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香巴拉王国 |
释义 | 青藏高原雪山深处的一个隐秘地方,有一个被双层雪山环抱王国,那里有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金矿及纯净的空气,这个王国就是香巴拉王国。在藏传佛教中,像“香巴拉王国”这样美丽、明朗、宁静、和谐的“净土”也被称为“香格里拉”。 简介香巴拉王国(Shambhala)传说在青藏高原雪山深处的一个隐秘地方,有一个被双层雪山环抱王国,那里有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金矿及纯净的空气,这个王国就是香巴拉王国。在藏传佛教中,像“香巴拉王国”这样美丽、明朗、宁静、和谐的“净土”也被称为“香格里拉”。这里天地浩瀚无垠,乱石铺天盖地,憾人心魄,1145个高山湖泊散落于嶙峋乱石间,碧蓝如玉如同天堂之水,吸取了日月精华、天地灵气;她是那么洁净,仿佛少女稚嫩的面庞,璞玉无暇;她是那么清澈,仿佛初涉世事的孩童,透明如玉,景色极为壮观,因而被誉为最后的香巴拉。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融于自然环境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远远看去,充满灵气的山谷中,翡翠般的青草绿树之中,是那沉甸甸的田地和隐在密林深处的寨房。 相关歌曲一条悠长奇绝的山路,穿越尘嚣,向天空延伸;一队队无比虔诚的朝拜者,不辞辛劳,艰难跋涉,只为双脚踏上这块圣洁之地,奉献身心地为之叩首。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人们都把它向往。那里四季常青,那里鸟语花香,那里没有痛苦,那里没有忧伤。它的名字叫香巴拉,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哦,香巴拉并不遥远,它就是我们的家乡。__藏族歌曲香巴拉并不遥远。 这首在近年流行藏区的优美歌曲,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向往,其中引用了一个藏族人家喻户晓的概念:香巴拉。 文献记载根据藏经记载,香巴拉王国隐藏在西藏北方的雪山深处的某个隐秘区域,整个王国四周被双层雪山环抱,有八个呈莲花状的区域,城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中央又耸立着内环的雪山,这个被称做卡拉巴王宫的地方,住着香巴拉王国的国王,这里的居民有着超凡的智慧,摒弃了偏执、痴迷和贪欲…… 历史传说关于香巴拉隐秘历史的记载和传说,大量存在于现在西藏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当中。藏经、西藏口头文学、诗歌、流浪说唱艺人等,都对香巴拉的隐秘历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甚至,1775年,六世班禅大师罗桑华丹益希,根据《大藏经》中的经典,写了一部通俗的《香巴拉王国指南》。除此之外,在藏传佛教中,还有很多关于怎样前往香巴拉的类似指南。根据“指南”,要想在香巴拉圣境入境,要经过许多高山和沙漠,克服无数的雪山险峰和江河湖泊,除此之外,还必须得到香巴拉的保护神的青睐和帮助,以降伏路途上阻挠行者前行的恶魔,才能最终顺利到达。 在印度,很久以前,就已流传着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北边,也即在西藏附近的昆仑山脉,有一个圣人居住的神秘王国。有一部印度佛教的典籍是这样记载的:“香格里拉在一个会涌出美酒的湖中央的浮岛上,那儿建有被神圣森林围绕着的王宫,要前去该岛必须乘坐‘金鸟’才行。” “香巴拉”是藏语的音译,,又译为“香格里拉”,其意为“极乐园”,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为时轮佛法的发源地;佛学界认为香巴拉是一个虚构的世外桃源,是藏传佛教徒向往追求的理想净土即:“极乐世界”、“人间仙境”、也称“坛城”。藏族学者阿旺班智达在其论述中这样描绘香巴拉世界:“香巴拉”是人类持明的圣地,它位于南瞻部洲北部,其形园、状如八瓣莲花,中心的边缘及叶子两边环绕着雪山,叶子之间由流水或雪山分开,雪山和秃山、石山和草山、林山和花果山、湖泊、树木及园林等都安排得令人陶醉倾心,中央的顶端有国都噶拉洼,中心柔丹王宫,十分美妙,十五的月亮也较之逊色。王宫透明发光,照射四周,使之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四周如明镜般清亮,连五十由旬(一由旬约40里)以内的水中戏游生物的形象都看得非常清楚,窗户是水晶做成的,从窗户能看清日月星辰及十二宫等。柔丹王狮发顶髻,戴着金冕、宝镯足剑,显得十分威风,周身发出亮光,其食物及享用等,天上玉皇也难以相比。他有许多妃子,王子降生时,花雨绵绵,盛开前所未有的奇花显示祥兆,众多王子在诞生时降花雨,七日不见婴孩,只见宝物发出光明,柔丹王就是这样来的……”。 