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象草 |
释义 | 象草因大象爱吃而得名,象草又名紫狼尾草。原产于非洲,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的一种多年生高产牧草。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从印度、缅甸等国引入广东、四川等试种,80年代已推广到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福建、江西、台湾等省(自治区)栽培,生长很好,是我国南方饲养畜禽重要的青绿饲料。 中文学名:象草 拉丁学名: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 别称:紫狼尾草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属:狼尾草属 英文名:Elephantgrass 形态特征植株高大,株高2--3m,高的 可达5m,根系发达,具有强大伸展的须根,多分布于40cm的土层中,深者可达4m。在温暖潮湿季节,中下部的茎节能长出气生根。茎丛生,直立,有节,直径1--2cm圆形。分蘖多,通常达50--100个,叶互生,长40--100cm,宽1--3cm叶面具茸毛。圆锥花序呈黄褐色或黄色,长约15--30cm,每穗有小穗250多个,每小穗有花3朵,种子成熟时易脱落,种子发芽率很低,实生苗生长极慢。 地理分布原产地:非洲 入侵地:江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有引种。 入侵时间及地点:我国于20世纪30年代从印度,缅甸等引入广东,四川。 栽培技术生物学特性象草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很广,在广西海拔1200米以下地区均能良好生长,能耐轻霜。在广州、南宁能保持青绿过冬,但如遇严寒,仍可能冻死。在气温12~14℃时开始生长,23~35℃时生长迅速,8~10℃时生长受抑制,5℃以下时停止生长。具有强大根系,能深入土层,耐旱力较强。经30~40天的干旱,仍能生长;在特别干旱、高温的季节,叶片.稍有卷缩,叶尖端有枯死现象,生长缓慢,但水分充足时,很快恢复生长。对士壤要求不严,沙土、粘土和微酸性土壤均能生长,但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土壤最为适宜。象草再生能力强,生长迅速,故对肥料要求较高,需施用大量有机肥和氮肥。象草在水分、温度适宜的条件下,一般种植后7~10天即可出苗,15~20天开始分蘖。肥地分蘖多,瘠薄地分蘖少;雨季分蘖多,旱季分蘖少。所以只有水肥充足,才能获得高产。 栽培要点(一)平整土地:一般应选择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地建植象草。土地深耕翻,并进行平整。按宽1米左右作畦,同时施人充足的有机肥作底肥,一般每公顷施入22.5~37.5吨。若利用山坡地种植,宜开成水平条田。 (二)种茎准备:因象草结实率低,种子发芽率低及实生苗生长缓慢等原因,故生产上常采用无性繁殖。应选择生长100天以上的粗壮、无病虫害的茎秆作种茎,按2~4节切成一段,以省插植。 (三)栽植:象草对栽培时期要求不严,在平均气温达13~14℃时,即可用种茎栽植,每畦2行,株距50--60厘米,种茎可平放,亦可芽朝上斜插,覆土6~10厘米。每公顷需种茎3000-~6000公斤,栽植后及时灌水。栽植期以春季为好,两广地区为2月,两湖地区为3月。 (四)田间管理:水肥充足是象草高产的关键。生长期间注意中耕除草,适时适量灌水和追肥,以保证苗全苗壮,加速分蘖和生长。每次收割后也应及时松土追肥,以利再生。 收割利用方法象草一般多用作青饲,但亦可晒制干草或作青贮。现重介绍青饲和晒制干草。 (一)收割的适宜时期:象草当株高100~130厘米时即可收割头茬草,每隔30天左右收割1次,1年可收割6~8次,留茬5~6厘米为宜。割倒的草稍等萎蔫后切碎或整株饲喂畜禽,这样可提高适口性。 (二)晒制干草:象草割倒后,就地摊晒2~3天,晒成半干,搂成草垄,使其进一步风干,待象草的含水量降至15%左右时运回保存,严防叶片脱落。 (三)贮存:在南方地区由于雨水多,露天贮存易蓄水霉变,所以用草棚进行贮存。要因地制宜,在草棚的中间堆成圆锥形或方形、长方形草垛,这样既可以防水,又可以通风,堆积方位损失也少。 (四)品质鉴定:气味芳香、没有霉变、水分含量没有超标等,则是贮存的优等象草。贮存后应每隔15~20天检查1次温度、湿度,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经济价值象草柔软多汁,适口性很好,利用率高,牛、马、羊、兔、鸭、鹅等喜食,幼嫩期也是养猪、养鱼的好饲料.。除四季给畜禽提供青饲料外,也可调制成干草或青贮。象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蛋白质含量和消化率均较高。每公顷年产鲜草75~150吨,高者可达450吨。每年可收割6~8次,生长旺季每隔25~30天即可收割1次,不仅产量高而且利用年限长,一般为4~6年,如栽培管理和利用得当,可延长到7年,甚至10年。象草是我国南方建立人工草场的一种优良牧草。此外象草还能替代煤炭石油发电,种植1公顷的象草燃料产生的能量可替代36桶石油,每公顷至少能收获60吨象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