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833年
释义

中国纪年

833年,唐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太和七年

历史大事

幽州进奏官徐迪侮慢朝廷

太和七年(八三三)二月五日,加幽州(今北京)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杨志诚检校吏部尚书。进奏官徐迪面见宰相,称军中不知朝廷之制,唯知尚书改仆射为迁官,不知工部改吏部为升级,朝廷遣使前往幽州宣诏,恐拘留不得出。迪辞气骄横,而宰相不以为意。

李德裕拜相

太和六年(八三二)十二月,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入朝为兵部尚书。七年二月廿八日,拜同平章事。时给事中杨虞卿与其表兄中书舍人汝士、弟户部郎中汉公、中书舍人张元夫、给事中萧浣等结交,依附权贵,挠乱朝政,为士人求官或科第中举,无不如愿,文宗闻而厌恶。及德裕拜相入谢,与之论朋党之事,德裕以为,方今朝官三分之一为朋党,借此排挤不附于己者。左散骑常侍张仲方曾驳议德裕父李吉甫谥号,及德裕为相,仲方称病不出。三月五日,以仲方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廿三日,出杨虞卿为常州刺史,张元夫为汝州刺史,萧浣为郑州刺史。

李宗闵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太和五年(八三0),李宗闵、牛僧孺并为宰相,主持朝政,恶翰林侍讲学士郑覃与李德裕相交,并在禁中数言朝政得失,奏罢覃为工部尚书。六年十二月,李德裕由西川节度使召入朝拜相。七年六月,奏请以郑覃为御史大夫,诏令自禁中宣出,未经中书门下。李宗闵大为不满,言于枢密使崔潭峻,以为朝廷命官皆由内廷宣出,何用中书?十九日,文宗以李宗闵带同平章事,出为山南西(今陕西汉中)节度使。

以郑注为右神策判官

前邠宁(今陕西彬县)行军司马郑注依倚右神策军中尉王守澄,权势熏灼,文宗深为厌恶。太和七年(八三三)九月十三日,侍御史李款弹劾郑注内通宦官,外结朝臣,收取贿赂,窃权干政,人不敢言,道路以目,请交付法司治罪。时左神策军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亦皆厌恶郑注。王守澄将郑注匿藏于右神策军中。左神策军将李弘楚建议韦元素诈称有病,召郑注医治,约定届时由韦元素举目示意,弘楚即擒出杖杀,以为国除奸。弘楚以为韦元素有拥戴文宗之功,加之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必然相助,文宗不会怪罪。元韦赞同此计,因召郑注。不料郑注来后,阿谀奉承,善言巧辞,元韦听而忘倦,不知不觉与其握手言好,弘楚几次欲下手擒注,元素不理,厚赐金帛而遣注还。弘楚怒言:“中尉失今日擒注之机,必不免他日之祸!”因辞军职而去。时王涯拜相,得郑注之助,且畏王守澄权势,遂压置李款弹劾奏文。王守澄言于文宗,请释注之罪,以注为侍御史,充右神策军判官。朝野闻之,无不骇叹。

路隋等奏请以文宗生日为庆成节

太和七年(八三三)十月十日,值文宗生日,召僧徒、道士于麟德殿讲论。次日,文宗临御延英殿,宰相路随等奏,以为皇上生日设置斋会,以求祈祷,然非中国之法。开元十七年(七二九)宰相张说等奏请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内外宴乐,庆祝皇朝繁荣昌盛,颇为得体。文宗深以为然。路随等因奏请以文宗生日为庆成节。文宗准奏。

置银川监牧

太和七年(八三三)十一月三十日,度支盐铁使奏称,银州(今陕西榆林鱼河堡)水甘草丰,请诏刺史刘源买马三千匹,置银川监牧,以源为监牧使。文宗准奏。至开成二年(八三七),刘源奏称银川监牧已有马七千匹,其水草乏时,则徙牧绥州(今陕西绥德)。今绥州南二百里处、四面险峻,吐蕃、回纥等入犯路途不通,如以数十人防守,畜牧必无它患。朝廷因以绥州隶属银川监牧。

