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消夜 |
释义 | 释义词目:消夜 拼音:xiāo yè 基本解释 [night snack] 夜里吃的点心;又指吃夜宵儿 跛脚伺候过消夜,先自睡了。——《花月痕》 详细解释 1. 消遣夜间时光。 唐 方干 《冬夜泊僧舍》诗:“无酒能消夜,随僧早闭门。”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一折:“他有那乞巧的泥媳妇、消夜的闷葫芦。” 2. 夜宵。夜里吃的点心。 许地山 《缀网劳蛛》:“消夜已预备好了,端上来不?” 沈从文 《边城》二十:“ 翠翠 泪眼婆娑的,赶忙又到灶边去烧火,为帮忙的人办消夜。吃了消夜,老道士歪到死人床上睡着了。”消,一本作“ 宵 ”。 3. 吃夜宵。 许地山 《缀网劳蛛》:“方才我也忘了留 史夫人 在这里消夜,我不觉得十分饥饿,不必端上来,你们可以自己方便去。” 沙汀 《潜身》:“一路上都闷闷不乐,而在消夜的时候,也显得不开展。” 巴金 《秋》四:“‘晚上妈请消夜,我一定来吃酒。’ 觉新 匆忙地说。” 概述1.消夜是中卫农村丧俗的主要仪式。出殡的前一天晚上,这种颇为诙谐的仪式是在欢乐热烈的气氛中进行的。要清来吹唢呐者(当地称之为“吹鼓手”)打丧鼓、吹丧调,这是中卫地区丧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沟通亡灵与祖先的中介职能。其意为吹鼓手代替死者亲人追悼亡人。这种丧礼仪式,曲调悲壮苍凉,带有远古时期祭祀仪式中歌、乐、舞为一体的简朴原始遗风。吹鼓手中一人击鼓,一人敲钹,二人各执一唢呐,吹奏诸如《雪梅吊孝》、《苏武牧羊》等曲调。若亡人生前信奉佛教,要在出殡前一天晚上请来众多佛教徒(当地称“居士”)为亡人念经超度。这种丧礼习俗被认为是对亡人灵魂早进天堂、免受灾难、入土为安的祭祈,即认为老人“老死”有“轮回转生”或“升天成仙”,因而把“消夜”仪式认为是白事中既隆重又热闹的一项内容。 2.湖北方言。晚上吃便饭。类似还有过中、过早。 3.通“宵夜”。晚餐之后的进食,多为小吃,时间通常为晚上九点后至次日凌晨四点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