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象明彝族乡 |
释义 | 勐腊县的象明彝族乡,是古普洱茶盛产重地之一,历史上是倚邦土司领地,属车里(今景洪)管辖,1958年建象明区,区政府设在倚邦街 简介云南省勐腊县的象明彝族乡,是古普洱茶盛产重地之一,全乡国土面积1066平方公里,折合159.9万亩,人均占有土地面积163亩。辖倚邦、安乐、曼林、曼庄、龙谷5个村委会,60个村民小组,60个自然村。沟壑纵横,地广人稀,村寨分散,交通滞后,信息闭塞是象明乡最显著的特点。地形东部高、南部低,最高海拔1950米(山神庙),最低海拔565米(曼配渡口),平均海拔1200米。年平均气温在17℃-19℃之间,降雨量在1500—1900毫米之间。畜牧、茶叶、橡胶、砂仁是象明彝族乡主导产业,同时,象明彝族乡是普洱茶的故乡,茶文化渊源流长,名扬海内外的清朝茶马古道从象明乡横穿而过,享誉天下的古六大茶山在象明境内就有四山,即:倚邦、蛮砖、革登、莽之四大茶山。 地理位置象明彝族乡位于勐腊县北部,地处北纬21。59/~22。19/,东经101。08/~101。26/,东与易武乡接壤,南与勐仑镇相连,西与景洪市勐养镇、基诺乡交界,北与景洪市勐旺乡毗邻,是西双版纳州唯一的彝族乡。距勐腊县城160公里,州府170公里。 历史沿革象明”系汉语地名。明隆庆年间划十二版纳时,以整董、播腊(倚邦)、易武为一版纳,隶属车里宣慰司。清雍正年间,曹当斋以功授土千总世职,管理倚邦等六大茶山;乾隆三十二年(1767)以军功升守备衔。民国初设第六行政区分局于易武,后移治倚邦。民国16年置象明县,驻治倚邦;民国18年裁象明县,将倚邦土司地合并于普文。1953年改属版纳勐旺,设办事处于倚邦。1958年初从版纳勐旺划出建象明区隶易武县,区府驻治倚邦。易武,勐腊两县合并后仍为象明区。1969年改称公社,次年将公社驻地迁至大河边。1984年复称象明区。1988年改区为乡,辖倚邦、曼拱、曼林、曼庄、新发、安乐、龙谷、大河边8个村公所。 象明乡历来交通闭塞,建国前只有一条通往思茅的茶马驿道,运输很困难;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贫困,文教卫生亦很落后。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山区建设,帮助修通了公路,兴修水利,开田固耕,农业生产逐渐有了发展。 资源环境全乡森林面积69252.3公顷,主要林木有:水红花树、山桂花树、红梅干、团花树、西南桦、铁树等,分布在全乡5个村委会。目前森林资源保护最好是倚邦村委会。2006年末全乡耕地面积52673亩,其中水田7721亩,旱地44952亩,主要农产品有茶叶、橡胶、砂仁、竹笋等。全年粮食总产量587.17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639公斤;茶叶产量146吨,主要分布在倚邦、安乐、曼林、曼庄四个村委会;橡胶干胶产量266.8吨,主要分布在曼林村委会;全乡砂仁产量5.16吨;竹笋产量6.12吨。 象明彝族乡境内河流主要有3条。象明河流经倚邦、曼庄、曼林三个村委会后归入罗梭江,全长46公里,集水面积339平方公里,年均径流深725毫米,年均径流量2.46亿立方米;磨者河流经磨者河村民小组,全长64.9公里,集水面积554平方公里,年均径流深924毫米,年均径流量5.12亿立方米;龙谷河流经象明乡龙谷村委会,全长42.6公里,集水面积111平方公里,年均径流深683毫米,年均径流量0.76亿立方米。 农村经济2006年全乡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460亩,单产196公斤,总产量587万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面积减少1370亩,减9.5%,单产增加21.5公斤,增12%,总产量增加31.61万公斤,增5.7%。大牲畜存栏5370头,比上年减42%,出栏1916头,比上年减2%,生猪存栏10986头,比上年减3%,出栏4003头,比上年增18%,农业总收入1402万元,比上年增135%,农民人均纯收入1452元,比上年增24%。完成茶叶种植3650亩,累计茶叶面积13636.5 亩(采摘面积4452亩),产量146吨,产值1168万元,完成橡胶种植13635亩,累计橡胶面积62446亩(开割7968亩),干胶产量266.8吨,产值480万元,累计砂仁面积11687亩,收获面积8410亩,累计竹子种植面积3575亩。 “十一五”期间,全乡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支柱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茶、竹、核桃等产业发展。 全乡橡胶面积8.53万亩,比2005年的4.88万亩增3.65万亩,增长74.5%,茶园面积3.02万亩,比2005年的1万亩增2.02万亩,增长202%,竹子面积1万亩,比2005年的3千亩增7千亩,增长233%。不断巩固和发展传统产业,目前大牲畜存栏3645头,比2005年的2280头增1365头,生猪存栏1.28万头,比2005年的8400头增4400头。