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萧氏松茎象 |
释义 | 萧氏松茎象属鞘翅目、象虫科。最早在安福武功山林场发现报道,现在江西、湖南、广西、湖北、贵州、福建等6个省(区)为害严重。害虫发生后,轻则影响树木生长、松脂流失,重则造成树木整株死亡。 中文学名:萧氏松茎象 拉丁学名:Hylobitelus xiaoi Zhang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目:鞘翅目Coleoptera 科:象甲科Curculionidae 属:松茎象属Hylobitelus 种:萧氏松茎象 分布区域:江西多数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寄主:湿地松、火炬松、华山松和马尾松 简介萧氏松茎象是危害湿地松、火炬松、华山松、马尾松等松科植物的重大钻蛀性森林害虫。以幼虫侵入树干基部或根颈部蛀害韧皮组织为害,严重的切断有机养分输送,导致树木死亡,且造成湿地松大量流脂,进而降低松脂产量。 危害状主要是以幼虫侵入树干基部或根颈部蛀害韧皮组织,严重时切断有机养份输送,导致树木死亡,其危害湿地松还造成大量流脂,进而降低松脂产量。不同的寄主其幼虫排出的粪便的形状、颜色以及残留的部位不同。湿地松上的排泄物稀酱状,紫红色或花白色,从根茎的地面上溢出或流淌在树皮的表面;而火炬松,马尾松上的排泄物呈粉状或条块状,白色或黄褐色。多落在树根茎处的地面上。据统计,萧氏松茎象在我国南方7省119个县(市)发生,面积已达16.83万hm2,造成3500万株林木死亡。 鉴别特征成虫:体壁暗黑色,胫节端部、跗节和触角暗褐色。前胸背板被覆赭色毛状鳞片,这些鳞片在前胸背板的前缘和小盾片上部较密。鞘翅上的毛状鳞片形成两行斑点。鞘翅的其它部分被覆同样的鳞片。足和身体腹面被覆黄白色毛状鳞片。卵:卵椭圆形,长2.9±0.2 mm,宽1.8±0.1 mm。初产时为乳白色,近孵化时为深黄色。幼虫:体白色略黄,头黄棕色,口器黑色,前胸背板具浅黄色斑纹,体柔软弯曲呈“C”型,节间多皱褶。 蛹:乳白色,长约15.5~18.4 mm,头顶和腹部各节有稀疏的黄褐色茸毛,腹末两侧有一对刺突。生活习性:萧氏松茎象在江西赣南地区两年发生一代,以大龄幼虫(5、6龄为主)在蛀道、成虫在蛹室或土中越冬。2月下旬越冬成虫出孔或出土活动,5月上旬开始产卵。卵期12~15天。5月中旬幼虫开始孵化,11月下旬停止取食进入越冬,翌年3月重新取食,8月中旬幼虫陆续化蛹。9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11月份部分成虫出孔活动,然后在土中越冬,其余成虫在蛹室中越冬。 生物学特性据报道萧氏松茎象的世代数和生活史在各地基本一致。萧氏松茎象2年发生1代,以大龄幼虫(5、6龄为主)在蛀道,成虫在蛹室或土中越冬。2月下旬越冬成虫出孔或出土活动,4中旬至5月中旬是成虫在林间活动的高峰期,5月上旬开始产卵。卵期12—15天。5月中旬幼虫开始孵化,l1月下旬停止取食进入越冬,翌年3月重新取食,8月中旬幼虫陆续化蛹,9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9月下旬为化蛹高峰期。11月部分成虫出孔活动,然后在土中越冬,其余成虫在蛹室中越冬。成虫在林间活动的高峰期,5月上旬开始产卵。卵期12—15天。5月中旬幼虫开始孵化,l1月下旬停止取食进入越冬,翌年3月重新取食,8月中旬幼虫陆续化蛹,9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9月下旬为化蛹高峰期。11月部分成虫出孔活动,然后在土中越冬,其余成虫在蛹室中越冬。为128.9天。对湿地松,萧氏松茎象幼虫主要在树 干基部和根颈部危害。其中49.7%和12.7%的比例分别分布在土上lcm—lOom和1lcm一20cm的树干树皮内,22.1%的幼虫分布在土下根颈部,极少数(0.1%)还分布在土下1lcm-20cm范围内。