎么来的是个小丫头?”

可是,正是这个小丫头,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三十年里,三十年如一日地用一张张照片记录下了新中国的历史:《苏联专家在麻田》、《南京长江大桥通车》、《专业户进城》、《利国铁矿爆破》、《蚕茧丰收》、《踏碎银波》、《细筛新谷》……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永远占据了人们心头最柔软的部分,尤其看见当时的照片,一旦触动,感触尤深。如今,这些老照片被晓庄一一收藏起来,它们各自将那个年代的故事永远地定格在瞬间的影像中了。

晓庄最紧张的一次经历,是长江大桥通车的一次拍摄。1968年12月,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在即,报社要出画刊。晓庄被派前往执行拍摄任务。

由于摄影设备的局限,无法将火车、汽车和轮船拍在一张照片里。为了寻找有利拍摄位置,记者们爬绳梯上桥头堡。男记者们爬得很快,而晓庄在爬上去的时候,差点掉进了长江。“绳梯软晃晃的,我一只脚忽然踩空了,幸亏后面拉了一把,不然我就掉下去了。”那段经历让晓庄铭记南京长江大桥的南桥头堡,至今,路过那里还心有余悸,但她仍然会开玩笑地说:“要是掉下去,我就当英雄了。”

作为一名摄影师,最亲的莫过于手中的相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拍摄下如此大量珍贵历史照片的晓庄,并没有拥有最先进的摄影设备,甚至闪光灯也是看见国外记者用后,经过争取,才获得一个国产的闪光灯。

在新华日报地下仓库里,晓庄找到了当年的“老战友”们——像大电灯泡一样笨重的闪光灯:大多已经褪去了颜色,有的甚至缺了一个口。晓庄很熟悉它们,指着“电灯泡”下的一个长柄向记者介绍说:“这里用三节电池。”然后,指着长柄的下端:“这个插起来,连着相机……”

虽然拿在手里很笨重,但这些“电灯泡”在当年是并非人人都认识的稀有之物,在晓庄的摄影生涯里,它们有几次在采访外宾或国家领导人的现场意外爆炸。

“像放大鞭炮一样,锡纸满场飞。”老人回忆道。

如今,老人提到这段往事时,只朴实地说:“用相机记录新中国50年变迁,我觉得我还做了些事儿。”

三峡的春天

很难有人想象,当一个人活到60岁了,还能迎来事业上的又一个春天。晓庄就是这样,在即将年入花甲之时,身患骨刺和静脉曲张之痛的她却没有放弃对摄影的追求,她继续记录着新中国又一段历史——《中国三峡》。

1992年8月,江苏省出版总社、中国摄影家协会、江苏人民出版社、《光与影》摄影艺术杂志编辑部共同承担了《中国三峡》这本画册的组织编辑任务。这本画册要求集艺术性、权威性、资料性于一体。因此,它的拍摄任务是很繁重而细致的。即将进入人生第60个春秋的晓庄,成为这次活动的核心人物。

那一年,晓庄59岁,时任《光与影》杂志主编以及江苏人民出版社摄影组组长。由于晓庄结识了很多摄影界朋友,在号召了几十个摄影师之后,晓庄再一次挑战生命和事业的春天的旅程开始了。

“在三峡,我们女同志是非常不方便的。水经常喝不到。我们也不敢喝水,找厕所特别困难。”晓庄回忆起拍摄神女峰、寄住在青石镇的那段时光时说:“山上水紧张,电也没有,似乎时光倒流,又回到了‘上山下乡’的年代。和我同行的杨健是南大历史系的学生,刚参加工作不久,她从来没下过乡,胆子小得不得了。”

“她想上厕所就说,‘晓老师,后面厕所我不敢去,你陪我去吧。’我就陪她去,刚推开厕所虚掩的门,突然一只猪一声大嚎,伸出两只脚,把小姑娘吓得直往回跑。我赶紧把门关上,心里一阵‘扑通’乱跳。”

虽然条件艰苦,但晓庄和同行的艺术家们并没有放弃对三峡历史的记录。为了拍摄到最佳景观,他们甚至夜探白帝城。尽管腿部患有骨刺和静脉曲张,晓庄老人硬是拄着拐杖,磕磕绊绊地走完了依斗门的500多个台阶。一夜等候过去了,第二天瞿塘峡浮动起朵朵白云。晓庄忘记了劳累,也顾不上不争气的腿,只是不停地按动快门,记录下一幅幅美景。

