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 |
释义 | 1995年,一群香港影评人鉴于当时香港长期缺乏由影评人组成的团体,以及体现专业影评人选择的香港电影年度评奖,在发起人召开多次筹划会议后,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于一九九五年三月正式成立,成为同类型组织的首个。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宗旨是:团结一群志同道合的影评人,促进电影评论的独立自主精神;倡导从文化和艺术角度评论香港电影;对香港电影的成就重新作出评价。 会员(资深电影人 电影刊物主管 影评人 电影中心负责人 文学创作者 专业人士 电影研究者) 历届学会大奖(2011年第18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 2010年第17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 2009年第16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 2008年第15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 2007年第14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 2006年第13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 2005年第12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 2004年第11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 2003年第10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 2002年第09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 2001年第08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 2000年第07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 1999年第06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 1998年第05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 1997年第04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 1996年第03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 1995年第02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 1994年第01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 简介学会目标一直以来,香港电影评论学会通过出版、举办讲座、放映会及座谈会等,在文化艺术普及教育上已立下不少佳绩,除继续这方面已建立了相当基础的工作外,因应社会情况及当下契机,学会于未来一年在电影文化艺术教育上加强力度,针对特定对象推行重点计划,是刻下的当务之急;尤其在现 今的视觉文化年代,年轻人大量接收影像,青少年电影教育意义任道重远。 推广合作学会一直致力推广香港电影欣赏及评论,年来跟不同机构合作,举办过多次电影导赏和讲座,例如于2002-2003年与康文署合作举办了「名片巡回放映」,另外又设计及举办「世界经典电影课程」;今年学会更得到利希慎基金资助,与香港电影资料馆合办「中学生电影教育计划」,由2004年的10月至2005年的5月,有超过六间中学参与,让学生了解香港电影和社会变迁的关系。 学会聚会自2003年9月,学会的会员每月首个星期日都会在油麻地百老汇电影中心KUBRICK书店,举行「90分钟纯沙龙」的聚会,让电影评论人和到场的影迷影痴尽情分享,开拓电影文化论述空间。另外,学会与香港国际电影节合办的「CIA电影三面睇」,则继续成为港片工业人、影评人和观众的分享对话平台。而学会每年又会参与「牛棚书展」,不但售卖本会出版的刊物及会员的著作,同时又会举行讲座及沙龙交流会,加强与读者的交流。 这些年来,学会努力提高电影评论的水平,促进电影文化的交流,关注政府有关文化和电影艺术方面的政策,出版了二十一种著作,包括每年的《香港电影回顾》、《经典200--最佳华语电影二百部》、《王家卫的映画世界》等。 会员资深电影人罗卡:资深电影文化工作者。曾任十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专题策划。 罗维明:多媒介创作人。前任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电视台编导、《电影双周刊》总编辑、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著有影评集《电影神话》、《电影文章》等。 李焯桃:影评人,现任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艺术总监。