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象鱼
释义

象鱼,淡水鱼中体型最大者,最长5公尺左右,最重可达200公斤。属于残存的古生淡水鱼类,据推测最早出现于一亿年前,由于舌中硬骨有长出牙齿,此类的鱼被称为骨舌鱼。而其主要以嘴的上半部与舌头的开合来捕捉猎物,以鱼和昆虫为主食。

中文学名:象鱼

界:动物界

目:鲟形目

科:匙吻鲟科

分布区域: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

濒危等级:中国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

英文名:Chinese paddlefish

简介

象鱼是中国特有的大型经济鱼类,被列为珍贵保护动物。为现存于世界的仅两种本科鱼类之一,另一种为匙吻鲟,分布于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本科鱼类在鱼类起源、演化与地理分布上,有重要学术价值。

象鱼(Psephurus gladius)属鲟形目,匙吻鲟科,白鲟属。俗称:象鱼、象鼻鱼、箭鱼、柱鲟鳇、琵琶鱼,古时称鲔。

英文名:Chinese paddlefish 。

濒危等级:濒危。中国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IUCN(1996)CR CITES(1997) 附录Ⅱ。

体长,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壮,后部略侧扁。头极长,头长超过体长的一半,其上布有梅花状的陷器。吻呈剑状,特别延长,前端狭而平扁,基部阔且肥厚。吻的头部腹面,能自由伸缩。古书上有“鲔口在颌下,长鼻软骨者也”的记载,将白鲟的生态特征作了精练的概括。上下颌有尖细的小齿;吻须一对,短小,位于腹面。眼细小。整个头部皮膜表面密布着许多细梅花斑状的感觉神经细胞组织。鳃孔大,体光滑无鳞。在尾鳍上叶具有8个棱形鳞板,向后延至尾鳍上叶。背鳍起点在腹鳍之后,均由不分支的鳍条组成。尾鳍歪形,上叶发达,前缘具一列棘状鳞。肠管短,肠内有7-8个螺旋瓣。头、体背部和尾鳍呈青灰色,腹部白色。

白鲟为半溯河洄游性鱼类。栖息于长江干流的中下层,偶亦进入沿江大型湖泊中,大的个体多栖息于干流的深水河槽,善于游泳,常游弋于长江各江段广阔的水层中;幼鱼则常到支流、港道、甚至长江口的半咸水区觅食。白鲟是否象中华鲟那样需要出海肥育生长,目前尚不清楚;但从现有的资料分析,还不能肯定它是一种进行江海洄游的鱼类。白鲟为大型凶猛性鱼类,成鱼和幼鱼均以鱼类为主食,亦食少量的虾、蟹等动物。白鲟同时还是一种大型的鱼类。初次性成熟年龄为7-8龄,个体长度一般在2米左右,重量在25公斤以上。据著名动物学家秉志教授五十多年前的记载,在南京曾捕获一尾7米长重数千斤的个体,迄今为止它仍是世界淡水鱼类身体长度的最高记录。四川渔民也有“千斤腊子(中华鲟)万斤象(白鲟)”的说法。白鲟的生殖季节约在3-4月,产卵场所在四川省泸州以上,水流较急流速约0.49米/秒、水深10米以内、底质多为岩石或鹅卵石的河段,比较集中的产卵场在江安县附近的长江河段和宜宾柏树溪附近的金沙江河段。成熟卵呈灰黑色,卵大,卵随水漂流发育,幼鱼至长江口肥育生长。

白鲟分布于长江干流的上下游,也可在河口咸淡水水域成活。过去在浙江的钱塘江曾有发现,可能是绕过长江口而进入的。年产量约为二万五千公斤左右。近十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其它原因,资源日趋下降,现已临濒危。

匙吻鲟科鱼类最早出现于白垩纪(距今一亿多年)。现今存活的匙吻鲟科鱼类仅有两属的两种,分别分布于亚洲的长江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主要原因是在古地质上由于第四纪冰期产生的环境剧烈变化,使原来比较广泛分布的匙吻鲟科鱼类在很多地方消失了,只有两个种在上述两条尚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河流中遗存下来。白鲟这一劫后余生的孑遗动物,在科学研究上显得极为珍贵;加之现存的种群数量极少。为此,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于1983年和1987年两次发布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其列为一类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动物。虽然目前科学研究部门正着手进行人工繁殖研究,但在没能大量人工养殖之前,还须严格禁止捕杀亲、幼鱼,大力提倡幼鲟还江,以保护和拯救此珍稀濒危物种。

形态特征

白鲟身体长,呈棱形,上下颌均具尖细的齿。吻长,呈剑状,其长为眼后头长的1.5-1.8倍,吻部由前到后逐渐变宽,前端钝尖。眼小,有细小须一对,位于吻的腹面。口裂大,弧形,具伸缩性,位于头部腹面。头每侧有外鼻孔2个。赛盖膜发达近三角形,向后延长达胸鳍中部背方,左右腮盖膜在峡部相连,呈弧形,腮盖前背方有喷水孔。体侧线完整,歪型尾,上叶长、下叶短,上叶背面有棘状鳞,体背和尾鳍均为暗灰色,腹部白色,体表光滑无鳞。