藏传佛教的各派高僧大德们都认为:“在冈底斯山主峰附近的某个地方,有个叫“香巴拉”的神秘所在地,那里的首领是金刚手恰那多吉化身——绕登·芒果巴,教主为无量光佛亦称阿弥陀佛。香巴拉共有七代法王,即:月贤、天自在、威严、月施、天大自在、众色和天具自在,七代法王均传授“时轮根本经”;他们掌管着960万个城邦组成的幸福王国,这里没有贫穷和困苦,没有疾病和死亡,也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更没嫉恨和仇杀……这里花常开,水常清,庄稼总是在等着收割,甜蜜的果子总是挂在枝头,这里遍地是黄金,满山是宝石,随意捡上一块都很珍贵,当然这里不用钱,因为钱没有用。这里的人用意念支配外界的一切,觉得冷,衣衫就会自动增厚,热了又会自然减薄;想吃什么,美食就会飞到面前,饱了,食品便会自动离去。香巴拉人的寿命以千年来计算,想活多久就可以活多久,只有活腻了,感到长寿之苦,想尝尝死的味道,才会快快活活地死去…… 藏传佛教格鲁僧众普遍认为:宗喀巴大师不会死,他暂时去了香巴拉天国居住,总有一天会重返人间。所以,在他园寂时,未选定转世灵童。在四世班禅传记中,亦有:“昔日班禅罗桑确吉坚赞当他修习密宗圆满后,进入了香巴拉佛境,他由天国重返世间时带来了,‘羌姆’金刚神舞,借以镇压魔鬼、酬谢神灵,教化有情众生积德行善,脱离苦海,进入香巴拉极乐世界……”。在《香巴拉道路指南》一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去香巴拉之路程,说“香巴拉是在西藏西南方之印度北方邦北部地方,是雪山环绕的一个神秘世界,也可能在地球附近的某个空间”。在藏传佛教寺院内,大都绘着香巴拉壁画、唐卡和立体坛城形象。 西藏素有“观音之净土”、“佛陀之天国”的别称,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西藏人,大都信仰佛教,面对严酷的大自然和沉重的负担,自然会想到寻找物质以外的精神慰藉,他们认为现实是苦海,要遭到生老病死的折磨,由于种种因缘在六道轮回中无休止的往返;为脱离苦海,必须断除轮回业力、皈依佛法、通过六度,即:布施、持戒、堪忍、精进、禅定、智慧,这样才能脱离苦海达到彼岸,香巴拉就是他们憧憬的天堂。 当然,人类有信念和追求才会进取,具有超自然的信仰和超自身的信仰力,这个民族才能世代繁衍和生存在世界屋脊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藏民族从形成的那一天起,就注定要成为雪域山河的骄子,世界屋脊的主人。因为有“香巴拉”在等待着他们! 景观描述蔚蓝蔚蓝的天空飘着几朵淡淡的白云,天空是那么近,仿佛你伸手可触。一出县城,你可以看到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人造青杨林,这儿的海拔是三千七百多米,农业学家认为海拔4000米是不能生长农作物的,可是这里照样是郁郁葱葱,到处是风里闪烁的青杨树,映着滩宽水浅的小河,炊烟袅袅的藏房,洁白丰满的佛塔,还有色拉村的晨雾,好一派迷人的美景…… 半山的雾还没有散去,天边又亮起了彩虹,在山顶,放眼望去,群山都笼罩在一片雾气中,朦朦胧胧的,像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往山下看去,雾气中隐约可见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这就是那传说中没有忧伤,没有困苦的香格里拉。 清晨,当启明星还没有退去的时候,你会发现,天上没有一丝云。初春的太阳慢慢升起来,雄伟的仙乃日神山展现在你的眼前,仙乃日神山海拔6032米,顶峰终年积雪不化,其山形酷似一个身体后仰的大佛,傲然端坐在莲花座里,她的怀中抱着一个巨大的佛塔,阳光照在仙乃日神山上金光灿灿。站在神山脚下,你才知道自己原来是那么的渺小,尘世间的所有烦恼原来也是那么微不足道…… 冲古寺的正前方是海拔5958米的夏诺多吉(藏语意金刚手菩萨)神山,他像个英俊的少年,雄健刚毅,神采奕奕,两山之间是一个平坦的峡谷,丰厚的草甸中多条弯弯的小溪穿行其间,小溪清澈见底,溪底各种植物在阳光和水的作用下呈现各种绚丽的色彩,峡谷的两边是茂密的高山植被,青翠的树叶清清浅浅地交织在一起,让人眼花缭乱。在两座洁白的神山、黄色草甸、五彩溪水和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整个冲古寺一片诗情画意。站在薄薄的晨雾中,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出了冲古寺,你可悠闲地穿行在茫茫林海中,在由山峦、草甸、溪流、森林汇成的大自然的怀抱中,你会看到森林茂密,溪流潺潺,碧蓝如玉的天空,色彩丰富的草甸,一路的层峦叠嶂,峰林怪石,鬼斧神工,奇巧天成,有的像一幅流沙画,有的像一幅水墨画……山峰连绵不断,令你渐入绝境,却又峰回路转,不由得慨叹:柳暗花明又一村啊。你会深深地领悟什么是人在画中游…… 到洛绒牛场的沿途有一座岩石山,也许是由于漫漫岁月的风化剥蚀,石山凸凹明显,形成了很奇特的景观:远远看去,像极了庙里的罗汉像,个个罗汉错落有致,栩栩如生,罗汉像的下面是黑色的莲花宝座。据说,那罗汉是深褐色,而那莲花座是深蓝色,这就是所说的千佛山了。