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襄南乡
释义

襄南乡位于通渭县南部,总面积148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地马家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805米,群山起伏,沟壑纵横,牛谷河从东过境流入甘谷县散渡河,文家堡大沟经石窑峡流入甘谷县虎狼沟,汇入散渡河,形成境内两大主要河系。通甘公路、通榜公路、碧黑公路穿越其境,总人口23303人。全乡耕地面积10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冬小麦、洋芋、玉米、葫麻、油菜籽、扁豆、三菱豆、莜麦、糜、谷、荞麦也有分布。林草面积15500亩,养殖大家畜主要有牛、驴、骡,户均1.5头,家禽有猪、羊、鸡。

简介

襄南乡位于通渭县南部,东南接秦安和甘谷县,东北、北分别与碧玉乡、平襄镇相邻,西、

南与李家店乡、常河镇毗连,总面积148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地马家店,距县城19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805米,群山起伏,沟壑纵横,牛谷河从东过境流入甘谷县散渡河,文家堡大沟经石窑峡流入甘谷县虎狼沟,汇入散渡河,形成境内两大主要河系。年均气温7.20C,无霜期145天左右,年降雨量为450毫米左右。通甘公路、通榜公路、碧黑公路穿越其境,辖有19个行政村,122个村民小组,4825户,总人口23303人。 全乡耕地面积10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冬小麦、洋芋、玉米、葫麻、油菜籽,扁豆、三菱豆、莜麦、糜、谷、荞麦也有分布。林草面积15500亩,养殖大家畜主要有牛、驴、骡,户均1.5头,家禽有猪、羊、鸡,户均6头(只)。因市场引导,全乡劳务业发展迅速,年劳务输出5000余人。种植、养殖、劳务成为带动全乡经济发展的三大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大促进了种养业发展,农业商品率占40%。境内的马家店、黑石头两个集镇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龙头。农业机械广泛运用,使用率达到95%。水利设施逐年增加,牛谷河沿岸5村的电力提灌每年维修和充分利用,境内有塘坝19处。水土保持较好,旱地梯田增加到31100亩。农电普及,“户户通”工程于2007年3月全面完成。工业经济成份较丰富,主要有农产品加工(粮食、草编、饲料等),服装加工,木材加工。交通便利,社

社通车,运输业发达,客运、农运车辆众多,全乡各类运输车辆约210辆。近年来,由于小城镇建设和通甘公路建设两大工程的完成,为工商企业和运输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00元,生活水平和民居条件较好,砖混砖木结构房屋的农户约500家,电视入户率85%,有线电视覆盖3村800户左右,境内移动、联通、电信等通讯设备全面覆盖,电视到户率60%,大多家庭饮食生活逐步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贫困面降至6%。95%的农户参加新型医疗合作,约200户使用清洁环保沼气能源。全民文化素质较高,有中小学校24所,恢复高考以来培养大中专学生累计1600余人,国内外本乡籍公职人员约2500人,人才济济,成为推动全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坚强力量。

襄南乡位于通渭县南部,距县城22公里。与秦安、甘谷两县相邻,四面分别与碧玉乡、李店乡、徐川乡、常河镇四乡镇相连。总面积1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6127.9亩。属中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7.2℃,无霜期145天,年降雨量449.5mm,在全县农业区划上属东南温和区。全乡共辖19个行政村,122个社,5200户。现有中小学校24所,其中中学2所,小学22所。卫生院1座,医疗设备比较齐全,医疗条件属中等水平。

全乡种植结构调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粮食总产量进一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进一步提高。乡镇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主要以草编加工和商贸运输为主。全乡主要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继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以全村推进扶贫开发为重点,把高店村建设成小康示范村;继续抓好财政收入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推进依法治乡、科教兴乡进程,确保社会稳定,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优势产业

