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香花和尚舞 |
释义 | 基本信息文化遗产名称:香花和尚舞 所属地区: 江西 · 宜春 · 靖安县 遗产编号:Ⅲ-1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靖安县 遗产级别: 省 概述香花和尚舞是一种佛教法事中超度亡灵的舞蹈,主要由《锡杖花》、《穿九烛》、《铙钹花》三段小舞蹈组成。现流布于我县璪都、罗湾山区一带。该舞在靖安约有300年以上的历史。香花和尚即生活在民间,不受寺庙清规约束,既有法名又有俗名的乡野僧人。《锡杖花》,也叫《破地狱》,是根据“目连救母”传说,用锡杖编出的一套打破“地狱门”的舞蹈动作。《穿九烛》意为香花和尚引领亡灵闯过“鬼门关”,在阴间极乐世界遨游。表演时,每人持一乐器或供具,只舞不唱。《铙钹花》由《穿九烛》中持广铙的人到主人家门外表演,由“枫树落叶”等48个动作组成。技艺高、难度大。香花和尚舞一般由4-10人表演,在清亮、悠扬的伴奏音乐(唢呐、笛子为主吹奏)中,艺人们时儿变换手中的乐器或供具,如广铙、刮子、碗锣、锣鼓、锡杖、香笼等以加强舞蹈表演气氛。香花和尚舞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融宗教、民俗、杂技、音乐、舞蹈为一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根据《铙钹花》加工整理的舞蹈,曾参加江西省庐山艺术博览会演出。《靖安香花和尚舞》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渊源据靖安县1986年的一份资料介绍,当时罗湾乡长坪村82岁高龄的香花和尚钟作华(法号本性)曾经谈到:佛教自西汉末传入中国后,日渐兴盛,特别是唐朝,到庙里烧香拜佛的人越来越多,和尚应接不过来,最后把伙夫也拉出来应酬,天长日久,伙夫把做法事的经卷、程序、动作悄悄地传到了民间,故把寺庙外的和尚称为香(乡)花和尚。他们生活在民间,不受寺庙的约束,可以游遍天下,不戒荤腥,可以成家立业,既有法号又有俗名。他们的法号按寺庙的谱排列有:能、仁、圣、果、道、德、宽、宏、智、慧、澄、静、寂、照、普、通、心、源、广、续、本、觉、昌、隆24个字。他们念的经书也和寺庙的一样,传说是唐僧从西天取来的,有大经卷8本,共做七十二坛法事,穿插在做法事中还有表演性很强的舞蹈,最流行的是《锡杖花》《穿九烛》《铙钹花》等三个节目。因为是由客家人传入靖安的,所以他们做的法事只传客家人,也只有客家人才请他们做法事。 曲目这些看似带有浓厚的民俗色彩的法事活动,有着很多经典的故事,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其中《锡杖花》就是一个有着浓浓民间传奇色彩的舞蹈。《锡杖花》又叫《破地狱》,是和尚做法事时舞弄锡杖时的一组舞蹈动作,它的形成来源于“目连救母”的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刘氏寡妇,一生慈悲为怀,乐善好施,但家境清贫,又膝下无子。一日,有一个道人化斋到此,适逢刘氏家中粒米无存,只有一些还带着泥土的萝卜,刘氏正准备去洗净给道人时,道人忙说:“不要洗,没时间了。”说完夺过萝卜连泥吃下,道人吃完就死了。刘氏当日怀孕,后来生下一子,取名目连。后来刘氏去世,目连继承母志,修身养道。他得法后,就去阴间寻找母亲,找到十八层地狱门口,见母亲坐在血盆内啼哭,悲痛异常。