生活习性

白鲟为半溯河洄游性鱼类。栖息于长江干流的中下层,偶亦进入沿江大型湖泊中,大的个体多栖息于干流的深水河槽,善于游泳,常游弋于长江各江段广阔的水层中;幼鱼则常到支流、港道、甚至长江口的半咸水区觅食。白鲟是否象中华鲟那样需要出海肥育生长,目前尚不清楚;但从现有的资料分析,还不能肯定它是一种进行江海洄游的鱼类。白鲟为大型凶猛性鱼类,成鱼和幼鱼均以鱼类为主食,亦食少量的虾、蟹等动物。白鲟同时还是一种大型的鱼类。初次性成熟年龄为7-8龄,个体长度一般在2米左右,重量在25公斤以上。据著名动物学家秉志教授五十多年前的记载,在南京曾捕获一尾7米长重数千斤的个体,迄今为止它仍是世界淡水鱼类身体长度的最高记录。四川渔民也有“千斤腊子(中华鲟)万斤象(白鲟)”的说法。

白鲟分布于长江干流的上下游,也可在河口咸淡水水域成活。过去在浙江的钱塘江曾有发现,可能是绕过长江口而进入的。年产量约为二万五千公斤左右。近十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其它原因,资源日趋下降,现已临濒危。

物种价值

白鲟个体大,肉味鲜腴,且富含脂肪和高蛋白。肌肉中蛋白质含量为17.18%,脂肪为5.64%,肝脏中蛋白质含量为8.71%,脂肪为8.20%;卵巢中蛋白质含量为13.47%,脂肪为15.42%。肌肉和卵粒中均含有可测定的17种常见氨基酸,其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均与中华鲟相同。由于营养丰富,历来被视为食用珍品,江苏、上海一带把鲥、枪(白鲟)、鮠和甲(中华鲟)列为淡水四大名鱼。此外白鲟的药用价值也与中华鲟相同。

繁殖习性

白鲟在每年的春季(3月-4月)在长江上游一代产卵。原分布于海河至钱塘江江间的各大河流,以及黄渤海、东海等近海海域,现仅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江西长江九江段和鄱阳湖水域有分布。四川省宜宾县柏溪镇对岸约500米江段是主要天然产卵场。

白鲟性成熟年龄雌鱼为7龄,雄鱼为5龄。1983-1986年,在繁殖群体中捕获雌鱼13尾,年龄为7-15龄,体长179-281厘米,体重25-102千克;雄鱼22尾,年龄为5-10龄,体长156-214厘米,体重12.6-47.5千克。成熟卵粒灰黑色。体长174厘米,体重31千克雌鱼怀卵20万粒。

古老物种

匙吻鲟科鱼类最早出现于白垩纪(距今一亿多年)。现今存活的匙吻鲟科鱼类仅有两属的两种,分别分布于亚洲的长江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主要原因是在古地质上由于第四纪冰期产生的环境剧烈变化,使原来比较广泛分布的匙吻鲟科鱼类在很多地方消失了,只有两个种在上述两条尚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河流中遗存下来。白鲟这一劫后余生的孑遗动物,在科学研究上显得极为珍贵;加之现存的种群数量极少。为此,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于1983年和1987年两次发布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其列为一类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动物。虽然目前科学研究部门正着手进行人工繁殖研究,但在没能大量人工养殖之前,还须严格禁止捕杀亲、幼鱼,大力提倡幼鲟还江,以保护和拯救此珍稀濒危物种。

左图是辽西刘氏原白鲟(Protopsephurus liui).产于辽西凌源大王杖子乡范家村二道梁山。软骨鱼类,属鲟目,白鲟科体型略扁平,头大三角形,嘴尖而长呈剑状,其吻长.口大下位,能伸缩,口前具短须一对。眼小,体裸露,软骨很少骨化,尾为三角形。背鳍在腹鳍之后,尾鳍正型,尾鳍上有棱状鳞,体形一般较大。吻部向前逐渐变窄,前端呈铲状成鲟约1.2米。白鲟生活于白垩纪早期(距今1.22亿年前122.2 -0.2Ma to 122.5 -0.3Ma,)的内陆湖泊。化石目前大多发现于辽西北票的义县组火山沉积夹层。

现生白鲟(Psephurus gladius)Chinese Paddlefish,又称象鱼,是一种古老的鲟鱼类,属鲟形目、匙吻鲟科,为仅存的两种匙吻鲟科鱼类之一,生活于我国长江流域中上游,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鲟头部特长,占体长的1/3,小个体约占体长的1/2,布有梅花状的感觉器--陷器。吻延长,呈剑状,其腹面具短须一对。眼甚小。口大,下位,弧形,上下颌均具细齿。鳃孔大,鳃膜后缘尖。体表光滑无鳞。栖息于江河中下层,有时进入大型湖泊。白鲟是长江中仅次于中华鲟的大型古老鱼类,长可达二三米以上.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白鲟分布区逐渐缩小,数量逐年减少,个体越来越小.目前白鲟濒危状况已不亚于大熊猫,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用不了几年它可能永远消失。

纪念邮票

中国于1994年3月18日发行的《鲟》邮票一套四枚,分别为白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氏鲟(又名长江鲟)、中华鲟(又名王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鳇。它们分别属于鱼纲硬鳞总目的白鲟科和鲟科,均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惜动物,为长江、黑龙江、珠江等流域经济价值极高的特产鱼,肉及鱼子酱在国际市场享有盛名,素有黑色黄金之称。因鲟、鳇鱼性成熟周期长,鲟鱼需9~10年,鳇鱼需11~18年,再生速度不抵捕捞速度,面临灭绝的危险。进入八十年代中国逐渐建立了一些保护和研究机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