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香格里拉的追寻 |
释义 | 这是一篇游记似的小说,讲述一个游戏现实的职场女子追寻心中最真最美的爱情的故事:为了遗忘,她来到了香格里拉,不想却又在这里与曾经深爱的男子相遇,在香格里拉,他们通过智者找到了自己的前世,于是他们想紧紧抓住自己的今生,而现实剩下的或许仅仅是传说…… 书名:香格里拉的追寻 作者:杨牧之 ISBN:9787020066650 类别:奇幻 页数:330页 定价:65.00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7月1日 装帧:平装 开本:16 作者简介杨牧之,1966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随后人中华书局做编辑工作。1980年至1987年5月曾参与创办并主持编辑(《文史知识》(月刊)。 1987年5月调任国家新闻出版署,做出版管理工作。 2002年初,任职中国出版集团。 曾任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教科文卫委员。任大型英汉对照丛书《大中华文库》总编辑。主要作品有:《编辑艺术》、《出版论稿》,散文《佛罗伦萨在哪里》、《火车带来的乡愁》,以及“诗经风俗谈丛”、《晏子的故事》、 《春秋的故事》、《隋唐的故事》、《辛弃疾》等多种。摄影集(《远方的回忆》。 目录在金字塔下 牛津的魅力 布赖顿遐想 忧郁的探戈 傍在蔚蓝的大海边 --南非纪行 消失的背影 夜幕下,柏林更辉煌 在美国越战纪念碑前 印度人的今生与来世 乞丐大军的未来 NOPROBLEM 读尼赫鲁《印度的发现》 走出特利尔一 白求恩,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 托尔斯泰的追求 新圣母公墓的诉说 相遇马德里 --塞万提斯和《堂吉诃德》 “曲线属于上帝” --大建筑家高迪的故事 我心中的郭沫若先生 --记与郭老的几次通信交往 为后来人开出一条大道 --记顾颉刚先生 一代词宗夏承焘 负疚使人永远不安 --纪念魏建功先生 无法弥补的时候 火车带来的乡愁 我的黑猫和白猫 关于骑自行车的思考 “葛拉齐亚” 香格里拉的追寻 小企鹅从远路归来 我的养花观 司马迁之忍 --重读《报任安书》 在匈牙利的台湾旷小姐 海始于斯 撒哈拉印象 哈瓦那书简 佛罗伦萨在哪里 梦一样的威尼斯 《最后的晚餐》在米兰 在遥远的亚马逊 --寄给朋友的信 五十本书和一个时代 美丽的通天塔 “可能”问“不可能”道 --《编辑艺术》前言 书刊啄木鸟的功劳 迎接新世纪文明的太阳 后记 文摘我们正要往回走的时候,导游指着波克罗夫教堂南面说:“那里就是瓦西里斜坡,就是德国青年驾机降落的地方。”远看去,是一个不大的地方。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八日,十九岁的德国青年鲁斯特,驾驶一架轻型运动机,从赫尔辛基出发,穿破号称天衣无缝的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空防,长驱直人数千公里,就降落在红场旁边、克里姆林宫墙下的这个瓦西里斜坡。全世界为之哗然。苏联当局只好将国防部长和防空军总司令解除职务。 这件事真是不可想象。俄罗斯光辉的历史在我眼前回映。 一六一一年,俄国民族英雄米宁率领民兵攻入莫斯科,打败了波兰侵略军,解放了莫斯科。 一八一二年,拿破仑率领四十二万大军,逼近莫斯科。莫斯科军民在六十七岁老将军库图佐夫指挥下,一夜之间,撤走一空。十万法军占了一座空城。当天晚上,莫斯科四处起火,大火烧了四天,房屋所剩无几。法国兵给养断绝,饥寒交迫,毫无斗志,只好撤退,待逃出俄国时,只剩下三万残兵。俄国人表现了一种多么了不起的胆略和气魄! 一九四一年,德军一百万强攻莫斯科,一举歼灭苏军六十万,一直打到离莫斯科仅二十公里处。希特勒欣喜若狂,命令德国各大报预留版面,随时准备刊登“特大捷报”。万分危急时刻,领袖镇定白若。斯大林留在莫斯科。他组织红军在红场大阅兵。 朱可夫亲自指挥战斗。苏联军民发动了一次又一次大反攻,经过三个月苦战,歼灭德军五十万,不可一世的德国军队溃逃了。 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我的散文集,是对我的鼓励。我的书名叫《香格里拉的追寻》,这种追寻是我今天的渴望。我曾经给我拍的一幅“雪景”照片题过几句诗,诗是这样写的: 是什么力量,使你这般纯净, 有一种生命早已注入我的生命。 几幢木屋,几棵桃李, 从故乡到天涯,我们怎样约定。 今天重读我这些年写的散文,又产生了这样一种激情,这样一种愿望。 我是做编辑出身的,编辑当然要写文章,但应该说主要工作不是自己写文章,而是编辑别人的文章。我一九六六年在北京大学毕业,一九六七年进入中华书局,从那时算起,到一九八七年离开,整整二十年。那二十年,我是一名专职编辑。 那二十年,我是一名专职编辑,特别是主持编辑《文史知识》(月刊)的六七年时间里,策划选题、组稿、编稿、校对文稿,一心一意编辑刊物,很少自己写什么。只是在约定的稿子没到,才自己动手,夜以继日地赶写四五千字,多是急就章。后来到新闻出版署做出版管理工作,情况就更不同了。出版管理,基本上是行政工作,动手写的主要是公文,诸如制定法规,起草管理条例,起草工作报告和工作计划等等。这些工作很具体,是另外一种风格,从某种角度上看,它有它的要求和难度。我想,一个作家、一个艺术家,不一定会做,也不一定能做好。 我在我的另一本书的“后记”中曾谈过这样一种体会:“我从一九八七年起由中华书局调到新闻出版署来做出版管理工作。由一名编辑转为一名出版管理人员,虽然都是出版工作,但这个转变却并不容易,因为它是两种业务、两种思维方法,甚至写文章所用的文字、写法、风格也完全不同。在出版管理岗位上处理什么事情都要设法理出来龙去脉,找出前因后果,定出一、二、三、四,时间久了,好像自己的脑子是一格一格的,一条一条的,追求的是准确和严密。逻辑挺周密,形象却枯燥,慢慢地,好像连人的性格都变了……”我真担心照这样下去一个人会变得很单调,看起来对出版管理好像很专业、很懂行了,实际上由于关注点过于单一,涉猎面越来越窄,知识可能会越来越贫乏,其结果恐怕管理工作也做不好。正是在这种情形下,我开始思考改变状况,决心写一点随笔,拍一点照片,记录一下自己的感受,留下一些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 由于我的写作是这样一个动机,就产生了一些我自己的写作特点。最主要的是写完了之后,不急于发表。因为我的目的是记录自己的感受,是宣泄自己的情怀,所以写完了,宣泄完了,似乎目的就达到了,顶多给三五好友看看,作为“奇文共欣赏”的意思,喝茶谈天时也是一个谈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