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向阳湖文化
释义

简介

向阳湖文化,是围绕湖北咸宁市向阳湖畔的文化部“五七干校”而展开的文化学术活动。

位于咸宁市向阳湖畔的“五七干校”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干校之一。当年6000多文化名人,知识分子曾经在这里劳动生活,并在向阳湖留下了一篇篇不朽之作,如郭小川的《楠竹歌》、陈白尘的《牛棚日记》、张光年的《向阳日记》、臧克家的诗集《忆向阳》等,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宝贵财富。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将弥补当代中国社会史、文化史、文学史的一段空白。

向阳湖文化的由来

向阳湖厚重的历史与深刻的文化底蕴,1994年被鄂南青年作家李城外发现,并着手深入挖掘。他数十次利用进京公务之余,采访文化大家300余人,历时5年,完成文字采访100余万字,收集各种文字资料1000余万字,图片、文物资料5000余件,在中央级37种报刊发表文章520篇,计160余万字,国内外转载67篇40余万字。

1997年和200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齐向阳湖文化书系4部。前期的抢救性收集、挖掘、整理和宣传工作,被媒体称之为“向阳湖文化现象”。由此,2001年湖北省教育厅批准“向阳湖文化研究”为重点科研课题,2002年省政府将“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列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向阳湖文化”被国家档案局列为抢救项目。中国文学编年史当代卷重点介绍了“向阳湖文化”,2007年“向阳湖文学”被省作协列入“文学湖北”实施工程,2008年省社科院成立了“向阳湖文化研究”专题课题组。是年底,我国第一套系统研究五七干校的丛书——向阳湖文化丛书7本,计300余万字已编辑定稿,已于2011年初出版。

2000年咸宁市成立了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加大资料收集挖掘整理力度。2010年6月初,又组建“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吸纳全国20个省(市)的112位干校文化研究者加入,将“向阳湖文化”纳入全国干校文化的大背景,推进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入。

丰厚的文化资源

向阳湖有一湖历史,一湖文化。

1969年春,文化部所属的26个部门和文艺团体的6000多文化人及其家属,分3批先后下放到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劳动锻炼。其中包括高级领导干部、国家级专家、学者、作家、画家、名演员。他们在这里烧砖盖房,围湖造田,短则一年,长则达5年之久。为当地留下了上万亩湖田,上千栋富有北方风格的四合院。更值得铭记的是,著名文学评论家侯金镜等十余位文化人长眠在向阳湖畔。

这些文化名人留下了2000多首(篇)有关向阳湖的诗作和散文随笔。其中最著名的是臧克家的诗集《忆向阳》、张光年的《向阳日记》、陈白尘的《牛棚日记》和郭小川的江南林区三唱——《楠竹歌》、《花纹歌》、《欢乐歌》,以及上千幅关于向阳湖的画作等。

文化部向阳湖五七干校,在当时全国千余所干校中,是文化名人最集中、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干校。人们形象地说,抓一把向阳湖的泥土就有文化人的足迹,捧一掬向阳湖水就有文化人的汗滴。

创新的文化研究

向阳湖文化是对历史的反思文化、对名人的纪念文化,也是一种地方旅游文化,开辟了一个文化研究新领域。

专家认为,向阳湖文化是特殊历史的标本,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特殊人群的一种精神状态。其特殊性,寄寓了特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随着岁月的沉淀,内涵会越来越丰富。因此,向阳湖文化的普遍推广要进一步做大文章,要借鉴流行文化的宣传手段,向百姓生活渗透。要尽快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开发成果,让人们看到、感受到、并留下向阳湖历史的深刻印记。

历史可供品味,也可启迪后人。咸安区近期打算,保护好现有的地面建筑和设施;出版一本当地老百姓与文化名人的口述历史著作;投资百万元拍摄一部记录向阳湖历史的电视纪录片;建一座文化名人纪念馆,启动文化名人公园建设工程;同时做好申报“国保”文物单位的准备工作。咸宁学院也将不遗余力打造这张地方文化品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0: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