裴度奏罢临汉监牧

太和七年(八三三)正月六日,襄阳节度使裴度奏称管内临汉监牧马数少,虚废民田,请罢停。临汉监牧置于元和十四年(八一九),马三千二百匹,废百姓田四百余顷。文宗准奏。

刘从谏加同平章事

太和六年(八三二)十二月廿九日,昭义(今山西长治)节度使刘从谏入朝,欲请移镇,表明忠义。七年正月六日,诏加从谏同平章事,遣其归镇。从谏见朝廷事权不一,士大夫请托贿赂公行,心轻朝廷。归镇后,日益骄恣跋扈。

杨志诚拘留官告使魏宝义等

太和七年(八三三)二月五日,诏加幽州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杨志诚检校吏部尚书。杨志诚怨朝廷未加己仆射,因留官告使魏宝义、春衣使焦奉鸾、送奚·契丹使尹士恭。三月七日,遣牙将王文颖来朝谢恩并让官。九日,朝廷复以检校吏部尚书告身及批答赐王文颖,文颖不受,离京返回。朝廷不得已,八月十九日,诏加杨志诚检校右仆射,另遣专使赴幽州慰喻。

窦易直卒

窦易直,字宗玄,京兆始平(今陕西兴平南)人。明经及第,补秘书省校书郎,授蓝田(今陕西)尉。累迁吏部郎中。元和六年(八一一),迁御史中丞。八年九月,出任陕虢(今河南陕县)观察使。八为京兆尹,按问万年尉韩晤奸赃不实,贬金州(今陕西安康)刺史。十三年六月,迁宣歙(今安徽宣城)观察使。长庆二年(八二二),平定大将王国清作乱,入朝为吏部侍郎,迁御史大夫、判度支。四年五月,拜同平章事。太和二年(八二八)十月罢相,历山南东(今湖北襄樊)节度使。移镇凤翔。七年(八三三)以病卒。

温造奏修古秦渠枋口堰

太和七年(八三三)六月廿三日,河阳(今河南沁阳)节度使温造奏称,当道征发百姓四万人,疏浚怀州古秦渠枋口堰,可灌溉济源(今河南)、河内(今河南沁阳)、温(今河南)、武陟(今河南)四县田五千余顷。

王涯拜相

太和七年(八三三)七月十七日,以右仆射王涯同平章事,兼度支、盐铁转运使。此为甘露之变张本。

宋申锡卒

太和七年(八三三)七月三十日,左降官开州(今四川开县)司马宋申锡卒。宋申锡,字庆臣。少孤贫好学,登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累迁藩镇使府僚佐。长庆元年(八二一),拜监察御史。迁起居舍人。宝历二年(八二六),转礼部员外郎、翰林侍讲学士。太和二年(八二八),拜中书舍人,仍为翰林学士。文宗与申锡密议诛除宦官,因拜尚书右丞、同平章事,后因计谋被京兆尹王墦泄露,神策中尉王守澄等诬告申锡欲立漳王谋反,文宗信之。五年二月,贬开州司马。卒于贬所。开成元年(八三六)七月,宰相李石奏复其官爵。

杨元卿卒

太和七年(八三三)八月十日,太子太保杨元卿卒。杨元卿,少孤,慷慨有才略,人称狂生。初入淮西幕府,累迁监察里行。元和(八0六—八二0)中屡入京上奏,颇为宰相李吉甫所重,元卿因密归朝廷。元和九年,吴元济擅为留后,元卿劝元济散财赐赏将士以困其财,伪入京上奏,言淮西虚实。其妻及四子皆被害,诏授元卿岳王府司马,后因奏事不合朝旨,转左金吾卫将军。长庆(八二一—八二四)初,迁泾原(今甘肃泾川)节度使,置屯田五千顷,遏制吐蕃有功。宝历二年(八二六),移为河阳(今河南沁阳)节度使,进奉营田粟麦二十万石。太和五年,迁宣武(今河南开封)节度使。卒年七十岁。