雪山、峭壁、陡崖、海子、草场、森林、溪流营造出一片静谧、安详的世外仙境,此时,你的情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激荡,稻城的美景让你目不暇接…… 在一个比较宽阔的草甸子里,你可以完整地看到三怙主雪山了,最后看到的一座雪山叫央迈勇(藏语意为文殊菩萨),她像一个多情的少女,娴静端庄,冰清玉洁,约瑟夫·洛克历经艰辛来到这里时不由得惊呼:“举世无双的金字塔状的央迈勇,她是我眼睛看到的最美丽的雪山!”从这儿看去,三怙主雪山方圆千余平方公里,主体部分三座完全隔开,但又相距不远,呈“品”字形排列。雪峰周围角峰林立,大大小小共三十多座,千姿百态,蔚为壮观。 此时,你会感叹语言的贫乏,它无法表达你眼中的美丽。 是啊,稻城她那惊世骇俗的美丽让你不由得匍匐跪拜,将胸膛与大地贴近,把灵魂与天空相融。 稻城,有你能够想象到的一切,有你想象之外的一切。 其它介绍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大约在60年前,几个英国人因为一次意外而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显然这里是藏区,四面雪山环绕,大峡谷的谷底有金矿,在这个似乎与世隔绝的地方,他们受到了极好的接待,在这里时间似乎失去了意义,他们觉得自己正处在东方文化的神秘核心。随着了解的深入,他们知道在这里时间确实失去了意义,这里的人们惊人的长寿,在这里多种宗教并存,在一个喇嘛寺院中,他们见到了当地的精神领袖——一个活佛,在活佛的影响下,他们中的一些人被东方文化所折服,他们觉得世界已向他们展开了令人惊奇和敬畏的一面,在峡谷中人们活得逍遥自在,静静地享受阳光和雪山的赏赐,却对峡谷的黄金不屑一顾,喇嘛寺领导着整个山谷,形成香格里拉社会,香格里拉居住着以藏民族为主的居民,他们的信仰和习俗各不相同,有儒教、道教、佛教等教派,但彼此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幸福安康。在香格里拉的所有领域,在处理各教派、各民族、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都遵守着“适度”的美德,认为人的行为有过度、不及和适度三种状态,过度和不及都是罪恶的,只有适度才是最完美的,香格里拉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多种气候、多种地理兼容并存的地方。 从此,这一名词成了一种永恒、和平、宁静的象征。当时,权威的《不列颠文学家辞典》特别称此书的功绩之一是为英语词汇创造了“世外桃源”一词。好莱坞制片公司买下版权将《失去的地平线》搬上银幕,立刻风靡全球,“香格里拉”一词更广为人知。电影主题歌《这美丽的香格里拉》很快唱遍了全球。香格里拉这一“世外桃源”的象征成了人们追求寻觅的理想境地。后来,香格里拉一词被香港企业家郭氏家族买断,成为酒店的商号,进而风靡世界,成为世界酒店品牌的至高象征之一,这从侧面印证了《消失的地平线》在人文学上的伟大意义。《消失的地平线》成了西方人的《桃花源记》,《消失的地平线》伟大的意义在于,为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植入了人间乐土的意境。从此,这片想象中的人间乐土就成了“伊甸园”、“世外桃源”、“乌托邦”的代名词。 香格里拉究竟在何地,一直是世界的一个谜。詹姆斯·希尔顿给读者创造了一个人类理想的天地,也为人们留下了一个值得寻觅深解的谜。谁也不知道,这个地方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只知道这个地方藏民叫它“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在哪里呢? 在人类即将离开20世纪的时候,中国云南迪庆揭开了这个世界之谜。1996年,云南省人民政府组织了调研组,对“香格里拉”为期一年的研究,从七个方面进行论证,得出“香格里拉就在云南迪庆”的结论,并于1997年9月14日在迪庆召开新闻发布会向世界宣布这一结论,引起了国内外对迪庆——香格里拉的极大关注。 香格里拉从语言上讲是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英语发音源于中甸藏语土方言,其次近百年来,我们香格里拉除了盛行藏传佛教外还有东巴教、儒教、道教、苯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存;另外只有我们香格里拉才会拥有如此优雅的民俗,我们香格里拉人民继承了藏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的优良传说,摒弃了拒绝现代科技成果的旧观念,成为全国最富裕的藏区之一,迪庆摒弃了贫穷落后,继承和发扬了各兄弟族和谐相处的风俗,如此论证,希尔顿是以迪庆为原型创作了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也只有迪庆才可以当之无愧的叫做香格里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