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相对画派 |
释义 | 薛宣林:1957年生于南京。就学于鲁迅美术学院、辽宁大学、沈阳炮兵学院。曾任哲学、美学讲师。相对画派创始人,美的三恒规律发现者,无法仿制绘画开拓人,中国画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南京薛宣林艺术馆馆长。 继承与发展(美术五大分类 美的本质 美的三恒规律 艺术主体与美学的关系) 艺术与移情(艺术主体与美的限界 审美活动的过程 最原始的绘画是语言 原始绘画语言符号与现代美术的主要区别 论艺术创新的本质 艺术创新的本质就是美的创造 艺术垃圾六条特征 谈宣画(中国画)的最佳投资 艺术家的职业精神 艺术家必备的品质) 简介1986年创立,创始人薛宣林。 相对画派(如真似幻):具象与抽象并合,不和谐中求和谐。 创始人概述薛宣林:1957年生于南京。1987年获得中国首例艺术发明专利,专利号为:871015749,出版:《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论艺术之永恒》、《薛宣林艺术论》。形成了完整的艺术美学理论思想体系。开创了独特的宣画(中国画)——“如真似幻”的相对画派;梦幻人物、海景、风景系列( 网络查询:>薛宣林>相对画派艺术网网上画院等)。 翻开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每个领域、每个时期都产生过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著作。 这些著作不仅给学术界提出了新的课题,更重要的是带给我们思维方式的革命和观念的更新。在新的思想观念的背后,往往站立着一位卓越的天才,他天才的创造改变了历史的面貌。 相对画派创始人——薛宣林就是这样一位勇于创新的开拓者。他为了专心研究艺术的创新,毅然离开部队院校讲师的职位,放弃副教授的晋升机会,因种种原因在画院无法接收的情况下,走上职业画家之路。部队院校的培养造就了他职业军人热爱祖国、一往无前的品格;哲学的思维武装了他的头脑,他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并且敢于打破思想领域陈旧观念、僵化教条向已有的权威挑战。他首次提出中国绘画新的“薛氏六法”造型观念等系统理论观点,力图打破千百年来谢赫“六法”在宣画即中国画创作的统治地位,把画家、理论家从传统的艺术思想及造型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求观念更新,创造新的传统。实现宣画即传统中国画走向现代、走向世界。他的艺术创新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华民族绘画的发展,为古老的民族绘画艺术生命注入生机与活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术专著1989年薛宣林就出版了第一本学术专著《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为后来出版《薛宣林艺术论》打下了基础。三年之后进入了90年代,中国画坛有人在此基础上喊出“笔墨等于零”的口号,在美术界引发强烈的反响,并开始了广泛的论辨。这一有趣的雷同现象,正如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首次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合而为一”,“达到人的力量地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而且几乎是一样的”。这两句话被后人概括为“知识就是力量”的情况完全相同。那句“笔墨等于零”的口号,正是来源于薛宣林1989年出版的专业著作《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中首次提出的“非笔墨”论学术观点——“无笔本身即是笔,也不存在所谓无笔”。“造成无笔错误观念的本身还在于未能把‘笔’和‘笔法’区别开来”。“ 最重视的往往不是艺术形式上的各种材料工具因素,应重视作品自身所采用的独特的造型观念以及独特的表现形式。注重隐藏在作品中赖以感染观赏者的美感或‘灵魂’。”“ 在这个前提下所采用什么样的工具、手段都将无关紧要。对待‘笔’的最好态度就是不择其‘笔’。” “色彩从单一的墨和国画颜料中走出……。”由此看来,正是由于薛宣林以大无畏的气概首次给学术界提出了新的课题并引发了持续不断的学术争鸣。 艺术思想薛宣林的艺术思想集中体现于2003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薛宣林艺术论》中。其汇集了1989年由沈阳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1993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论艺术之永恒》中的艺术美学理论思想。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宣画即中国画观念的更新,对“谢赫六法”进行了革新、补充和完善。他首次提出系统理论观点:宣画(中国画)新的“六法”(薛氏六法);宣画替代中国画,为中国绘画艺术进行了科学的命名及定义:宣画——用颜料在宣纸、宣绢上的绘画。是东方绘画艺术的主要形式等造型观念以及发现总结出艺术创新中“美的三恒规律“等。他所倡导的现代审美倾向,颠覆了笔墨、章法;并对流派、画派进行了科学的定义。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与全面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所主张的艺术美学思想观念中的创新思想,对促进中国绘画的多元化、现代化、全球化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他所提出的 “最原始的绘画是语言,艺术起源于人类语言意识。”的学说,对恩格斯的“艺术起源于劳动”作了修正。对原始美术的研究颇具启发意义。 薛宣林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创造,形成了完整的艺术美学理论思想体系。《薛宣林艺术论》总结了长期艺术实践对理论的印证,完善了“相对画派”。他选择了一种展望新世纪的抽象与具象的并合;相对画派——“如真似幻”、 “相对和谐”的艺术形式,在有限的画面上表现出无限的宇宙空间以及对永恒美的遐想。