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想象力论
释义

《想象力论: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方法》是王琢先生的博士学位论著,对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方法进行了探索。作者从创作论角度切入,主要探索了大江的“作为小说方法的想象力”,论述了这一概念的西方文化来源,梳理出大江想象力的源流和得以建立的路径。

基本资料

出版日期:2004年05月

页数:241

定价:¥19.00

ISBN:9787532126422

作者:王琢

比较诗学丛书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总社《想象力论--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方法》内容摘要 本丛书名为“比较诗学丛书”,共包括四本专著,分别是:《审美的现代性追求》(王义军著)、《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伍世昭著)。《中国文艺学学科的发轫与演变》(傅莹著)和《想象力论: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方法》(王琢著)。这些著作,有对中国文学理论学科史的研究,有对某一作家诗学命题、创作方法的探讨,还有从创作实践中发现、建立起来的话语体系。四本书所论的问题,都是在近百年来文学、学术变迁的历史反思中突现出来的,而且这些问题都与二十世纪东西文化或中西文化相遇、碰撞、交融密切相关,对问题探讨运用的都是比较...

精读片断

在《核时代的想象力》这一系列讲演中,大江健三郎以“核时代的想象力”问题为核心,探讨了在“核状况”下,文学所面临的课题——“我在核时代,要靠想象力来生存”。

在连续十二次讲演中,大江健三郎为听众提出来一系列问题,充分回答了如何进入“核时代的想象力”的问题。我们只要思考现在自己的意识中究竟有什么?这就涉及了想象力,所以准确的观察力,是想象力的支柱。在“明治百年”的今天(1968),把日本战后以及明治维新以来的现代化结合在一起加以观察,是我们今天的起点。(第二次《在战后被确认的明治》)世界已经有了阳思妥耶夫斯基那样伟大的作家了,人们为什么还要创作文学?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再伟大,也不可能在很多年前解决多少年后的今天的问题,所以文学要为同时代的人发送同时代的信息,从我们的“共时性”中发现意义。(第三次《什么是文学?(一)——关于同时代性问题》)如果文学是面向未来的想象力所指示的方向,那么文学就不仅仅是“画饼充饥”。就是说,我们进行发挥对未来核战争的想象力功能的训练,就是抵抗核战争的力量。在这种状况下,文学的任务,已经超越了自己画地为牢的封闭性。(第四次《美国论》、第五次《核时代的想象力》、第六次《与文学外部的交流》、第七次《广岛、美国、欧洲》)在面对未来核战争的当下,传统文学原理的“客观性”理论受到根本怀疑,这就意味着相信小说具有“真实性”的时代已经结束。二十世纪的作家,要依靠自己独特的语言结构,把光明投向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与读者共同拥有这个想象力的世界。(第八次《什么是文学?(二)——关于客观性问题》)如果不对准文明内所包含的最野蛮的那部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功能,那么现代就会孕育着使全人类走向灭亡的危险性。我们之所以对犯罪感兴趣,是因为其中有相当大的与人类存在本质本身纠缠不清的关联。这种关联,在社会本身的体制、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能够唤起我们想象力。我们或许生活在性、暴力、死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下。日本人对“节日祭祀”的兴奋以及相伴而生的想象力都已经丧失殆尽的现在,我们所宣扬的性解放、对死的想象力早已走向了衰竭。语言是支撑想象力的实质,当语言不具备实质意义的时候,想象力就已死去。(第九次《犯罪者的想象力》、第十次《行动者的想象力》房十一次《想象力的死与再生》)在核时代的今天,作家把难以把握的现实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世界里,这就促进了小说这一散文样式的发达,这难以把握之处就存在着与想象力的功能在根本上相通的管道。在体制内个人所具有的主体性的最大武器,就是想象力;在核时代认识现实,只有想象力才能成为现实主义的主干。(第十二次《什么是想象力的世界》)

可见,大江健三郎这次系列讲演的宗旨,依然是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文艺理论界争论不休、没有结论的焦点,大江健三郎没有从传统的自律性和他律性的二元决定论进入问题,而试图从想象力问题入手,或者以想象力为屏障,避开自律性和他律性问题,直接进入文学所应该面对的现实状况,直接处理“核时代的想象力”的可能性问题。这无疑是大江健三郎的一个策略。文艺学范畴内的争论和批判,每一次,背后都潜在着明晰可辨的意识形态话语。在福柯看来,“一个语词只有进入特定话语的范畴才能获得意义,也才有被人说出的权力。否则,便要被贬人沉寂。特定的话语背后,总体现着某一时期的群体共识,一定的认知意愿。”福柯在这里揭示的是,一个人的认识是否被接受,是否被视为“真理”,有赖于他的认识是否符合群体的共识。大江健三郎有意识避开正统一主流的文艺批评这一“特定的话语范畴”……

精彩书评

书评一:

