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襄邑 |
释义 | 襄邑,东汉时期地名,原址位于现在河南省睢县,属于兖州陈留国辖内,是当时的纺织中心,在开封东南150里,惠济河从境内通过,有“中原水城”之称,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夏商时属豫州,周属宋。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在此建立霸业,死后葬于此地。“骆驼岭”即是宋襄公的望母台。秦统一实行郡县制后,在此设襄邑县。东汉末年曹操曾于此地征兵讨伐董卓。 简介东汉时期地名,为县级行政区,属于兖州陈留国辖内,是当时的纺织中心。东汉末年曹操曾于此地征兵讨伐董卓。 襄邑是现在的河南省睢(suī)县,在开封(北宋京城)东南150里,惠济河从境内通过。睢县位于古都开封与商都商丘两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间,同属中原历史文化脉系,同样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睢县发掘出土的历史文物证明,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夏商时属豫州,周属宋。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在此建立霸业,死后葬于此地。因此,秦统一实行郡县制后,在此设县,称之襄邑。 历史上古的中原远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曾经是大象生活的地方,“豫”字就是人牵大象的象意字。那时的黄河流域,到处生长着中原特有的野桑和以野桑为食物的野蚕。大约在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野蚕抽丝,织造最原始的绢帛。以后,又逐步把野蚕驯化,进行户内喂养,渐渐将野蚕驯养为家蚕,结茧缫丝、织成绸绢,由此出现了中原最原始的桑蚕丝绸业。襄邑之前的城邑设在西25华里的承匡,历史上有孔子游匡一说。这里低洼湿润,十分有利于桑蚕生长,被称之为匡桑。也因其地势低洼潮湿却不宜建城,故于秦后东迁至宋襄公墓附近,设邑建县而有襄邑的。 当时中国的九州中,六个州拥有大量的蚕织业,其中的豫州、青州、兖州的蚕织业最为发达。豫州主要就是襄邑、陈留;兖州是临淄。周边还包括现在的河北、山西、陕西等部分地区,构成了当时中原繁荣、鼎盛的蚕桑丝织和纺织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丝织、纺织业中心。随着中原丝织业的蓬勃发展,其产品开始寻求外销渠道。实际上,早在春秋时,中国的丝织品就在欧洲销售了。到了汉代,在汉王朝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支撑下,最终开辟了闻名古今中外的国际化贸易文化大通道——“丝绸之路”,所以,古代襄邑早在2000多年前就是一个贸易出口县邑了。 明清之间,睢州以下设置四个大乡,其名分别为:锦绣、锦襄、锦翠、锦衣,是对昔日辉煌的绵绵不绝之纪念。进入二十世纪,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对中国的传统丝织业破坏最大,并强行用现代纺织技术取代传统工艺。从此,传统丝织业就只散落于民间了。至今,在睢县城西北隅仍有一泓池水,人们宁愿相信那就是古代遗存的、丝织女人们在那里洗涤丝锦的濯锦池,天空中仿佛仍然回荡着她们劳作中的笑语欢声。 古代襄邑丝织故乡的历史渊源,是今天发展纺织业、承接南方纺织业产业转移的最有力的历史传统依据。可以说,中国各地的纺织业,都是从襄邑等古代中原丝织中心走出去的,襄邑丝织才是中华丝织的本源和发祥地,承接南方纺织业产业转移,是迎接纺织产业回归故里和溯踪求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原水城睢县有“中原水城”之称,城中有湖,湖中有城。4500亩四四方方的北湖底下是老睢州城。明崇祯十五年李自成攻打开封时,扒开黄河口,水淹睢州所成。湖中东北角的“骆驼岭”即是宋襄公的望母台。 陈与义有诗词襄邑道中 宋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凤城湖的传说明朝初年,刘伯温来到睢州,发现其地风水绝佳, 有凤凰振翅之势。 刘伯温按照睢洲地势推算出此地有凤凰三振。 一振富贵 二振文兴 三振收天下 所以刘伯温按照风水,一共修建了5座高塔。分别镇压与凤凰头部,腹部,两翅以及胸膛。以镇压睢州气运 到了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攻打开封路过睢洲。 其军师宋献策精通术数望气,发现用于镇压凤凰的5塔大多残破不堪。深思之后,决定掘开黄河大堤。既可用于攻打开封,又可彻底破坏睢洲风水。古代之人对于风水气势之说都是宁可信有不可信其无。 唯一可怜的就是睢洲古城了,一夜被淹没几万人死于洪水。 巧合的是 明朝有个姓袁的兵部侍郎告老还乡后在睢洲最高点修建了一个船型寺庙,当大水来时,唯一露出水面的就是那个寺庙。 极像一个浮在水面上的大船。依靠那座寺庙,袁氏后人得以延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