曾任《电影双周刊》总编辑,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历任柏林影展、温哥华、鹿特丹及釜山电影节,以至台北金马奖及香港电影金像奖评审。著有《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笔记》、《观逆集》、《淋漓影像馆》等影评结集共八册。近年编有《香港电影七九─八九》、《香港电影王国─娱乐的艺术》及《小津安二郎百年纪念展》特刊等。 黎肖娴:纽约大学电影研究系博士候选人。现任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助理教授。 黄爱玲:电影文化人。曾编《诗人导演 ─ 费穆》及出版文集《戏缘》。现为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 电影刊物主管林锦波:曾任《PC home》副出版人及总编辑、《电影双周刊》、《越界》、《东周刊》编辑,、S-team Production 出版总监及《星岛日报》采访主任。从事电影及科网评论工作。现任香港电影评论学会董事及理事。 黄淑娴:曾任香港电影资料馆编辑部主管,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现为日本东京大学中文系访问研究员。著有《女性书写_电影与文学》。 列孚:香港资深影评人。曾任《南国电影》编辑;《中外影画》半月刊创办人兼总编辑;《影艺》半月刊总编辑。著有《指点十年》及《中国大陆电影综评》。 舒明:在1965年开始发表影评,对欧洲电影和亚洲电影特别关注。著有《日本电影风貌》(台北,联合文学,1995)、《平成年代的日本电影》(2007)。 张建德:影评人及作家,著有英国电影协会出版之《香港电影─额外的层面》一书,曾为多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英文编辑。 朗天:曾任职报馆,现为评论及创作人,文化策划。著作有《基督教之贫乏》、《人喜欢被骗》、《后虚无年代》、《后九七与香港电影》等。主编作品有2000年、2002年及2003年《香港电影回顾》。现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影评人蒲锋:影评人,前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曾在《星岛晚报》、《现代日报》、《星岛日报》、《经济日报》、《快报》、《明报》及《电影双周刊》发表影评。现为《信报》撰写影评专栏。曾主编《1997香港电影回顾》及《经典200─最佳华语电影二百部》及为《世纪回眸 ─ 中华电影经典展》中文编辑。 庞奴:原名李照兴,曾任报章编辑、记者、香港国际电影节编辑。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传播艺术系毕业。擅写电影评论、城市现象及流行文化等各种文化观察。主编作品包括《香港101》、《裙情汹涌》、《经典200--最佳华语电影二百部》及《上海101》。个人作品有《男人那东西》、《香港酷酷》及《香港后摩登》。 张伟雄: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现届副会长,自称电影作者,由评论至剧本,著有《低空飞行》。1997年开始独立电影创作,导演作品包括《月未老》(1997)、《惑星轨迹》(2000)及《太阳无知》﹙2003﹚。 小敏:曾任香港国际电影节中、英文编辑。于《明报》、《信报》、《星岛日报》、《联合报》、《Cosmopolitan》等媒介撰写和电影有关的文章,并于《黄巴士》发表短篇故事。编剧作品包括香港电台的《寻人记》(1995)、《纳清风》(1996)、《我家猫儿 — 龙猫是不是猫?》(1996) 、《身壮力健》(1997)、《肥May 正传》(1998)及《波记开锁》(2000)。文字作品有《我的猫故事》(2003)。于2003年创办书节及传讯活动公司蓝蓝的天。 电影中心负责人赵嘉薇:曾任百老汇电影中心助理总监、香港国际电影节出版统筹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经理兼理事。现于香港电影数据馆担任编辑。 何思颖:往返于香港及德州侯斯顿的作家。曾任多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英文编辑。现任香港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林超荣:现任自由撰稿人、香港电台《头条新闻》节目主持及电影编剧。曾任无线电视高级编剧,后来加入亚洲电视担任编剧审阅,其后晋升为电视监制。小说著作包括《男人的做和女人的爱》、《笑里情怀总是痴》、《头条新闻小小说》及《人细鬼大》。 凤毛:原名张凤麟,毕业于中文大学及研究院课程,后远赴法国索邦大学完成博士预备课程。为香港大学比较 文学系 博士。现任教于香港理工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课程包括:中国艺术及设计、电影等。为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及香港影评人协会会员,影评散见于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网页,及大专院校出版的电影论文集。 宾尼:原名李耀荣,毕业于岭南大学中文系,后负笈英国史坦福郡大学进修,为传媒及文化研究硕士。