王守澄荐郑注为文宗治病

太和七年(八三三)十二月十八日,文宗始得风疾,不能言语。右神策中尉王守澄推荐昭义行军司马郑注擅长医术。文宗召郑注来京,饮用其药,颇有灵验,遂宠任郑注。

王承元卒

王承元,原成德(今河北正定)节度使王承宗之弟。元和十五年(八二0)冬,承宗卒,军中欲以承元袭位,承元说服诸将,以成德归顺朝廷,诏授承元检校工部尚书、义成(今河南滑县)节度使,时年十八岁。长庆二年(八二二)三月,改凤翔节度使,筑临汧城,防制吐蕃。太和五年(八三一),移镇平卢。平卢自元和十四年李师道覆灭后,一直未行朝廷榷盐法,承元始请榷盐,归于朝廷度支,由此天平、泰宁两道,亦皆行榷盐。太和七年(八三三)卒,年三十三岁。

李德裕奏进士停试诗赋

文宗对近年士大夫不通经学颇不满。太和七年(八三三)七月,宰相李德裕奏请按代宗朝宰相杨绾建议,进士考试停试诗赋,专考策论。八月七日,文宗御宣政殿册命太子,诏自明年以后,进士考试先试帖经,略问大义,取精通经义者中第。

刑部进《新编格后敕》

太和七年(八三三)十二月十七日,刑部上奏,奉敕详定前大理丞谢登《新编格后敕》六十卷,去繁举要,分门别类,删为五十卷,请宣诏颁行。文宗准奏。

杜牧作《罪言》、《战论》、《守论》

太和七年(八三三),杜牧愤河朔三镇桀傲不驯,而朝廷行姑息之政,因作《罪言》、《战论》、《守论》等文,论河朔割据跋扈之由,朝廷用兵讨伐屡屡失利之弊,指斥姑息苟且之政,主张审时度势,坚决伐叛。杜牧又作《原十六卫》,为《孙子》作注及序,认为应当恢复府兵制度,选拔兼备文武之材主持朝政,重振大唐统一昌盛的局面。

史料记载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七年(癸丑,公元八三三年)

春,正月,甲午,加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同平章事,遣归镇。初,从谏以忠义自任,入朝,欲请他镇。既至,见朝廷事柄不一,又士大夫多请托,心轻朝廷,故归而益骄。徐州承王智兴之后,士卒骄悖,节度使高瑀不能制,上以为忧。甲寅,以岭南节度使崔珙为武宁节度使。珙至镇,宽猛适宜,徐人安之。珙,琯之弟也。

二月,癸亥,加卢龙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杨志诚检校吏部尚书。进奏官徐迪诣宰相言:“军中不识朝廷之制,唯知尚书改仆射为迁,不知工部改吏部为美,敕使往,恐不得出。”辞气甚慢,宰相不以为意。

丙戌,以兵部尚书李德裕同平章事。德裕入谢,上与之论朋党事,对曰:“方今朝士三分之一为朋党。”时给事中杨虞卿与从兄中书舍人汝士、弟户部郎中汉公、中书舍人张元夫、给事中萧澣等善交结,依附权要,上干执政,下挠有司,为士人求官及科第,无不如志,上闻而恶之,故与德裕言首及之。德裕因得以排其所不悦者。初,左散骑常侍张仲方尝驳李吉甫谥,及德裕为相,仲方称疾不出。三月,壬辰,以仲方为宾客分司。

杨志诚怒不得仆射,留官告使魏宝义并春衣使焦奉鸾、送奚、契丹使尹士恭。甲午,遣牙将王文颖来谢恩并让官。丙申,复以告身并批答赐之,文颖不受而去。

和王绮薨。

庚戌,以杨虞卿为常州刺史,张元夫为汝州刺史。它日,上复言及朋党,李宗闵曰:“臣素知之,故虞卿辈臣皆不与美官。”李德裕曰:“给、舍非美官而何!”宗闵失色。丁巳,以萧浣为郑州刺史。