同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重点扶持茶花鸡、小耳朵猪等养殖业产业化发展,石斛、红魔芋等实验示范稳步推进。这些产业的建立和形成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基础。到2010年,全乡农业生产总值达到3400万元,比“十五”期末增长32%。 2010年全乡农村贫困人口2904人,比2005年减少3896人。全乡基本消除了茅草房、杈杈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169元增加到2010年的1893元。 基础设施象明彝族乡螺蛳河水库位于曼庄村委会纳竜坝村民小组,总投资285万元,总库容41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300亩,库区最深水位16.74米,库区面积40亩,7个村民小组1000多人受益。投资1600多万元,帕扎河至象明35公里油路工程正式开工,全乡交通“瓶颈”的制约将逐步打破;投资520万元,累计全长52公里从乡政府至安乐、龙谷两个村委会砂石路面工程已经完工,我乡乡村公路晴通雨阻的局面有较大改善。投资40万元乡机关自来水改造工程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投资200万元乡中学学生宿舍楼、食堂和教学综合楼即将竣工。加快无电村电力建设,抓好人饮安全工程以及大河边公路建设,曼赛大沟、龙竹棚大沟等一批项目建设。 5个村委会实现通路、通水、通电;有58个村民小组实现通路,通路率达96%,公路里程达274.5公里;48个村民小组实现通电,通电率80%;51个村民小组通自来水;26个村民小组通广播电视。拥有固定电话342部。安装450兆“致富通”1200部;电讯宽带网已开通;电视信号传播实现数字化。 十一五”期间,全乡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0.7亿元,是“十五”末期的3倍。共实施人畜饮水工程26件,解决了28个村民小组776户4178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全乡实现了58个村民小组通自来水,在十五期末基础上增加10个;完成了龙谷大沟、大河边电站大沟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灌溉面积1415亩;修通了帕扎河至象明曼路的油路,告别象明乡无油路的历史。改造硬化了5个村委会57个村小组的22条公路;实施了洪水河、畜牧场等13个自然村通电工程,完成了红土坡、秧林等41个村民小组的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全乡村民小组通电率达100%的目标;建成移动电话基站2座,形成了以乡政府为中心辐射各村寨的通信网络。 人口2007年末全乡人口2072户,9680人,农业人口1851户9120人,农业劳动力4668人,暂住人口1585人。民族有彝、傣、基诺、瑶等十三种,其中彝族5111人,占总人口52%;傣族2276人,占总人口23%;瑶族753人,占总人口7%;苗族531人,占总人口5%;基诺族432人,占总人口4%;哈尼族202人,占总人口2%;其它民族375人,占总人口3%。2007年全乡经济总收入2411.01万元,人均纯收入1572.26元。 文化教育象明乡中学是一所寄宿制山区初级中学,覆盖全乡60个自然村,始建于1970年,原校址在茶马古城倚邦县(现在的古六大茶山之一:倚邦街),1972年随政府搬迁到大河边,离县城157公里。学校总占地面积50亩,校舍面积2504平方米,其中:危房40平方米,绿化、美化面积668平方米,拥有教学楼两幢,综合楼、学生宿舍楼、食堂各一幢,有课桌椅630单人套。学校现有8个教学班,其中:初一2个班、初二4个班、初三2个班。在校学生315人,男生168人,女生147人,住校生302人。我校积极开展捐资助学“爱心活动”,全校受资助学生52人。2006年入学率99.55%,巩固率98%,辍学率2.8%。学校现有教职工25人,其中:一级教师8人,二级教师8人,三级教师4人,未评职称4人,中级工1人。 象明乡有完全小学2所,教学点17个,其中:一点一校教师的有9个。全乡小学共有教职工73人,其中:专任教师65人,后勤职工7人,代课教师1人,在校学生90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15%,在校学生巩固率99.12%。校舍建筑面积5596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256平方米,有课桌椅950单人套,全年勤工俭学收入1万元。扫盲工作始终坚持“长期抓普及、反复抓巩固、重点抓提高”的原则,通过不断地培训和学习,青壮年文盲率达98.9%。全乡15周岁人口共有190人,已授完初中教育190人,完成率达100%,有17周岁人口234人,已授完初等教育201人,完成率达85.9%。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