通渭县襄南乡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以洋芋种植融合全县洋芋产业化的总体工作目标,2005年洋芋产业凸显四大特色:(1)以点带面,促进规模种植。襄南乡结合本地农作习惯及自然气候条件,确定了“三点两线”的示范点和规模种植带。三点及令山村机修梯田洋芋种植示范点、杨堡村新修梯田洋芋种植示范点、高店村油菜复种脱毒种薯示范点。“两线”好通甘路两边宽100-200米的洋芋种植带,马黑路农二路两边100-200米的洋芋种植带。(2)引进优良品种,保证高产高效。乡上先后从渭源等地引进陇薯3号、陇薯6号、新大坪等优良品种100多吨,在优先供应“三点两线”的基础上,向全乡推广种植。良种洋芋获得大面积丰收,最高亩产达到2500公斤。(3)加强技术培训,加大种植科技含量。襄南乡和县农技部门联合,就基肥施用、种薯选择、种植方式、田间管理、病虫毒防治等马铃薯种植技术,共培训农民达1600多人次,使农民告别了传统落后的种植方式,掌握和运用了科学的种植方式。(4)改变工作方式,引导农民产业致富。尤其为了解决种植户销售问题,乡上牵头,在“三点”上搭棚设点以“保护价”组织回收和销售,在第一时间将农民的“土蛋蛋”变成人民币,解决了因扰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难题。

通渭县经南街进入襄南乡境内,通甘路沿线绿意盎然,玉米飘香。2008年,襄南乡紧紧围绕通渭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在城效、水川区发高效农业;川道、河谷区大力推广全覆膜玉米,浅山区扩大马铃薯产业;深山区发展草畜产业,全民发展劳务产业”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的通渭县南部全覆膜玉米8000亩绿色长廊,正喜迎丰收。

为较好的抓好全乡全覆膜玉米推广种植工作,正视差距,乡政府提出“三抓”抓落实。一是突出示范效应,狠抓宣传动员。先后组织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深入先进乡镇观摩学习达500多人次,通过发放宣传图片、印发资料、算帐对比、经验介绍等形式,充分动员和带动群众积极种植;二是突出技术培训,狠抓技术指导,邀请县农技部门资深专技人员举办现场培训会12期,培训群众达3000多人次,针对覆膜方式、整地施肥、品种选择、种植密度、田间管理等技术培训讲解。三是突出片带规划,狠抓面上规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川道、河谷区和梯田等有利地域条件,集中连片,科学规划,推广全乡大面积种植。

通过“三抓”的动员、指导和落实,有力推动了全乡全覆膜玉米的推广种植。一是有效促进后进转化。春季顶凌覆膜工作得到了示范户的有力带动和群众的大力支持,改变了秋覆膜群众认识难,工作展开难的被动局面,也得到了省市观摩团领导的肯定;二是有力促进了农民种植思想的转变。通过大力宣传,介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农民增产增收中的作用及双垄沟玉米种植技术在集雨保墒、抗旱保粮、提温促熟、抑草防病、秋雨春用等方面的增收潜力,改变了被动抗旱、“朝天一把子”的落后农耕思想。三是极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全覆膜玉米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满足旱地农作物全生育期生长发育需求,再加上统一规划、规模化种植、科学管理,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同时对明年全覆膜玉米种植工作及早部署和安排,在“一膜两用”保证今年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早动员,早宣传,早留地块,真正把全覆膜玉米发展成为我乡农民增产增收的优势产业。

旅游资源

箭杆岭凤龙山李白纪念馆位于襄南乡西部的王岔、瓦洒交界处,占地3600多平方米,始建

于明朝,盛于清朝,民国逐渐衰退,文革期间遭遇破坏。1980年恢复重建,现为全县最大的山场庙会之一。经过28年的建筑和修缮,再加上近几年组织群众人工植树1万多亩,这里峰峦叠嶂,山势峻峭,古木参天,林草丰茂。 凤龙山依西北山势而建,前有观景亭、承雨池。前院为钟楼、鼓楼、万民伞楼、笔剑楼、四座八角阁楼;左右为山神土地庙,正中为四披头的李白纪念馆,知名人士的书画牌匾悬于庙宇周围,古朴凝重,庄重典雅。院内环境优雅,绿树成荫。中院正殿为李白寝宫,左右分别为文昌宫、杨六郎庙。后院为全馆的主建筑,雄伟高大的玉皇观。玉皇观为三层的实木塔形建筑,均出角架斗,八角造型,雕梁画栋,粉壁画墙,显现出古建筑师的非凡功力。左右两座为三霄、圣母殿。2005年新建三楼现代楼房,供馆内管理人员和书画交流人员使用。