夏,四月,丙戌,册回鹘新可汗为爱登里啰汩没密施合句禄毘伽彰信可汗。

六月,乙巳,以山南西道节度使李载义为河东节度使。先是,回鹘每入贡,所过暴掠,州县不敢诘,但严兵防卫而已。载义至镇,回鹘使者李畅入贡,载义谓之曰:“可汗遣将军入贡,以固舅甥之好,非遣将军陵践上国也。将军不戢部曲,使为侵盗。载义亦得杀之,勿谓中国之法可忽也。”于是悉罢防卫兵,但使二卒守其门。畅畏服,不敢犯令。

壬申,以工部尚书郑覃为御史大夫。初,李宗闵恶覃在禁中数言事,奏罢其侍讲。上从容谓宰相曰:“殷侑经术颇似郑覃。”宗闵对曰:“覃、侑经术诚可尚,然论议不足听。”李德裕曰:“覃、侑议论,他人不欲闻,惟陛下欲闻之。”后旬日,宣出,除覃御史大夫。宗闵谓枢密使崔潭峻曰:“事一切宣出,安用中书!”谭峻曰:“八年天子,听其自行事亦可矣!”宗闵愀然而止。

乙亥,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宗闵同平章事、充山南西道节度使。

秋,七月,壬寅,以右仆射王涯同平章事、兼度支、盐铁转运使。宣武节度使杨元卿有疾,朝廷议除代,李德裕请徙刘从谏于宣武,因拔出上党,不使与山东连结。上以为未可。癸丑,以左仆射李程为宣武节度使。

上患近世文士不通经术,李德裕请依杨绾议,进士试论议,不试诗赋。德裕又言:“昔玄宗以临淄王定内难,自是疑忌宗室,不令出阁。天下议皆以为幽闭骨肉,亏伤人伦。向使天宝之末、建中这初,宗室散处方州,虽未能安定王室,尚可各全其生。所以悉为安禄山、朱泚所鱼肉者,由聚于一宫故也。陛下诚因册太子,制书听宗室年高属疏者出阁,且除诸州上佐,使携其男女出外婚嫁。此则百年弊法,一旦因陛下去之,海内孰不欣悦!”上曰:“兹事朕久知其不可,方今诸王岂无贤才,无所施耳!”八月,庚寅,册命太子,因下制:诸王自今以次出阁,授紧、望州刺史、上佐;十六宅县主,以时出适;进士停试诗赋。诸王出阁,竟以议所除官不决而罢。