在高度60Cm以上的树干幼虫很少分布。对火炬松,幼虫钻入根颈部和基部树干皮层取食韧皮组织,但危害一般在30cm以下。对马尾松幼树和华山松,幼虫主要在土中危害根颈部韧皮组织 。 生态学特征在恒温处理下,卵和蛹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28℃时卵和蛹的发育历期最短分别为11.4天和16.1天。在19℃一25℃的条件下,萧氏松茎象成虫生命活动旺盛,但超过30℃时,则随着时间的持续存活个体逐渐减少。萧氏松茎象成虫在4、5、6月份活动频繁,7月份即开始大量死亡,8月份几乎没有成虫在野外生存。目前,学者都认为植被盖度与萧氏松茎象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唐艳龙等通过对江西萧氏松茎象发生林区45块标准地的调查和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影响萧氏松茎象危害程度的关键环境因子是林下植被盖度,其次是枯腐层厚度和杂灌高度,坡度和坡位也有一定的关系。就林分而言,混交林受害轻于纯林;就林龄而 言,李宗顺 、戴立霞、罗永松等认为3年以下的湿地松和火炬松均不受害,9—13年生树受害较重,4—8年和14年生以上的树受害渐轻,而梁承丰等调查发现3年生的马尾松也受害并有死树出现,6—15年生林分受害最严重,3~6年生其次,16年生以上的有所减轻;就坡位而言,国外松受害上坡高于下坡,而马尾松则与之相反;就海拔而言,李宗顺等 、梁承丰等 、林仲桂等同、兰星平等在不同的区域调查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说明萧氏松茎象的发生与海拔没有很明显的关系。罗永松等发现灌木层多样性指数与萧氏松茎象的发生没有关系。 防治方法物理防治目前,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最有效的物理防治方法是人工捕捉幼虫伫 24]。张天海等 认为防治效果在21.3%一100%之间,变动程度较大。主要是因为萧氏松茎象成虫活动期长,7月份仍有成虫活动,如果捕捉幼虫开始太早,当年孵化出的幼虫不容易被发现而漏捕,就会降低防治效果。因此把握好捕捉时间很关键,张天海 ,俞云祥等建议在9—12月开展防治效果明显。温小遂,罗永松等提出人工抚育措施如清除杂草、杂灌木效果显著。试验证明,砍除寄主周围约50cm范围内的杂灌,以及寄主下层的轮枝,让光线进入树干基部。提高蒸发量;同时刨去半径50cm范围内的枯枝落叶层和约5cm厚的表土层,降低微环境的湿度,可以有效地降低林间的虫口密度 。 化学防治李宗顺等用40%的氧化乐果、50%的甲胺磷1000倍液防治3龄前幼虫,致死率达100%;用3%的呋哺丹毒砂涂根茎防治,致死率达90%以上;用天牛驱杀剂经室内试验,成虫7d后的致死率为100%,野外试验效果不佳。刘玉茂等用40%氧化乐果乳油和保绿宁乳油不同剂量对萧氏松茎象幼虫进行虫道注射防治试验,防治效果可达93.6%和94.6%。李明辉等报道,用磷化铝熏蒸防治率达95%以上。文志忠等用16%虫线清乳油防治萧氏松茎象幼虫,杀虫效果可达100%。朱凡等对萧氏松茎象受害林进行熏蒸法、注射法、埋蔸法和包扎法化学防治实验,其中以熏蒸法和包扎法效果较好,防治效果分别达100%和66%。戴立霞等提出涂杆可减少30%萧氏松茎象入侵,药物注射可达95%的防治效果。高发祥等用16%虫线清乳油3mL/孔、11.8%阿维菌素乳油3mL/孔分别注射到幼虫排泄孔,15d校正死亡率达90%以上。施明清等用95%杀螟丹SPIO00倍稀释液防治成虫,死亡率达100%。王辉等用自制的毒绳防治萧氏松茎象,有虫株率平均下降了41%,平均相对防治效果达52.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