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徽工学院 |
释义 | 安徽工学院创建于1958年。当时为大力培养工业建设人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中共安徽省委决定,以原安徽行政学院、芜湖电力工业学校机械科为基础,组建安徽工业专科学校。校址在安徽行政学院。不久,因治淮委员会从蚌埠迁来含肥,需用行政学院房屋,省委决定安徽工业专科学校迁至合肥市六安路南京第六步兵学校校址,此后四十年间,安徽工学院即定位在这块270亩狭长形土地上发展壮大。 学院简介安徽行政学院的前身是安徽干部学校、皖南皖北干部学校。安徽工学院的创建是以行政学院的干部队伍,芜湖电校的实验设备和教学、技术骨干,加上从全国各地调来的教师队伍而组成的高等工业学院。1961-1962年贯彻中央“整顿、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先后并入了蚌埠机械学院、芜湖电力制造专科学校、马鞍山钢铁专科学校、铜官山金属专科学校、淮南化工专科学校、安徽交通学院、安徽轻工业学院、安徽建筑工程学院等八所院校,使师资队伍、管理干部队伍得到加强,教学设备获得充实。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安徽工学院划归第八机械工业部的部属院校,实行八机部与安徽省委双重领导,以部为主的领导体制。 在“文化大革命”中,于1970年与合肥工业大学合并。原校舍被安徽建设兵团等76个单位305户人家占用。师资、教学设备、图书仪器受到巨大损失。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原址恢复安徽工学院。先后在八机部、农机部,特别是机械工业部和安徽省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大抓基本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开展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各方面工作都有很大发展。198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3年成立夜大学。1987年成立函授部。 到1997年全院具有五个系(机械工程系、材料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管理工程系、食品工程系,五个部(基础课部、外语部、社科部、体育部、研究生部)两个院(汽车工程学院、工程技术院)22个专业。在校本、专科学生3000人,研究生50人,教职工1141人,其中正、副教授和副高职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67人。从1984年到1996年,先后有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农业机械、汽车设备与制造、拖拉机设计与制造、内燃机、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铸造工艺及设备、食品加工工程等八个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从1978年到1997年共兴建教学大楼、图书馆、学生宿舍、教工宿含91729平方米,超过前20年8倍,全院固定资产7365.5万元。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大力培养中青年教师,全院专任教师344人,教授、副教授占45%。 对外交流学校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先后与近十个国家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每年互派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与乌克兰哈尔科夫工业大学、俄罗斯莫斯科汽车学院签订了互派自费留学生协议,先后派出170名自费留学生去俄、乌留学。 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上,本着立足行业,服务经济,促进教学的原则,取得明显成效,先后有50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安徽工学院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树立“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校风。一贯坚持马列主义基础课、德育课和时事政策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体育上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与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相结合。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试点院校。学院组建的男子手球队在全围高校联赛中多次获得冠军。安徽工学院从1958年6月到1997年6月巳为国家培养各类高、中级技术人才15000余人。他们中大多数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骨干。安徽工学院的创建、合并、恢复和发展的四十年,历经艰难曲折,凝聚着几代人献身教育事业奋斗心血。 1997年1月经国家教委批准,与合肥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合肥工业大学,当年6月挂牌。原址现为合肥工业大学六安路校区(北校区),地处合肥市中心区环城路以内,东邻逍遥津公园,西依杏花公园,北靠环城公园,校园内有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庐州古迹“娘娘池”。校园占地面积269.8亩,校舍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