壬寅,加幽州节度使杨志诚检校右仆射,仍别遣使慰谕之。

杜牧愤河朔三镇之桀骜,而朝廷议者专事姑息,乃作书,名曰《罪言》,大略以为:“国家自天宝盗起,河北百馀城不得尺寸,人望之若回鹘、吐蕃,无敢窥者。齐、梁、蔡被其风流,因亦为寇。未尝五年间不战,焦焦然七十馀年矣。今上策莫如先自治,中策莫如取魏,最下策为浪战,不计地势,不审攻守是也。”又伤府兵废坏,作《原十六卫》,以为:“国家始踵隋制,开十六卫,自今观之,设官言无谓者,其十六卫乎!本原事迹,其实天下之大命也。贞观中,内以十六卫蓄养武臣,外开折冲、果毅府五百七十四,以储兵伍;有事则戎臣提兵居外,无事则放兵居内。其居内也,富贵恩泽以奉养其身,所部之兵散舍诸府。上府不越千二百人,三时耕稼,一时治武,籍藏将府,伍散田亩,力解势破,人人自爱,虽有蚩尤为帅,亦不可使为乱耳。及其居外也,缘部之兵被檄乃来,斧钺在前,爵赏在后,飘暴交捽,岂暇异略!虽有蚩尤为帅,亦无能为叛也。自贞观至于开元百三十年间,戎臣兵伍未始逆篡,此大圣人所以能柄统轻重,制鄣表里,圣算神术也。至于开元末,愚儒奏章曰:‘天下文胜矣,请罢府兵。’武夫奏章曰:‘天下力强矣,请搏四夷。’于是府兵内铲,边兵外作,戎臣兵伍,湍奔矢往,内无一人矣。尾大中干,成燕偏重,而天下掀然,根萌烬燃,七圣旰食,求欲除之且不能也。由此观之,戎臣兵伍,岂可一日使出落铃键哉!然为国者不能无兵,居外则叛,居内则篡。使外不叛,内不篡,古今已还,法术最长,其置府立卫乎!近代已来,于其将也,弊复为甚,率皆市儿辈多赍金玉、负倚幽阴、折券交货所能致也。绝不识父兄礼义之教,复无慷慨感概之气。百城千里,一朝得之,其强杰愎勃者则挠削法制,不使缚己,斩族忠良,不使违己,力壹势便,罔不为寇。其阴泥巧狡者,亦能家算口敛,委于邪幸,由卿市公,去郡得都,四履所治,指为别馆。或一夫不幸而寿,则戛割生人,略币天下。是以天下兵乱不息,齐人干耗,靡不由是矣。呜呼!文皇帝十六卫之旨,其谁原而复之乎!”又作《战论》,以为:“河北视天下,犹珠玑也;天下视河北,犹四支也。河北气俗浑厚,果于战耕,加以土息健马,便于驰敌,是以出则胜,处则饶,不窥天下之产,自可封殖。亦犹大农之家,不待珠玑然后以为富也。国家无河北,则精甲、锐卒、利刀、良弓、健马无有也,是一支,兵去矣。河东、盟津、滑台、大梁、彭城、东平,尽宿厚兵以塞虏冲,不可它使,是二支,兵去矣。六镇之师,厥数三亿,低首仰给,横拱不为,则沿淮已北,循河之南,东尽海,西叩洛,赤地尽取,才能应费,是三支,财去矣。咸阳西北,戎夷大屯,尽铲吴、越、荆、楚之饶以啖兵戍,是四支,财去矣。天下四支尽解,头腹兀然,其能以是久为安乎!今者诚能治其五败,则一战可定,四支可生。夫天下无事之时,殿寄大臣偷安奉私,战士离落,兵甲钝弊,是不蒐练之过,其败一也。百人荷戈,仰食县官,则挟千夫之名,大将小裨,操其馀赢,以虏壮为幸,以师老为娱,是执兵者常少,糜食常多,此不责实料食之过,其败二也。战小胜则张皇其功,奔走献状以邀上赏,或一日再赐,或一月累封,凯还未歌,书品已崇,爵命极矣,田宫广矣,金缯溢矣,子孙官矣,焉肯搜奇出死,勤于我矣!此厚赏之过,其败三也。多丧兵士,颠翻大都,则跳身而来,刺邦而去。回视刀锯,气色甚安,一岁未更,旋已立于坛墀之上矣,此轻罚之过,其败四也。大将兵柄不得专,恩臣、敕使迭来挥之,堂然将陈,殷然将鼓,一则曰必为偃月,一则曰必为鱼丽,三军万夫,环旋翔羊愰骇之间,虏骑乘之,遂取吾之鼓旗,此不专任责成之过,其败五也。今者诚欲调持干戈,洒扫垢污,以为万世安,而乃踵前非,是不可为也。”又作《守论》,以为:“今之议者咸曰:夫倔强之徒,吾以良将劲兵为衔策,高位美爵充饱其肠,安而不挠,外而不拘,亦犹豢扰虎狼而不指其心,则忿气不萌。此大历、贞元所以守邦也,亦何必疾战,焚煎吾民,然后以为快也!愚曰:大历、贞元之间,适以此为祸也。当是之时,有城数十,千百卒夫,则朝廷别待之,贷以法度。于是乎阔视大言,自树一家,破制削法,角为尊奢,天子养威而不问,有司守恬而不呵。王侯通爵,越禄受之;觐聘不来,几杖扶之;逆息虏胤,皇子嫔之;装缘采饰,无不备之。是以地益广,兵益强,僭拟益甚,侈心益昌。于是土田名器,分划殆尽,而贼夫贪心,未及畔岸,遂有淫名越号,或帝或王,盟诅自立,恬淡不畏,走兵四略以饱其志者也。是以赵、魏、燕、齐卓起大唱,梁、蔡、吴、蜀蹑而和之;其馀混冫项轩嚣,欲相效者,往往而是。运遭孝武,宵旰不忘,前英后杰,夕思朝议,故能大者诛锄,小者惠来。不然,周、秦之郊,几为猎哉!大抵生人油然多欲,欲而不得则怒,怒则争乱随之,是以教笞于家,刑罚于国,征伐于天下,此所以裁其欲而塞其争也。大历、贞元之间,尽反此道,提区区之有而塞无涯之争,是以首尾指支,几不能相运掉也。今者不知非此,而反用以为经。愚见为盗者非止于河北而已,呜呼!大历、贞元守邦之术,永戒之哉!”

