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乡村转型政策与保障
释义

乡村转型政策与保障(中国乡村发展系列丛书)主要讲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牵涉城乡经济、社会以及空间、生活方式等一系列的深刻转变过程,对城市化给农村带来的既有喜悦,又有困惑和代价做出分析。

书名:乡村转型政策与保障(中国乡村发展系列丛书)

作者:冯健等

ISBN:9787811016703

定价:18.00 元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

开本:16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这是牵涉城乡经济、社会以及空间、生活方式等一系列的深刻转变过程,这种转变是中国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过程中必然的选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三十年来的快速城市化给中国的城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就显著。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我国的中心城市从景观上看,高楼大厦耸立、绿地广场气派非凡,城市面貌大为改观,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也毫不逊色。但是反观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则是另一幅图景——住房跟几十年前相差无几,村庄内部脏乱差问题严重;农村人口因向城市转移(特别是知识阶层、青壮年劳力)而发生数量减少、结构变化等问题,农村建设由于资金短缺而趋于停滞,农村土地资源受到城市化的蚕食而逐步退缩,农村环境因城市化的扩散而趋于恶化,农村文化受城市化的冲击而面临特色的危机。因此,城市化从不同的视野来看,会促发不同的思考,城市化给农村带来的既有喜悦,又有困惑和代价。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中国乡村建设历程

第一节 土地改革时期的乡村建设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时期的乡村建设

第三节 人民公社时期的乡村建设

第四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时期的乡村建设

第五节 总体小康社会建设时期的乡村建设

第六节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章 当代中国的“三农”问题与乡村转型

第一节乡村转型中的“三农”问题概述

第二节乡村转型中的“三农”关键问题分析

第三节“三农”问题解决途径与措施

第三章 乡村经济转型

第一节乡村经济转型过程与阶段性政策

第二节乡村经济转型模式:农业产业化

第三节对乡村经济转型政策的评析

第四节乡村经济转型:政策及体制创新建议

第四章 乡村空间转型

第一节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空间转型

第二节乡村空间转型类型和模式

第三节乡村空间转型的动力

第五章 乡村制度转型

第一节户籍制度转型

第二节土地制度转型

第三节社会保障制度转型

第六章 乡村转型的未来走向:政策保障及其实现途径

第一节政策提出背景与目标

第二节政策实现途径

第三节政策特点与评价

第四节政策实施效果与完善思路

参考文献

后记

……

文摘

三、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农村建设情况

(一)农业合作化的分阶段完成情况

1.组织互助组阶段的农村建设(新中国成立至1952年底)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互助组合作会议,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以下简称《决议》)。《决议》指出:农民在土地改革基础上具有两种生产积极性,即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互助合作的积极性。要克服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就必须在保护农民个体积极性的同时,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互助合作的积极性。这个阶段互助合作的重点,是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成立互助组,实行小规模的合作生产,只在有条件的地区试办农业初级合作社。

到1952年底,全国共组建有互助组802万个,参加互助组的农户为4536万户,占农户总数的40%;试办初级社3634个,人社农户5.7万户,占农户总数的0.05%。

2.大办初级社阶段的农村建设(1953年初至1955年上半年)

为了加速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12月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孤立的、分散的、守旧的、落后的个体经济限制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它与社会主义的工业化之间日益暴露出很大的矛盾。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起来,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成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是党在农村工作中的最根本的任务。在《决议》的推动下,全国农村不仅扩大了互助组的覆盖面,而且初级社也由“试办”转向“大办”。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3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