大江健三郎是日本战后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作品中所渗透的人文理想主义气息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强烈关注,是使他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因素之一。1994年,瑞典文学院宣布大江健三郎获诺贝尔文学奖时,以“诗的力量创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并在这个想象的世界中将生命和神话凝聚在一起,刻画了当代人的困惑和不安,开拓了战后日本小说的新领域,并以撞击的手法,勾勒出当代人生百味”来评价他的作品。

大江健三郎可以说是作品被翻译成中文最多的日本作家之一。1995年5月,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五卷本《大江健三郎作品集》,分别包括《广岛札记》、《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性的人》和《死者的奢华》等,此时距离他获得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不过8个月。

同年6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也出版《大江健三郎最新作品集》(五卷本);1996年4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大江健三郎作品集》(五卷本);1997年6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人羊》;1997年12月,漓江出版社出版了《个人的体验》等等。借着诺奖的东风,大江健三郎的作品在国内可谓火热一时。

2000年9月,大江健三郎第三次访问中国,再次引来人们对他的关注,当月,光明日报出版社又出版了《大江健三郎自选随笔集》,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大江健三郎作品自选集》(全三卷四册);10月,译林出版社出版了《空翻》等。

这之后,大江健三郎作品的出版一直没间断,去年,南海出版公司又集中出版了大江健三郎一本充满了个人色彩的本生小说《被偷换的孩子》和被称为“温暖人文”的散文集《在自己的树下》、《康复的家庭》和《宽松的纽带》。

本月底,南海出版公司又将推出大江健三郎的长篇小说《愁容童子》。这本大江健三郎写于2002年的作品是他《被偷换的孩子》的续篇。

《被偷换的孩子》的主人公小说家长江古义人在《愁容童子》中,因母亲过世而从柏林只身回到久违的故乡,妻子则留在柏林帮助哥哥良吾的朋友照顾孩子,这也是大江暗喻大江夫人(即古义人的妻子)开始拥有自己独立的人生。

在故乡森林的村落中,古义人开始了与哥哥、以及研究他小说的美国女性罗丝三个人在一起生活。虽是故乡,但长年来远渡的古义人,在乡人眼中,终也不过是个外来者,他们无法接受古义人,双方发生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冲突。而古义人甚至乐于去碰触这些冲突,以作为一种自身的“冒险”。

本书以大江一贯对世俗的讽喻与揶揄的笔法写出来,对现实人物也有诸多批判隐喻,使得小说更多了一层趣味。同时,大江也维持一贯对人性的关怀,书中悲喜交重,余味不绝。1957年登上了文坛,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江健三郎,终于在《愁容童子》中写出了罪恶感的泉源。

书评二:大江健三郎是当代的堂吉诃德

评论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许金龙

不了解日本就不了解他的意蕴

新京报:大江健三郎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经多次到中国访问,是中国文学界非常熟悉的日本作家,但是国内对他作品的解读似乎并不多。

许金龙:我觉得这个熟悉应该打个引号,我认为中国文学界对大江健三郎的了解是只知其名,不知其实。虽然,1960年,他就曾来中国访问,但我们对他作品的译介主要是在1994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这些译介也主要是考虑一个诺奖作家的商业价值,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译介时间都比较仓促,往往是几个译者合译,并没有认真解读。甚至,有些翻译非常不准确,比如,诺奖获奖作品《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我觉得准确的翻译应该是《万延元年的橄榄球赛》,大江本人在他近期的作品中也提出了这个问题。所以,我觉得在中国还没有人真正读懂大江健三郎。

新京报:我可不可以理解为,大江健三郎对中国读者来说还只是一个文化符号,并不像村上春树那样真正进入中国读者之中。

许金龙:大江健三郎的作品有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隐藏厚重的思想,所以,极其难以解读,我甚至觉得对一般的中国读者来说几乎是不可解读的。以《万延元年的橄榄球赛》为例,他把1860年日本江户幕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政治时期,和1960年日本东京几百万人上街抗议《日美安全条约》两段历史相联系,是有一定政治隐喻意义的。如果不了解日本的历史,就很难真正理解大江作品中的意蕴。

存在主义哲学贯穿他的创作生涯

新京报:大江健三郎早期是学习法国文学的,同时还受到了西方小说的很大影响,所以,有人说他自己的作品也有强烈的西方小说的气质,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许金龙:除了法国文学,大江还广泛受到了英国文学、美国文学、俄国文学的影响,也包括中国文学的影响。但需要强调的是,在受到西方文学以及中国文学的影响的同时,他的作品还是植根于日本的文学传统之中。他巧妙地把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想象力,与西方文化中的理念和技巧结合在了一起。

新京报:据说,大江的创作尤其受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他的作品是不是有这个特征?

许金龙:他在学生时代受到萨特存在主义文学的很大影响,这从他初期的作品,比如《奇妙的工作》和《死者的奢华》中可以看出。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来自山村的穷学生在战后复兴的大都市中的无奈和徒劳。另外,他还接受了存在主义文学的另外一个影响,以文学介入社会、介入政治,这种观念甚至贯穿他的整个创作生涯。

没有人比莫言和他更接近

新京报:有一种观点认为大江健三郎除了受西方小说的影响,也受到了鲁迅、莫言等中国作家的影响,你有这种感觉吗?