曾出任TVB「娱乐 + 生活文化」副总编辑,现为杂志编辑、自由写作人,文章散见于学会网页及报章杂志,并参与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多部电影书籍的文章撰写,个人著作有《The Y2K Hero – Bruce Lee》(2001)。 皮亚:独立电影人,明报电影版策划。香港中文大学硕士,曾赴纽约大学进修电影制作,导演作品有《人造色素》(2002)及《我是猫》(2004)。编剧作品有《17岁的夏天》(2005),《人在江湖》(2006),《阿飞》(2006)。 文学创作者潘国灵:文学作家、文化评论人,大学兼任讲师。文章发表于中港台媒体如广州《城市画报》、《深圳商报》、台北《诚品好读》、《明报》、《经济日报》、《号外》等报章杂志。主编《银河映像,难以想象》、《王家卫的映画世界》,个人作品有小说集《失落园》、《病忘书》、《伤城记》、城市论集《城市学》等。曾获第七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组推荐奖、中文文学创作奖季军及优异奖、青年文学奖小说高级组冠军等奖项。曾担任青年文学奖评判、香港电影金像奖专业评审、国际影评人联盟奖(FIPRESCI)评审等。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理事、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会员。 登徒:原名单志民。影评散见于《越界》、《信报》、《电影双周刊》、《经济日报》、《明报周刊》。现为《经济日报》副刊电影版编辑,并为香港电台主持影评节目。曾主编《1996香港电影回顾》,又代表香港电影评论学会负责「CIA 三面睇」放映研讨节目。 汤祯兆:香港影评人及作家,专注于电影及日本研究。近著有日本电影研究《讲演日本映画》(2003)、香港文化论集《杂踏香港》(2004)及日本AV研究《AV现场》(2005)。香港电影研究《香港电影血与骨》(2006)。 专业人士冯若芷:多伦多大学毕业,主修电影研究。曾任多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助理编辑,以及商业电台《好声好戏》电影节目主持人。现为专业翻译及影评人。 徐宽:美国哈佛大学硕士。曾任职亚洲电视国际台,香港电讯互动电视及电讯盈科内容策划。现任职寰亚电影制作部。 黄志辉: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毕业,独立录像艺术及视觉艺术创作人,录像太奇创会成员。曾任《越界》杂志美术总监;设计及制作《低空飞行》、《从新浪潮至后现代》及《经典200─最佳华语电影二百部》等书。 黄国兆:资深影评人,曾任香港国际电影节策划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王勋:现职编剧及影评人。生于香港,于九十年代开始撰写影评。曾任职记者以及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电影科助教,现为自由撰稿人。 刘兰:当过电影编剧,超过十年的周刊记者及编辑。影评主要见于《东周刊》,《东方新地》,及电影评论学会的年度文集。除了影评之外,还以不同笔名发表杂文,小说及儿童文学等。 叶月瑜:香港浸会大学电影电视系助理教授,著有《歌声魅影─歌曲叙事与中文电影》。 刘曼久:曾任报章记者及电影网站主编,现从事影评、文字及影像创作。 游静:香港大学英文及比较文学学士、纽约社会研究新校大学媒体系硕士、伦敦大学皇家可罗威学院媒体艺术系博士。曾于加州圣地亚哥校址、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密西根大学、伦敦大学等任教,现为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助理教授,为「设计、文化与理论」课程统筹。同时身兼电影及录像导演、多媒体装置艺术家、散文作家及诗人,曾为纽约电视台编导及为香港电台电视部特约导演,执导剧情长片《好郁》于国际影展多次获得肯定。著有文化评论集《另起炉灶》,散文集《裙拉裤甩》,诗集《不可能的家》及电影剧本《好郁》。研究范围包括电影理论及创作、纪录片、小众传媒、酷儿理论、录像艺术及饮食文化等。2004年获洛克菲勒博士后人文学科奖金赴美进行研究。 电影研究者陈嘉铭:做过廉价兼职讲师,教过电影、流行文化等学科。亦曾做过牛棚书院《E+E》杂志编务工作。作小说、栋笃笑、写影评、搞文化多年。小说作品包括《野心》(1998)、《去一个没有人的地方》(1998)、《积木小屋》(2001)及《无故远游》(2004)。个人栋笃笑作品有《失业人士请注意Dating the Unemployed》(2002)、《盲侠谈恋爱Loving Hong Kong, Being Blind》(2004)及《文化圈血泪史Ka Ming! Stand up! - Perhaps Culture》(2006)。文章多见于明报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网页。现为澳洲墨尔本大学博士生,研究香港电影工业及夸国合拍电影;亦曾以《Getting lost, culture shock》为题,参加「零五年墨尔本国际喜剧节」栋笃笑比赛,从中观摩。 清心:影评人、自由写作人,从事广告及市务推广之文字创作。 