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哮病
释义

疾病介绍

哮病又称“哮症”或“哮证”是中医学对肺系疾病中一种病变的命名。《内经》最先对其有所认识,称之为“喘鸣”、“喘呼”。《素问·逆调论》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素问·玉机真脏论》有“秋脉……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喘。”金元以前,哮证与喘证统属于喘促一门,直至元代朱丹溪才开始明确将哮喘作为独立病名。“哮”与“喘”证分开论述源自明代《医学正传》“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卧息者谓之喘。”“哮病”作为病名见于文献,大约在明代,朝鲜·许浚撰写《东医宝鉴》有“哮病气实者……”的记载,以后秦景明的《症因脉治》一书便对哮病有了系统的阐述。为了使病名更加统一、规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5年颁布了《中医病证的诊断疗效标准》,将本病正式命名为哮病。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所引起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哮病是内科常见病症之一,在我国北方更为多见,一般认为本病发病率约占人口2%左右。中医药对本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方法多样,疗效显著,它不仅可以缓解发作时的症状,而且通过扶正治疗,达到祛除夙根,控制复发的目的。

病因病机

发病原因

哮病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肺气上逆,痰气搏击而发出痰鸣气喘声。

1;外邪侵袭 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失于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如吸入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影响肺气的宣发,以致津液凝痰,亦为哮病的常见病因。

2;饮食不当 具有特异体质的人,常因饮食不当,误食自己不能食的食物,如海鲜等发物,而致脾失健运,饮食不归正化,痰浊内生而病哮,故古有“食哮”、“鱼腥哮”、“卤哮”、“糖哮”、“醋哮”等名。

3;体虚及病后 体质不强,有因家族禀赋而病哮者,部分哮病患者因幼年患麻疹、顿咳,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等病,以致肺气亏虚,气不化津,痰饮内生;或病后阴虚火旺,热蒸液聚,痰热胶固而病哮。体质不强多以肾虚为主,而病后所致者多以肺脾虚为主。

4;支气管粘膜下迷走神经感受器的易感性增高,常由呼吸道感染和寒冷空气或精神因素等的刺激所致,故多属内源性哮喘。

发病机理

①发病——上述各种病因,既是引起哮病的病因,又是每次发病的诱因: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

②基本病机——“伏痰”(宿痰)内伏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致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气道挛急,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气喘。

③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为痰阻气闭,以邪实为主。痰的产生,由于肺失宣发,或肺不主气,气不布津;脾虚不能运输水精;肾虚不能蒸化水液(阳虚水泛为痰,或阴虚虚火灼津为痰)→凝聚为痰,伏藏于肺→宿根(诱因)→哮病

临床表现

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引起的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等,是哮病的基本证候特征。本病呈发作性,发作突然,缓解迅速,一般以傍晚、夜间或清晨为最常见,多在气候变化,由热转寒,及深秋‘冬春寒冷季节发病率高。发作前或有鼻痒、咽痒、喷嚏、流涕、咳嗽、胸闷等先兆症状。发作时病人突感胸闷窒息,咳嗽,迅即呼吸气促困难,呼气延长,伴有哮鸣,为减轻气喘,病人被迫坐位,双手前撑,张口抬肩,烦躁汗出,甚则面青肢冷。发作可持续数分钟、几小时或更长。由于感受病邪的不同,发作时病人除具上述证候特征外,还可呈现或寒或热的证候。

哮病反复发作,正气必虚,故哮病缓解期多表现为肺、脾、肾虚的症状

诊断与鉴别

诊断

1;呈发作性,发无定时,以夜间为多,但有个体差异,发作与缓解均迅速,多为突然而起,或发作前有鼻塞、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每因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疲乏等因素而诱发。

2;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3;哮病的发作常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于秋初或冬令者居多,其次是春季,至夏季则缓解。但也有常年反复发作者。

4;缓解期可有轻度咳嗽、咳痰、呼吸急迫等症状,但也有毫无症状者;久病患者,缓解期可见咳嗽、咯痰、自汗、短气、疲乏、腰膝酸软等症状。

5;大多起于童稚之时,有反复发作史,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6;发作时,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

7;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8;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影像改变,查体可见肺气肿体征。

鉴别诊断

1;喘病 哮病与喘病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现,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喘以气息言,以呼吸急促困难为主要特征;哮以声响言,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为主要临床特征。哮为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证并发于急慢性疾病过程中。

2;支饮 支饮虽然也有痰鸣气喘的症状,但多系部分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病势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界限不清,咳和喘重于哮鸣,与哮病间歇发作,突然发病,迅速缓解,哮吼声重而咳轻,或不咳,两者有显著的不同。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虚实 本病属邪实正虚,发作时以邪实为主,未发时以正虚为主,但久病正虚者,发时每多虚实错杂,故当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以辨明虚实主次。虚证当进一步明确虚之阴阳属性和虚之脏腑所在。

2;分寒热 实证需分清痰之寒热以及是否兼有表证的不同。

治疗原则

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是本病的治疗原则。发作时痰阻气道为主,故治以祛邪治标,豁痰利气。但应分清痰之寒热,寒痰则温化宣肺,热痰则清化肃肺,表证明显者兼以解表。平时正虚为主,故治以扶正固本,但应分清脏腑阴阳,阳气虚者予以温补,阴虚者予以滋养,肺虚者补肺,脾虚者健脾,肾虚者益肾,以减轻、减少控制其发作。至于病深日久,发时虚实兼见者,不可拘泥于祛邪治标,当标本兼顾,攻补兼顾,寒热错杂者,当温清并用。

分证论治

发作期

寒哮

症状:呼吸急促,喉中痰鸣有声,胸膈满闷如窒,咳不甚,痰少咳吐不爽,白色粘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遇寒而发,形寒怕冷,或有恶寒,喷嚏,流涕等表寒证,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

热哮

症状: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张口抬肩。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排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

缓解期

肺虚

症状:气短声低,动则尤甚,或喉中有轻度哮鸣声,咳痰清稀色白,面色晄白,常自汗畏风,易感冒,每因劳倦、气候变化等诱发哮病,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

治法:补肺固卫。

方药:玉屏风散。

脾虚

症状:平素痰多气短,倦怠无力,面色萎黄,食少便溏,或食油腻易于腹泻,每因饮食不当则易诱发哮病,舌质淡,苔薄腻或白滑,脉细弱。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

肾虚

症状:平素短气息促,动则尤甚,吸气不利,或喉中有轻度哮鸣,腰膝酸软,脑转耳鸣,劳累后易诱发哮病,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嫩,脉象沉细,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补肾摄纳

方药:金贵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预防与调摄

预防方面,注重宿根的形成及诱因的作用,故应注意气候影响,做好防寒保暖,防止外邪诱发。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及易致过敏的灰尘、花粉、食物、药物和其他可疑异物。宜戒烟酒,饮食宜清淡而富营养,忌生冷、肥甘、辛辣、发物等,以免伤脾生痰。防止过度疲劳和情志刺激。鼓励患者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选择太极拳、内养功、散步或慢跑、呼吸体操等方法长期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在调摄方面,哮病发作时,尚应密切观察哮鸣、喘息、咳嗽、咳痰等病情的变化,哮鸣咳嗽痰多、痰声漉漉或痰粘难咯者,用拍背、雾化吸入等法,助痰排出。对喘息哮鸣,心中悸动者,应限制活动,防止喘脱。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