凤龙山源于一个传说,当年杨六郎随军途径甘肃定西襄南,突遇大雨,便驻扎在马店村,等待雨歇后在赶路,那知天公不作美,雨缠缠绵绵,下了几天,杨六郎不免心中焦躁,一日雨小,就带领几随从探路,到的一座山下 , 只见山势陡峭,气势磅礴,四下奇峰怪石,直冲云霄,杨六郎看到如此地方,长叹一声,正待离开,突然半山一声霹雳,好似山崩地裂,只见几块巨石从天而降,疾驰落下,眼看就要砸到杨六郎了,杨六郎手疾眼快 , 立即拉弓搭箭 , 大吼一声, 只见火星四溅 , 箭镞射中 了巨石。那巨石因为受到箭力,中途改变方向,朝着相反的山脚疾驰而去,只听的一声巨响,巨石呼哧一声 , 撞在了山脚下,一时间地动山摇,那山猛然被石劈开,淌出了一条金光大道,说来奇怪,一时间雨过天晴。 杨六郎箭镞射中的那座山岭 , 就是现在的 " 凤龙山 " 。岭上岩石里到如今还留着杨六郎那支箭的箭头呢 ! 后来杨六郎箭射凤龙山成了当地千古佳话 ,也自然成了传说,

风龙山在当地不但是闻名遐迩的旅游避暑胜地,而且也是老少皆信的民间崇拜神灵而追求精神寄托之地,据说村民遇到事情,无不长途跋涉而来求助神灵保佑,无不灵验,因此襄南人在心目中对这块圣地,永远怀着敬畏之情,希望之情,据说学生升学高考,都要前来烧香祝福,祈求保佑考个好大学,

箭杆岭凤龙山每年六月六日为定期庙会,会期三天,参会人员涉及通渭县南部六个乡镇及甘谷县安远镇,人数高达6万人之多。庙会期间或参观书画交流、或旅游观光、或卖风味小吃、或许愿求平安,大小车辆绵延长达1公里,充分体现了当地群众对中国唐宋年间文能治国的诗仙李白和武可安邦的杨六郎这两位真实历史人物的崇拜之情。

文化

高店村李江皮影戏班子,由其祖辈所创,历经数代。1947年,出身艺人世家的李江,继承传艺

,并博采众长,汲取秦剧套路把式之精华,自成一派。

李江皮影戏班子,现有90多幅线子,380多个人物头像,蟒袍、火旗装、官衣、蛟龙驹、四不像等道具一应俱全。李江前后共收录抄写各种剧本120余本,主要有传统国戏、神话、家庭教育和爱情等四大类90多个剧目,其中传统国戏《蛟龙驹》和历史神话剧《唐王双游狱》在甘肃存本极少。

李江的唱腔以粗犷雄浑见长,擅长慢板、流水板、道情、散板等四类10多个板式,一台戏数个角色,他都能扮声自如,不留破绽。他的影人表演,娴熟灵活,影艺精湛,其影人刻制,力求简洁明快,色彩鲜艳,工艺考究,在影人刻雕、影人表演和唱腔道白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农闲时节率众艺人巡演于牛谷河沿岸三县各村社,倍受群众称赞。 李江的皮影戏班子,经历了“文革”传统剧目被禁,蒙受“破旧”阴影的低谷,也走过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鼎盛的发展时期,在皮影戏被现代声像技术冲击的今天,李江等皮影传人,希望皮影戏引起社会各界保护、支持的同时,再将皮影戏这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剧目传承发扬。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9: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