凝聚了晓庄等一大群摄影家心血的大型画册《中国三峡》,获得了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晓庄带着孩子般的笑容说:“我觉得能拍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最大的满足,真的。”

重生的春天

晓庄,即便到了晚年还在一直积极地延续着她的青春、她的梦想。

1996年,一次无情的遭遇重重地打击了她:在周庄参加一次摄影活动时,她遭遇了车祸,两条腿有三处骨折,连续两年躺在病床上不能起来。

“撞得很厉害,医生说我站不起来了。手术也没做好。” 可是谁能想到,两年以后,就在1998年,她凭借着坚强的毅力,坚持锻炼,竟然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1998年的春天,长期卧床后的晓庄就迫不及待地拄着拐杖继续她的摄影生涯了。春天,晓庄的生命有了转机,而她的艺术生命也延续了下去,晓庄摄影生涯中又一个春天来到了。这些常人不敢想象的事,一个年逾花甲的女摄影家全部做到了。

1998年春天,晓庄大病初愈。震动摄影界的《残荷》、《撒网》、《雾中渔船》、《玉龙雪山》等等,都是她拄着拐杖或者卧在汽车里进行拍摄的。

1999年初,晓庄去浙江丽水参加了全国第四届摄影艺术节。同年,她又去了昆明采风,在车上拍摄。2000年6月,应部队老战友的邀请,去了大西北。2001年6月,去了井冈山和婺源;8月,去了北戴河、山海关。

从一部德国的莱卡相机开始,晓庄开始用影像记录大时代的变迁,同时,也不放弃对艺术小品创作的追求。

70多年过来了,当年那个幸运的小女孩变成了新中国著名女摄影家,这一过程中,晓庄的生命里一直充满春天的气息。两年前,她买了电脑和扫描仪、打印机,70岁的老人,像个小学生似的,一切从头学起,将数以万计的底片整理、输入电脑。2003年,一本浓缩了晓庄一生摄影作品精华的画册——《瞬间的回忆》出版了。

晓庄《激情岁月》感动杭州影友

为庆祝建国60周年,我国著名女摄影家晓庄应杭州市摄影家协会邀请来到杭州举办“晓庄《激情岁月》幻灯摄影座谈会”。作为新中国最早的女摄影家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晓庄用摄影作品“图说”历史,对红色中国的发展历程作了最全面的记录:从部队的战备活动到抗美援朝,从互助组、农业合作化、公私合营到人民公社、大跃进、大炼钢铁,以及干部下放、知青下乡和“文化大革命”等。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画面,其中既有关于历史的宏大叙事,也有人民生活的细枝末节。这些定格的画面让亲历者反思,令后来人震惊。

今年76岁的晓庄老师1949年参加革命,1950年3月在部队学习摄影,152年9月转业到江苏省《新华日报》任摄影记者、1957年参加中国摄影学会,曾创办了《光与影》摄影艺术杂志并任主编。开创了省级办全国性摄影刊物的先例。她是我国老一辈摄影家中保存自己拍摄底片最完整的一个、并较早接触学习使用电脑技术、她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历经数年将底片整理、撰写文字材料,独立完成自1950年至今拍摄的、记录共和国建国以来60年的摄影作品数万幅。编辑出版《瞬间回忆---晓庄摄影作品集》、《文革岁月》摄影画册,并两次在北京798、一次在上海当代艺术世界博览会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引起全国乃至世界摄影界关注。法国原驻上海文化领事鱼得乐、前美联社记者刘香成、百年印象画廊陈光俊等都将晓庄的摄影作品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介绍到世界各地。其摄影作品由北京百年印像画廊和菊香书屋文化艺术机构代理并出售,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影像专场也有晓庄摄影作品拍出。

她的摄影作品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朴实和敏锐的洞察力,克服了种种作为一名女性摄影记者所难以想象的困难,拍摄下了大量极为珍贵的历史影像文献史料。在杭州的幻灯座谈会上,晓庄放映了她精心挑选的作品400多幅,并讲述了鲜为人知的照片背后的故事。人们通过一幅幅黑白老照片,清晰地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艰辛历程。尽管晓庄一再强调当时的照片都是经过摆布拍摄的,但人们从照片上的茅屋、土路、百姓衣服上的补钉、毫不修饰的发辩,看到了新中国诞生初期人民生活的原始和落后。

