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香蕉枯萎病 |
释义 | 症状香蕉的各个生长期,从幼小的吸芽至成株期都能发病。由于各个生长期土壤类型等情况的不同,外部症状也有些差异;病原菌的不同小种,也会导致不完全相同的症状。1.外部症状 感病的品种(如大密歇尔,Cros Michel)所表现的外部症状如下: 成株期病株起初在下部的叶片及在外边的叶鞘先呈现特异的黄色,这种黄色病变初表现于叶片边缘,后逐渐向中肋扩展,发病后的叶子迅速萎蔫,叶柄在靠近叶鞘外折曲下来,在几天之内,其他叶子相继下垂,由黄色变呈褐色而干枯。也有一些叶子没有变黄便垂挂下来,倒挂于假茎的四周。一般假茎中心的最后一张顶叶,往往很迟伸出或不能抽出。经过一段时间后,整株枯死,形成一条枯杆,倒挂着干枯的叶子。有些病株假茎外面近地面处起,还常表现一条或长或短的纵裂缝。 2.内部症状 香蕉枯萎病菌是侵染维管束的病害,当罹病初期在病株下部根茎处横剖开观察,可见中柱髓部和皮层薄壁组织间,有黄色或红棕色的斑点。这是被病原菌侵染后坏死的维管束。这种变色也有集中在髓部和外皮层之间的,内皮层内面维管束形成一圈坏死。若纵向剖开病株根茎,可看到初发病的组织有黄红色病变的维管束,近茎基部,病变颜色很深,越向上病变颜色渐渐变淡。在根部木质导管上,常产生红棕色病变,一直延伸至根茎部;至后期,大部分根变黑褐色而干枯。病茎旁所生吸芽的导管也会受侵染,纵剖球茎,可以看到红棕色的维管束从母株延伸侵染的迹象。病害严重的植株,整个球茎内部明显地变为深红色及棕褐色,中柱和内层的叶鞘变褐色;剖开病组织,有一种特异而不是臭的气味。只有在其他微生物再次侵染后,才腐烂发臭。 病原异名Fusarium cubense E F Smith香蕉枯萎病是由一种半知菌侵害香蕉引起,其病原菌是 Fusarium oxysporum Schl 种中侵害蕉类的一个生理型,在形态上与 F oxysporum 基本种相同。 根据目前所知蕉树的其他部分及果实贮藏期中,还有若干不同种的镰刀菌,可引起香蕉枯萎病例如: 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 F moniliforme Sheld. var subglutinans Wol et Reink.,F sambucinum Fck.,F lateritium Nees,F semitectum Berk et Rav.,F roseum (Lk ) Snyd et Hans ‘Gibbosum’等,但均不是侵害维管束的枯萎病,只有F oxysporum Schl f cubense是侵害香蕉和马尼拉麻的导管,引致枯萎病。该菌是一种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8-10年。 此菌可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据台湾报道,在台湾发现此病菌的生理小种4号,侵染香蕉,造成严重损失。“我国20世纪50年代引进粉蕉时已发现此病。97年番禺区和中山市蕉园也发现,现在该病在珠三角和海南蔓延” 病害循环香蕉枯萎病菌主要是从罹病蕉树的根茎通过吸芽的导管延伸至繁殖用的吸芽内,当引用有病的吸芽进行繁殖时,病害就会传播开来。病蕉根部周围的土壤,也是病菌存留的场所。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在感病寄主的病部能产生分生孢子。如在带病的土壤上种植蕉苗,病菌可以从根部侵入,并通过寄主维管束向茎上发展。土壤中病菌侵入寄主的方式一般是通过受伤或无伤的幼根,或受伤的根茎,进而向假茎及叶部蔓延。在茎基部侵入病菌可以沿着导管系统而进入吸芽。当母株发病枯萎后,吸芽还可以带病继续生长一段时间。全株枯死后,病原菌能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 防治方法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严格限制蕉苗和马尼拉麻苗及其所附带的土壤由病区输入。 2.选栽无病种苗和抗病品种 为确保蕉园无枯萎病,应选栽无病蕉苗,基本方法是从没有香蕉枯萎病的地区引种。此外,尽可能选用抗枯萎病的品种。 3.隔离病区,毁灭病株 如在蕉园发现病株后,应将病区封锁,禁止带病材料及农具转移到附近无病的蕉区。已发病的植株,应掘起烧毁。 4.病土处理 为了清除侵染来源,杜绝传播机会,病土处理是一项很重要的措施。 5.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41%聚砹·嘧霉胺 (全新配方)800-1000倍液;喷雾时应尽量把药液喷到基部叶背。 发病中后期:喷洒41%聚砹·嘧霉胺800倍液;3-7天用药1次。或用38%恶霜菌酯(全新配方)600倍药液喷到基部叶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