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湘桥村 |
释义 | 湘桥村地处漳州市龙文区蓝田镇,位于漳州平原九龙江畔,九龙江支流九十九湾内河绕村而过,称为湘江,古有一桥供学童通往隔岸上私塾,故名为湘桥。临江傍水的湘桥村,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清康熙奉政大夫黄金钟、清雍正刑部主事黄天瑞、清乾隆翰林院检讨黄阑枝、清康熙广西州同知黄宏遇,以及现代著名的国画家、美术教育家黄稷堂等历史文化名人均是生长于湘桥村这块沃土上的乡贤俊彦。 概况走进湘桥村,“大夫第”、“翰林第”、“贡元第”、“进士第”等10余座历经数百年的明清古建筑便赫然于眼前。这些古厝建于清朝至民国初期,均坐东北朝西南,每座之间留有2米多宽的通道,一字形排开,座座相连,总长200多米。每座古厝结构规格大致相同,为五进式或三进式。屋前石埕连片,都设旗座,立旗杆,旗杆石上有凿孔,依官阶大小分为圆、方、六角、八角等形状,旗座四面雕有飞禽走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大夫第”是这些古厝中最早修建的,也是最壮观宅第之一,占地近五亩,是典型的清代官宅建筑。“大夫第”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康熙年间进士黄金钟的故居。“大夫第”属五进大宅,宽33米,深90米,采用砖石土木结构,古香古色,气宇轩昂。宅院大门额顶悬挂“大夫第”匾,一对雕有喜鹊、寿鹤、麒麟等吉兽祥鸟的石鼓,历经几百年风雨依然蹲守在大门旁。大院内朱廊画壁,长廊曲回。宅内每进各设屏风,且均有天井,晴时能晒日,雨时能排涝。天井内花架、花坛倚墙而设,淡雅清幽。 在古厝群中间,还矗立着一座保存完好的华佗庙,它是全省唯一的华佗庙。该庙始建于明朝中期,属土木结构,占地近一亩,庙内供三国时名医华佗。主殿左右墙上分别题写着“忠孝”、“廉节”大字,相传是明末大书法家朱熹的手笔。 在 古厝群和华佗庙的门前,一条约40米宽的九十九湾内河蜿蜒而过,村民们在这里可划船、垂钓、洗衣、游泳……每当端午节时,还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村民前来观看龙舟赛会。 湘桥古厝群、华佗庙等具有特色的建筑群体,为研究闽南明清人文历史,了解闽南地区明清时期官宅、民居、庙宇等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近期,龙文区zf正采取措施、筹集资金对该村10余座古建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拟将该村打造成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民间文化展览、对外文化交流以及旅游、休闲、购物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村。 湘桥的水是跳动的音符,湘桥的老宅是醇香的美酒。 湘桥村地处九龙江九十九湾入江处,因九十九湾经该村河段称湘江,古有一桥供学童通往隔岸上私塾,故名为湘桥。湘桥村临江傍水,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土壤肥沃,物阜民丰,人杰地灵。清杭州同知黄金钟、翰林院检讨黄兰枝、漳州画院首任院长黄稷堂等都是在这块沃土上成长的乡贤俊彦。经过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湘桥村现存有明清五进古民居11座,其中以大夫第和翰林第为最。 大夫第系黄金钟故居,属五进大宅,宽33米,深90米,为石、砖、土木结构。第一进为二房一厅,傍有廊连接第二进。第二进有四房二厅,两侧留有通道,便利进出其他各进;第三、四、五进各四房一厅,每进均设屏风,屏风上各有雕刻精细的镂空花鸟及象形图案。每进之间为天井,供通风采光,养花种草。大夫第西侧为护厝,均为二房一厅,并留有四个护门,形成了与各进之间既能相通又相对独立的居住空间,这对于当时的大户人家来说,其设计是别具匠心的,既可减少各房之间的矛盾,又可防盗防火。更为特别的是其屋顶建造,不仅各进均采用闽南传统的歇山式燕尾翘脊,就连护厝的屋顶也采用了这种建筑风格。这样主次屋顶浑然一体,更显其古朴端严及主人地位之尊贵。 从高处看,大夫第与平常明清老宅没什么两样,可细细观看,处处可见其匠心所在。在首进,设计者注重其宏伟气派,青石鼓雕刻精美,正门庄严肃穆,屋檐雕梁画栋。在第二进,其大厅有一长石条格外引人注目,该石条高约20厘米,宽约60厘米,长约12米,重达5吨。