晓庄老师为人一向很低调,除非是很要好的影友相约,一般很少接受邀请和采访。此次来杭是应她的学生、即将退休的杭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秋杭的盛邀,为庆祝建国60周年才来杭州,并事先再三嘱咐,不要说讲座,座谈会形式最好,可以和影友交流。在交流中,在座的摄影家们了解到,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一般的人不可能拥有照相机,如有相机就有敌特之嫌,只有党报摄影记者才能拍新闻照片,可拍新闻照片并不是一件拿起相机就能拍照片的事,被摄对象要经过当地党组织的审查和安排,必须是讲成份的,如贫、雇农、党员、劳模等先进人物,只能摆布、导演拍照,不能随便抓拍,万一在抓拍中让地、富、反、坏、右等上了镜头,那可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谁也不敢掉以轻心。不仅要作深刻检查,情节严重的甚至要受到处分而为此丢掉“饭碗”。

晓庄老师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在农村拍摄,虽然农村生活条件艰苦,但心情舒畅,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感到自由和轻松,尤其是老乡们的憨厚、真诚,令她十分留恋。不像在报社政治气份太浓,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不少人因为讲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就会变成了反革命。由于家庭出身不好,运动来了她只好在报社老老实实接受阶段斗争教育和改造,运动过后她就主动下乡,五、六十年代在农村采访曾闹过不少笑话:1962年秋天晓庄在苏南农村采访,由于农村的贫穷和落后,不少老百姓连照相机都没有见过,有些人甚至一辈子没有拍过照片,少数人只在照相馆拍过照,他们一见到照相机都会很好奇和紧张。正逢秋收季节女社员们正在稻场轧稻,有说有笑很高兴,当她举起相机准备拍照片时,她们都把脸背过去拒绝拍照,把她弄得不知所措,问县里陪同人员才了解到当地人盛传照相会吸人血,因为进城里的照相馆拍照后,取回来底片的人脸上都涂有红色,被误认为人血。后来经过大队干部做工作说明真相后,才肯把脸转过来,好不容易拍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1957年她去太仓农村采访,太仓离上海近,借住在《解放日报》招待所,就在摄影组冲洗底片。当她拍好社员瞿锦明利用家前屋后,巧种“十边田”喜获丰收照片后,要返回上海时,瞿锦民在她军用布包里硬塞进几个玉米棒让她带回上海给朋友尝鲜,她没有推辞,经常麻烦摄影组的人,带点玉米慰劳他们也好。晓庄回到报社冲胶卷,就把包里的玉米棒拿出来请他们去食堂煮熟后分吃了,本以为小事一件,没想到她人尚未回到南京,一封人民来信就寄到报社,检举揭发她多吃多占随便拿群众东西,领导找她谈话,说她严重违反纪律。为此,晓庄不得不写出书面检讨,说自己违反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才勉强过关。

作为当年专业摄影记者的基本功,晓庄老师是十分看重并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的,因为那个年代的莱卡、罗莱照相机都只配有一支标准镜头,因此遇到大场面,拍摄接片是每位摄影记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然而,我们常见的接片都是左、右横接的长片,而晓庄老师放映的一幅摄于1964年南京新街口几十万人抗美援越大集会的大场面照片却是由上、中、下、左、中、右6张6X6底片拍摄的接片,相当于6X4英寸底片的清晰度。这可是我国摄影界极为罕见的双维接片,几乎在场的所有摄影家都是第一次“大开眼界”,因此全场暴发热烈的掌声。当有的影友向晓庄老师提出:“您认为什么样的摄影作品才是最好的摄影作品?”时,晓庄老师说:“首先是拍你自己熟悉和喜欢的题材,多关心身边的人和事,现在拍照很自由,真可说是百花齐放。至于别人怎么看,那是另一回事,不要受一窝蜂的影响,跟着别人到处跑。”她说,她拍摄的这些新闻照片并不是她最喜欢的作品,那是工作任务,必须按领导的要求完成的任务,虽然有不少照片在新华社发稿、中央报刊见报,但她并不喜欢。最关键是因为经过人为摆布、离开了生活的真实。她说她喜欢的是那些抓拍的鸡、鸭、鹅动物摄影小品,她的成名作是一幅摄于1962年的题名为《踏碎银波》,曾在第六届全国影展入选,湖边一群大白鹅展翅高歌的作品,可在文革中被人指责为喜欢拍封、资、修作品,直到粉碎“四人帮”后,她才敢去拍《生机勃勃》。可她一直把它们当作宝贝一样珍藏。她说现在条件好了,数码相机非常普及,而且政治环境非常宽松,大家都可以拍摄自己喜欢的作品,应该多拍,千万不要为别人喜不喜欢而拍摄。

座谈会后,影友纷纷和晓庄老师合影留念。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1: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