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象河古寨 |
释义 | 象河古寨位于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石桥驿镇西部的象河水库山顶上,分为南寨、中寨和北寨三寨。南寨,又称雨淋寨。这是一座依山而建的石寨,又是一座庙寨合一的古寨。总长132米,宽22米。寨南为寨,北为庙。寨墙3至7米不等,厚1、5米至2米,两边用块石垒砌,中间用碎石和土块夯实,十分坚固。与其它古寨不同的是,寨中有一条长约100米、宽1.4米、高2米的过道,直达雨淋寺。过道两旁是30多间石屋,它们以寨墙和过道为基础,加隔墙而建成,都没有屋顶。另有中寨、北寨等。 基本信息基本简介石屋与寺庙之间的石板上,有一人工雕成的石臼,上圆下尖,口径50多厘米,应是和尚及山民加工稻米的工具。南寨有南北两座寨门,宽1米、高4米。北门紧靠雨淋庙。相传古时建庙时,发生山火,山上水源有限,眼看就要烧毁建筑。正当大家无计可施时,天空忽然飘来一片乌云,顿时大雨倾盆,很快浇灭了大火,保全了寺庙。于是,和尚们便将庙宇取名雨淋寺。其实,叫这个名字,也有乞求苍天多降甘露之意。因为在寨下虽然有一口长年不干的水井,但水量有限,难以满足军民和僧人需求,还要请求老天多下雨。 历史沿革寺院建筑己毁,据说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人们将石柱和砖瓦等拆下山去,修建了象河小学。从残存的石墙等遗址看,庙宇坐西向东,有大雄宝殿、观音寺和钟鼓楼等建筑。雨淋寺建于何时?只有找到石碑才能找到答案。在残留的半截石碑上半部分,额头是三朵祥云托着两只仙鹤,中有一个大的“佛”字,下面不多的文字中,有“安陆府荆门州”字样,没有刻碑时间。从这个记载来分析,荆门州属安陆府管辖时间是在明嘉靖到清乾隆晚期。又从现场遗留的残砖来看,每块长30厘米、宽19厘米、厚9厘米,系明代官窑砖特征。据此推断,雨淋寺建在明代。而且寨是先有寺后建寨。这种前寨后庙、庙寨一体的建筑格局在荆门众多的古寨中并不多见。 其他信息中寨简介,长40米,宽18米,寨墙厚60—80厘米,高约1.5米至2米。寨门只有位于南边的一个,大约有1米多高。寨内东侧有5间不高的石围墙。与南寨和北寨相比,中寨不仅面积小,而且建筑十分简陋。据当地人说,中寨又称牛寨,是上山的老百姓关牛的地方。在中寨的下方,有一个平坦的山头,上面长满了青草,山头的东西和南面均用1.5米左右的石头垒成围墙,那就是老百姓放牛的场所。在农耕社会里,耕牛既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又是农民最主要的财产之一。在上山躲土匪或抵御坏人入侵时,必须随身将耕牛牵上山寨。而上山后耕牛应当如何安置呢?聪明的先民选择在南北两寨中间的山头上营造牛寨,又在紧挨的山下修建牧场。这种设计既保证了耕牛的安全,又防止了人畜共处带来的麻烦,实在是高明之举。 北寨简介北寨,长150米,宽15米至20米不等。寨墙依山而建,高度在3米至7米之间,宽度在1.2米至2米左右,有南、北、西三座寨门。以北门建筑最为宏伟和奇特,它宽1.5米,高4米,墙厚1.5米,门两侧建有半圆形的瓮城,既增强了防御功能,又增添了寨门的美观。北门两边的寨墙建立在伸出的大块岩石之上,高度达到7米左右,十分雄奇壮观。据说,此处为滴水岩,所以当地群众将此寨叫滴水岩。北寨防御和进攻的主要方向在面向象河的东侧,这里古代是水路和陆路交通要道,也是通往南漳及川陕的门户,因而东边的寨墙高度都在5米以上,且宽度厚达2米,两边用岩石密垒,中间用土石夯严,十分坚固。墙内侧有矮墙,供人员物资机动。墙每隔5米距离有一个半圆豁口,供人贴墙观察和射击。北寨从南到北的中间有一条宽1.5米的通道,两侧有40间 左右的石屋。有一些房屋墙壁用石灰粉刷,上有方洞置放油灯和小物件。北寨在整个象河三寨中处于战略重地和防守要地,因而在通往山寨的每一条山脊、每条道路上都设有关卡和前沿阵地,仅下山的西北路上,就设一道石墙阵地和一个石屋关卡,且都建在险峻的山崖之处,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