影评及散文作品见于《都市日报》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出版刊物。 洛枫:原名陈少红,香港出生;一九八七年取得香港大学文学院学士,并于香港大学修读哲学硕士。一九九二年赴美国深造,先后取得美国南加州大学东方语言及文化学系文学硕士,及后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得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新穗》诗刊、《九分壹》诗刊编委、曾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兼任助理讲师,现任中文大学中国语文及文学系高级导师。是香港著名诗人、电影评论员,作品以诗、小说及评论为主,作品散见于香港的《香港文学》、《素叶文学》、《诗双月刊》、《星岛日报》、《星岛晚报》、《快报》、《越界》、《突破》;台湾的《蓝星诗刊》、《创世纪诗刊》、《中华日报》、《当代》、《华人文学杂志》,以及美国加州洛杉矶《世界日报》等。著作有《世纪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文化评论﹚、《盛世边缘》、《末代童话》(短篇小说)、《距离》(诗集)、《错失》(诗集)。评论文章收入于《香港文学探赏》、《香港现当代文学探研》、《文学与表演艺术》。学术的研究范围主要是香港的文化,包括诗、小说、电影、流行音乐等。 家明:原名冯家明,1995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大学时开始写影评,作品散见于《电影双周刊》、《信报》、《Amoeba》、《Homenet》、《Magpaper》、台湾的《光点电子报》及《开眼电影E周报》等,1993年至1997年在《年青人周报》撰写电影专栏。2001年起在青少年中心、百老汇电影中心、艺穗会、大专学院及香港演艺学院等主持电影讲座及短期电影课程,题材由电影历史、电影欣赏、类型电影及新媒体分析等。现为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罗展凤: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专研电影音乐。电影音乐及电影专栏见于《看电影》(上海)、《深圳商报》(深圳),另散见于《电影欣赏》(台湾)、《中华读书报》(北京)及《香港经济日报》。著作有《映画X音乐》,香港三联书店出版(另附简体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现分别任教于香港演艺学院及香港艺术学院。 吕永佳: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哲学硕士研究生、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独立文学创作杂志《月台》编委。曾获中文文学创作奖、青年文学奖、大学文学奖、城市文学创作奖、浸会大学本科最佳成绩奖。 陈志华:自由写作人、出版团体「廿九几」成员、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曾获中文文学创作奖及青年文学奖。 萧恒:早年毕业于商业电台DJ训练班,其后获香港大学文学士(比较文学及翻译)及文学硕士(文学及文化研究)。曾任职港大,负责多个电影及文化活动的统筹与传讯工作; 2002-04年间于影视及娱乐事务管理处出任电影组行政主任。现职网上影碟及唱片零售商高级编辑,编撰关于电影及音乐的文字,另偶有文章见于报章杂志。曾与人合着《沙巴翁的城市漫游》一书及主编《电影花火》文集。 翁子光:影评人,喜文字创作。文章偶见于《AM730》,及雅虎部落格「光明磊落」,现任东亚卫视电影评论节目「光影三人行」主持;编写及执导舞台剧,今年将推出剧作《三分颜色上大红》;参与影视制作,刚完成独立制作《爱欲之港》之故事本。 历届学会大奖2011年第18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奖项 获奖 颁奖嘉宾 - 最佳电影 《桃姐》 最佳导演 姜文《让子弹飞》 最佳编剧 银河创作组、欧健儿、黄劲辉《夺命金》 最佳男演员 刘青云《夺命金》 最佳女演员 叶德娴《桃姐》 推荐电影七部 《夺命金》 2010年第17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奖项 获奖 颁奖嘉宾 杜琪峰 最佳电影 《打擂台》 最佳导演 苏照彬《剑雨》 最佳编剧 岸西《月满轩尼诗》 最佳男演员 泰迪罗宾《打擂台》 最佳女演员 杨千嬅《抱抱俏佳人》 推荐电影七部 《剑雨》 2009年第16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奖项 获奖 颁奖嘉宾 曾志伟庄澄 最佳电影 《音乐人生》 最佳导演 麦兆辉、庄文强《窃听风云》 最佳编剧 韦家辉、欧健儿《再生号》 最佳男演员 王学圻《十月围城》 最佳女演员 惠英红《心魔》 推荐电影七部 《再生号》 2008年第15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奖项 获奖 颁奖嘉宾 尔冬升 最佳电影 《天水围的日与夜》 最佳导演 许鞍华《天水围的日与夜》 最佳编剧 岸西《亲密》 最佳男演员 张家辉《证人》 最佳女演员 鲍起静《天水围的日与夜》 推荐电影七部 《烈日当空》 2007年第14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奖项 