二进与三进之间隔着一条露天通道,令人有种“走过一山又一山”的感觉,三进的围墙镶嵌着两个醒目的石刻镂空饲虎窗,凝重又浑厚,据说为辟邪所用。四进为后花园,建有一座两层石楼,墙厚约1米,外墙为条石,中间用泥石夯成,坚固无比。居住在宅内的老人告诉笔者,该石楼专为存银而建,其墙、门、窗全部加厚,就连屋顶的构造也分为砚、藤、板、砖、瓦五层,冬不冷,夏不热,既防潮,也防火。可惜的是,1960年,黄氏村民为响应国家“四献”的号召而将此楼拆除,运往郭坑支持国家建设。拆迁时,有位村民为核实其工程量,用杆秤称了几块砖,结果惊奇地发现,每块砖的重量均30斤,一厘也不少。古人建筑水平之精确不得不令人折服! 大夫第因临九十九湾,故其墙体底部均用1米多高的花岗岩石砌成。据村里老人介绍,以前洪水到来之前,屋主人只要把下水道出口及门下小洞堵上,便安然无恙,难怪虽经历300多年,大夫第仍保存得如此完好。大夫第门前为石埕,埕内设旗座,立旗杆。旗杆有凿孔,依官阶大小分为圆、方、六角等形状,旗座四面雕有飞禽走兽。据了解,石埕是在湘江河道上垒砌而成,因考虑到日久坍塌,设计者便在石埕下打下木桩,这也许就是现代建筑的打桩吧? 大夫第工程浩大,共有大小房间56间,历经三代人完工(即从黄金钟至黄兰枝),石料全部经水路由泉州运至,石匠也是专门从惠安聘请而来的。清朝官员光宗耀祖之风由此可略见一斑。 大夫第的南面为连为一体的华佗庙,华佗庙虽面积不大,但却有三个镇庙之宝。一个是“畚”窗。“畚”字窗在我国古建筑上也广为寺庙所用,一般为砖、石、木结构,而华佗庙的“畚”字窗却是砖木混用,外围为砖,烧制成“龙”纹图案,惟妙惟肖;内径为石,用材为青石,精雕细刻,巧夺天工。第二个是主殿左右两墙分别书“忠孝”、“廉节”四个行书大字,每字约两米,用笔苍劲有力,结构严谨,非大家手笔莫属,相传为明末大书法家黄道周所书。第三是大殿上悬挂的“仙方妙著”巨匾。相传清嘉庆年间,闽浙水师提督王得禄之嫂得一腹胀怪病,百般医治未见其效。因王得禄幼年父母双亡,由其嫂一手带大,故视其嫂如母。大嫂的怪病令他万分焦急,当得知龙溪湘桥有座华佗庙药签灵验后,便派亲信到庙求神问药,其嫂果然药到病除。王得禄大喜,亲自从厦门乘船至湘江华佗庙答谢,并送上亲题的“仙方妙著”巨匾。独特的建筑、神奇的传说,吸引着四方人士前来祈祷健康长寿,华佗庙也因此入编《福建地方文化研究丛书》。 在湘桥村的村道小巷,随处可见粗大的砖石,雕刻精美的花岗岩石,这不能不令人联想到其昔日的繁华及黄氏家族之荣光。 人文地理湘桥古民居是一部历史,它为我们研究明清的人文历史及官宅民居建筑提供了实物依据;湘桥古民居是一本教材,它教育人们应崇尚中华民族“厚德、重教、相师”的传统美德。 据该村老人协会负责人告诉笔者,上级领导对湘桥村的规划与保护十分重视,目前该村已向省政府递交了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文书。相信不久的将来,湘桥会更加迷人、更加亮丽。 明清五进古民居十一座,图为五进 大宅大夫第黄金钟故居之一角。 用笔苍劲有力的“忠孝”“廉节”四大字,据传是书法家黄道周所写。 华佗庙内的“仙方妙著”巨匾:是清嘉庆闽浙水师提督王得禄亲题。 村道洁净,河道笔直,两岸遍植榕树、凤凰树、龙眼树,古民居倒映水中,河上龙舟穿梭如箭。好一幅村居美景。 描画了这幅人在画中游场景的,是漳州龙文区湘桥村,村民们以一场盛大的龙舟赛会展示村庄魅力,冲击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称号。一年一度的湘桥龙舟赛吸引了周边十几个村落的村民,桨声鼓声此起彼伏,礼花绽放,鞭炮齐鸣。 湘桥村位于九龙江畔北溪、西溪汇合处,风景优美,“日现不蔽前山色,夜来常闻流水声”是村庄的真实写照。村中十来座青条石为基、红砖为墙的明清古大厝,临水一字排开,总长达200多米。其间有大夫第、进士第、景元第等,结构宏伟,窗、梁、壁上遍布精美的石雕、木雕。 每座民居既相互独立又连成一体,沟渠相连、道路相通,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为研究明清时期闽南官宅提供了实物依据。村内的王氏祖庙由宋直学士王熙载所建,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王氏后裔中的一支分脉到琉球群岛,现在仍常有海外王氏后人到湘桥认祖寻根。村中还供奉着一座全省罕见的三国名医华佗的古庙。 为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湘桥村民自发集资百万元修缮古大厝,当地政府也拨出经费整治村容村貌,将原本长满水浮莲的河道治理得干干净净,河道边也增加上休闲石椅、石桌,再现闽南水乡古村的风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