许金龙:他在自己的少年时代就接受过中国文学的影响,通过自己母亲知道了鲁迅等作家,在他最早的诗作之中,曾经直接引用过鲁迅《野草集》中的一句话“在巨大的恐怖中,怀着希望,发出呐喊。”这种主题在大江的整个创作生涯中不断成熟,他不断通过自己的文本发出呐喊,向封建体制发出挑战,他甚至参加街头的示威游行。

新京报:莫言是大江健三郎最欣赏的作家之一,很多人谈到他和莫言有很多相似的艺术特点,你认为他们的相似之处在哪里?

许金龙:大江曾经说,就文学气质而言,再没有任何人比他和莫言更接近了。他们都是从边缘出发的作家,都是处在文化和地理的边缘地带,向中心发出呐喊。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他们以自己的家乡为背景创作的作品无不散发出诱人的光彩。需要强调的是他们作品中的故乡的山水景物,绝不是简单的再现,而是赋予了一种地形学意义。而且他们的这种描述充满了神话的氛围,在作品中神话和现实相互交融。

性不是性,性是一种隐喻

新京报:大江健三郎的作品经常出现大便、变态的性、暴力这样一些让人生理和心理感觉不愉悦的内容,你觉得应该怎样理解他作品的这部分内容?

许金龙:我觉得不应该使用变态、扭曲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大江的作品。大江的写作是代表纯文学和哲理性的。他选择的是把人类的伤口撕开,逼迫着我们正视他。比如,他描写的性在日本国内也有很多争议,但我认为他描写的性不仅仅是性,更是一种政治文化的隐喻,他的描写绝对不是从生理角度去吸引人的感观。

新京报:与一些日本作家不同的是,大江健三郎是一个关注社会的作家,你对他这种写作的态度作何评价?

许金龙:我经常说,他就像堂吉诃德一样,手执用萨特、但丁、莎士比亚、鲁迅、巴赫金等作家、诗人、学者的文学理念和技巧锻造而成的长矛,挥向大风车———以天皇为代表的封建主义和人类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他遍体鳞伤还在呐喊,一边流眼泪,一边为人类祈祷。他的反抗是弱小的,也是义无反顾的。

作者简介

王琢(1958-)(满族)辽宁绥中人,1985年毕业干东北师范大学日语系,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日本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博士学位。1988年起至今,任教于海南大学;现任海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从2003年4月起,日本文部科学省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后研究。1995年,译著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世界海外华文文学学会理事,国际二宫尊德思想学会常务理事。

作者生平

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日比较文学、日本文学、比较文艺学。198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日语系,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日本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考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比较文艺学方向,博士学位。1988年起任教于海南大学,1990年任讲师,1998年任副教授,2003年任教授;2001年-2003年,任海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2002年起任海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文艺学专业比较文艺学方向硕士生指导教师。1994年至1995年,日本东北大学国际文化研究科访问学者;2003年4月8日至2005年4月7日,日本文部科学省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外国人共同研究员(博士后研究员)。2005年4月任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教授(系主任)、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工作)。在中日比较文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源氏物语》和《白氏文集》的影响关系的比较研究上,另外编著《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在充分梳理日中两国二十世纪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辑录优秀论文26篇,并附录自撰《回顾与展望》两篇,重要参考文献目录约11万字;在日本文学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对日本当代著名小说家大江健三郎的研究上,自从1988年发表《人·存在·历史·文学——大江健三郎小说论纲》(《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第2期)以来,已发表相关论文二十余篇,其中3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995年,译著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在比较文艺学研究方面,主要运用比较文艺学的方法,对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博士毕业论文《想象力论: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方法》,2002年被评为暨南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同年被收入国家优秀博士论文文库,2003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现在研究课题:《近代日本学术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目录

《比较诗学丛书》总序

序一:“我是惟一一个逃出来向你报信的人。”

序二:小说是怎么写的?

第一章 绪论

一 以“想象”为核心的理论批评

二 想象性真实与形象的分节化:私小说批判

三 政治的想象力:“天皇制”批判

第二章 大江想象力论的源流

一 从形象到想象力

二 改变形象的想象力

三 预言与神话与想象力

第三章 作为创造原理的想象力

一 “活字”的形象

二 想象力与经验

三 想象力与体验

第四章 语言、形象与想象力

一 语言的文化体与活性化

二 想象力与形象的分节化

第五章 政治的想象力

一 想象力与文学介入

二 全体化:核时代的想象力

三 边缘化:民众共同的想象力

第六章 余论

一 写什么——想象力的生产(一)

二 写什么——想象力的生产(二)

附录一:大江健三郎与诺贝尔文学奖

——兼及中国当代文学的思考

附录二:文学应该给人光明

——大江健三郎与莫言对话录

附录三:大江健三郎创作年谱

参考书目

人名与术语索引

后记

补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3: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