目连忙问其故,刘氏说:“只因母生儿时,血水污了河流,故罚我铁枷、铁锁,锁在这血盆里受尽无边的苦头。”目连听完,痛苦无比,决定救出母亲,然而目连所修炼的法术不能够打开狱门,两次救母都失败。第三次救母时,遇上如来佛祖,佛祖念刘氏生前一向慈善、洁净,又感目连对母亲的一往情深,于是赐给他一根锡杖。目连持杖,打破十八层地狱的门,救母解脱苦难,同时,放出了无数冤魂。《锡杖花》就是根据这个传说编出的一套锡杖打破地狱的舞蹈动作。如果是为女性死者做法事,“三宝台”上还要敬放目连的画像。在表演时,和尚们先念经,尔后边唱边舞。唱词内容主要是祈求各尊菩萨救亡灵出地狱,动作有“持杖点地”、“抛锡杖”、“背锡杖”、“合掌端锡杖”等。双脚随节拍轮换,含有扫除左右障碍之意。《锡杖花》由二人表演,表演时神态虔诚、动作缓慢。 《穿九烛》和《铙钹花》分别在做法事的第二天和第三天进行表演,《铙钹花》是整个舞蹈中表演技巧性较高的舞蹈,属于十八般武艺里的东西,共有四十八个动作,由于难度大,目前已经没有人能全套表演了。舞蹈动作有:“枫树落叶”、“莲花并蒂”、“黄龙缠身”、“野鹿衔花”、“禾背跳瓦(禾背是客家人对一种鸟的称呼)”、“竖杨柳”、“轱辘毛”、“鹞子翻身”、“打盘车(客家语即虎跳)”等,伴奏的主演乐器是唢呐和笛子,和尚们通过变换手中的乐器如广铙、刮子、碗锣、铙钹等来加强表演气氛,进一步突出浓厚的民间音乐的特色。《铙钹花》只是在《靖安客家历史歌舞》这本书上有记载,靖安已经没有人会跳了。 表演场合香花和尚舞的表演场合,除《铙钹花》在屋外表演外,其余两段都在主人家的堂屋内围绕着“三宝台”进行表演。堂屋正墙的上方悬挂三张长一丈三尺三寸的释迦牟尼、达摩、僧伽的画像,下设“三宝台”。“三宝台”共用四张桌子叠起,下面两张桌子,前面的供摆香火、灯盏及和尚用的戒尺、木鱼、碗、刮子、赖陀圆等各种乐器、香案,并且供奉着儒、释、道三教祖师的画像,后面的桌子则起垒高桌子的作用。中层一张桌子挂桌围(有印花和绣花两种),桌上放三尊菩萨,左为文殊,右为普贤,中间为观音。菩萨前摆设香火、烛台。放在最上层的桌挂“洞门”,“洞门”上横书“释雄宝殿”,内放一把圆形的斗,斗的四周用一张画纸围着,画上画的是狮子,斗上插万岁牌。 表演程序香花和尚舞的表演程序是,“三宝台”两边坐司鼓和吹奏乐师,面对“三宝台”分左右各站一位表演的和尚,一人持广铙,一人持铙钹。首先由他们用广铙、铙钹催动起乐,然后两和尚面对“三宝台”鞠躬,转身对天地三鞠躬,再回身。持广铙者用右手改持戒尺,击一次桌面就开口唱,大意是请神降临,唱的过程中,他时而用右手到空碗中做弹水状,时而击打桌面,敲打铙钹拜台、拜三尊佛祖、拜天地等,之后便按时辰该念经就念经,该跳舞就跳舞。 传承骆厚本是香花和尚舞的代表性传承人,他说在璪都、石境一带从事这门职业的有一、二十人,大家都是本地的群众,有人请做法事就去帮忙,平常时间在家种地做生意,已经没有了从前的那些做派。这种没有和尚的“香花和尚舞”已经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据《铙钹花》加工整理的舞蹈,曾经在1987年代参加了江西省庐山艺术博览会的演出并获好评。靖安县热衷于客家文化研究的原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骆后生先生已经将其收入《靖安客家历史歌舞》一书并刻成光盘保护,国家图书馆已经将此书收藏,它已经不仅仅是属于靖安的东西,更是属于国家的宝贵文化遗产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