又注《孙子》,为之序,以为:“兵者,刑也;刑者,政事也;为夫子之徒,实仲由、冉有之事也。不知自何代何人分为二道曰文、武,离而俱行,因使缙绅之士不敢言兵,或耻言之;苟有言者,世以为粗暴异人,人不比数。呜呼!亡失根本,斯最为甚!《礼》曰:‘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历观自古,树立其国,灭亡其国,未始不由兵也。主兵者必圣贤、材能、多闻博识之士乃能有功,议于廊庙之上,兵形已成,然后付之于将。汉祖言‘指踪者人也,获兔者犬也’,此其是也。彼为相者曰:“兵非吾事,吾不当知。’君子曰:“勿居其位可也!”

前邠宁行军司马郑注,依倚王守澄,权势熏灼,上深恶之。九月,丙寅,侍御史李款阁内奏弹注:“内通敕使,外连朝士,两地往来,卜射财贿,昼伏夜动,干窃化权,人不敢言,道路以目。请付法司。”旬日之间,章数十上。守澄匿注于右军,左军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皆恶注。左军将李弘楚说元素曰:郑注奸猾无双,卵鷇不除,使成羽翼,必为国患。今因御史所劾匿军中,弘楚请以中尉意,诈为有疾,召使治之,来则中尉延与坐,弘楚侍侧,伺中尉举目,擒出杖杀之。中尉因见上叩头请罪,具言其奸,杨、王必助中尉进言。况中尉有翼戴之功,岂以除奸而获罪乎!”元素以为然,召之。注至,蠖屈鼠伏,佞辞泉涌。元素不觉执手款曲,谛听忘倦。弘楚诇伺往复再三,元素不顾,以金帛厚遗注而遣之。弘楚怒曰:“中尉失今日之断,必不免它日之祸矣!”因解军职去。顷之,疽发背卒。王涯之为相,注有力焉,且畏王守澄,遂寝李款之奏。守澄言注于上而释之,寻奏为侍御史,充右神策判官,朝野骇叹。

甲寅,以前忠武节度使王智兴为河中节度使。

群臣以上即位八年,未受尊号。冬,十二月,甲午,上尊号曰太和文武仁圣皇帝。会有五坊中使薛季稜自同、华还言闾阎凋弊。上叹曰:“关中小稔,百姓尚尔,况江、淮比年大水,其人如何!吾无术以救之,敢崇虚名乎!”因以通天带赏季稜。群臣凡四上表,竟不受。

庚子,上始得风疾,不能言。于是王守澄荐昭义行军司马郑注善医。上征注至京师,饮其药,颇有验,遂有庞。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6: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