获奖 颁奖嘉宾 关锦鹏 最佳电影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最佳导演 许鞍华《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最佳编剧 韦家辉、欧健儿《神探》 最佳男演员 梁家辉《跟踪》 最佳女演员 斯琴高娃《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推荐电影 《跟踪》 《投名状》 2006年第13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奖项 获奖 颁奖嘉宾 张同祖 最佳电影 《黑社会——以和为贵》 最佳导演 杜琪峰《放逐》 最佳编剧 王晶、邓特希《卧虎》 最佳男演员 李连杰《霍元甲》 最佳女演员 巩俐《满城尽带黄金甲》 推荐电影 《卧虎》 2005年第12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奖面 获奖 颁奖嘉宾 王天林 最佳电影 《黑社会》 最佳导演 杜琪峰《黑社会》 最佳编剧 王晶《黑白战场》 最佳男演员 梁家辉《长恨歌》 最佳女演员 周迅《如果爱》 推荐电影 《七剑》 2004年第11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奖项 获奖 颁奖嘉宾 许鞍华 最佳电影 《麦兜菠萝油王子》 最佳导演 尔冬升《旺角黑夜》 最佳编剧 陈嘉上、钟继昌《A1头条》 最佳男演员 梁朝伟《2046》 最佳女演员 章子怡《2046》 推荐电影 《饺子》 2003年第10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奖项 获奖 颁奖嘉宾 许冠文 最佳电影 《无间道II》 最佳导演 杜琪峰《PTU》 最佳编剧 韦家辉、游乃海、欧健儿、叶天成《大只佬》 最佳男演员 刘德华《大只佬》 最佳女演员 张柏芝《大只佬》 推荐电影 《PTU》 2002年第09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奖项 获奖 颁奖嘉宾 陈嘉上 最佳电影 《天下无双》 最佳导演 陈可辛《三更之回家》 最佳编剧 陈果《香港有个荷里活》 最佳男演员 黄秋生《无间道》 最佳女演员 王菲《天下无双》 推荐电影 《香港有个荷里活》 2001年第08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奖项 获奖 颁奖嘉宾 陈宝珠 最佳电影 《少林足球》 最佳导演 许鞍华《幽灵人间》 最佳编剧 芝See菇Bi《初恋嗱喳面》 最佳男演员 刘青云《绝世好Bra》 最佳女演员 郑秀文《钟无艳》 推荐电影 《幽灵人间》 2000年第07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奖项 获奖 颁奖嘉宾 周润发 最佳电影 《榴莲飘飘》 最佳导演 王家卫《花样年华》 最佳编剧 陈庆嘉、钱小蕙《江湖告急》 最佳男演员 吴镇宇《公元2000》 最佳女演员 秦海璐《榴莲飘飘》 特别奖 袁和平《卧虎藏龙》 推荐电影 《无人驾驶》 1999年第06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奖项 获奖 颁奖嘉宾 陈可辛 最佳电影 《枪火》 最佳导演 杜琪峰《枪火》 最佳编剧 邹凯光、叶伟信、张问《爆裂刑警》 最佳男演员 吴镇宇《爆裂刑警》 最佳女演员 罗兰《爆裂刑警》 推荐电影 《爆裂刑警》 1998年第05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奖项 获奖 最佳电影 《野兽刑警》 最佳导演 杜琪峰《真心英雄》 最佳编剧 司徒锦源、游乃海、周燕娴《非常突然》 最佳男演员 黄秋生《野兽刑警》 最佳女演员 吴君如《古惑仔情义篇之洪兴十三妹》 推荐电影 《阴阳路之升棺发财》 1997年第04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奖项 获奖 最佳电影 《高度戒备》 最佳导演 陈果《香港制造》 最佳男演员 刘青云《高度戒备》 最佳女演员 吴倩莲《半生缘》 推荐电影 《香港制造》 1996年第03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奖项 获奖 最佳电影 《甜蜜蜜》 最佳导演 陈可辛《甜蜜蜜》 最佳编剧 郭伟钟《旺角风云》 最佳男演员 吴镇宇《旺角楂Fit人》 最佳女演员 张曼玉《甜蜜蜜》 推荐电影 《大内密探零零发》 1995年第02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奖项 获奖 最佳电影 《女人四十》 最佳导演 尔冬升《烈火战车》 最佳编剧 技安《大话西游》﹙上、下集﹚ 最佳男演员 周星驰《大话西游》﹙上、下集﹚ 最佳女演员 斯琴高娃《天国逆子》 推荐电影 《大话西游》﹙上、下集﹚ 1994年第01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奖项 获奖 最佳电影 《东邪西毒》 最佳导演 王家卫《东邪西毒》 最佳编剧 王家卫《东邪西毒》 最佳男演员 张国荣《东邪西毒》 最佳女演员 陈冲《红玫瑰白玫瑰》 推荐电影 《重庆森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