从薛宣林每一幅作品中我们都能谛听到他对人类生命灵魂深处激情的讴歌和超然于人性之外的宇宙境界。他的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具体表现,也正是薛宣林艺术的价值之所在。 文化创新《薛宣林艺术论》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本与传统的审美观念、技法体系相对立、并以全面开创新的艺术理论、技法、流派为目的的学术专著。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美术史的空白。薛宣林的艺术美学思想在中国美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为宣画即传统中国画的改革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学术界提供了研究的课题。 进入21世纪,文化创新的问题得到了国家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宣画即传统中国画的创新再度以学术的方式被美术界提了出来,创新传统与继承传统不再是相对立的矛盾,文化艺术创新成为普遍的共识,如何进行真正的艺术创新?如何形成艺术流派?艺术家职业精神如何体现?等等学术课题摆在了中国当代画家的面前。画家们急于创立画派,纷纷打出以中国的地域所命名的画派旗号,薛宣林认为其已进入了“零”的误区, 因为,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否定之否定理论来评判当前的全国地域画派的结论也为零。即每一个省、市、地区都是画派就等于是没有画派。这是有一般哲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的道理。他断言:“地域画派等于零!”并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学术争议。 薛宣林早在十几年前就在学术专著《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一书中对流派或画派进行了科学的定义:“真正意义上的画派不仅仅是一个群体,还应具备以下几个前提或条件:第一,流派是指独特的艺术观念,艺术主张并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思想体系。第二,流派是指在艺术观念相同的前提下形成风格相近、技法相近的艺术形式。流派不能仅从门派、技法、表现对象上的相同去划分,根本应在于造型观念的相同或相似。单一的技法,对象相近,而观念于其他人或前人并不两样者,不可称其为新流派的形成,而只能说风格,学派有别。中国绘画历史上,除了“文人画派”、“学院派”可以称得上画派,其他的所谓的画派,实际上都是由师徒、弟子、地域关系所形成的门派,而不是真正学术意义上所讲的画派。第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群体,同时具备上述三个前提或条件,才能称其为流派或画派。比如:抽象派的创始人康定斯基、立体派的创始人毕加索、超现实派的达力等等。”“全部的绘画历史,就是造型观念及由此而决定的的绘画艺术形式美感的变化发展史。一切画种、流派风格的形成,首先,就是造型观念的形成。一切绘画艺术形式美感的变化和更新,首先则取决于造型观念的变化和更新。” 2006年新年刚过,薛宣林就在中国画坛掀起一股旋风。中国行业权威报刊《美术报》2006-1-14日配编者按发表了薛宣林的一组评论文章《论艺术创新的本质》、《不能制造当代艺术垃圾》、颠覆了整个中国美术界与收藏者的审美习惯和关注方式,“艺术垃圾6条标准”已成为行业的指南。全国各大专业报刊媒体纷纷转载,《中国书法导报》2006-2-22日题为《吾辈岂能制造当代艺术垃圾》配编者按转发、《羲之书画报》2006-2-24日题为《我们要美的创造 不要艺术垃圾》转发全文;《雅昌艺术网》、《中国美术网》等等全文转载, 2006-1-21日《美术报》集中刊发了薛宣林的美学理论文章《艺术起源于人类的语言意识》、《原始绘画语言符号及美术的分类》、《原始绘画语言符号与现代美术的主要区别》在美学研究领域提出了新的课题。2006-3-17《羲之书画报》配编者按刊发《中国的地域画派等于零》在全国范围引起了强烈反响。《美术报》于2006-4-8和2006-4-15分上下两期, 连续刊发了薛宣林《谈中国画的最佳投资》再次引发了艺术界、收藏界、投资界等相关媒体和互联网的广泛关注及转载。2006-7-22日《美术报》配编者按刊发了薛宣林《宣画替代中国画》让民族绘画艺术全面国际化的学术研究理论文章,又一次掀起全国范围的为传统中国画重新科学命名定义的大讨论,将“薛宣林现象”推向高潮。引起了全国文化界的一致高度重视。 评价一个优秀的画家也许可以满足于技法的娴熟完美,在既有的领域里毕其一生精力抵达某个高度。而一个重要的艺术家则不能停留于此,他必须提供新的艺术观念,开创新的艺术审美潮流,改写一个时代的艺术方向。薛宣林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宣画替代中国画》为中国绘画重新进行了科学准确的命名及定义——宣画(中国画):即用颜料在宣纸、宣绢上的绘画,是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为中华民族绘画艺术全面国际化提供了解决方案。彻底解决了困扰我们中国人的又一千古难题。使其民族绘画——宣画艺术便于教学和推广,打破了油画在国际上一统天下的格局,将使其成为国际上两大画种之一,促进了中华民族绘画艺术的发展,加快了其走向世界的步伐。 薛宣林打破思想领域陈旧观念、僵化教条的大无畏气概令人震撼。他的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精神,随着历史的进展,其贡献愈显分量,影响日益深远。他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杰出的贡献。相对画派创始人——薛宣林正为中国乃至世界美术史写下崭新的一页。 江山 2007.1.18. 思想体系艺术美学理论、技法、流派全面创新 造型六要素(在谢赫六法的基础上重新提出薛氏六法) 1、 线条——笔墨线条与非笔墨线条。 2、 造型——准中求质。 3、 结构——笔墨线条结构与非笔墨线条结构以及明暗结构。 4、 明暗——暗线条(笔墨线条)主体与明线条(非笔墨线条)主体以及明暗造型的对立。 5、 空间——平面重叠与主体,客观现实宇宙空间(第一现实宇宙)与心理、想象的“现实”宇宙空间(第二“现实”宇宙)。 6、 色彩——重墨色轻颜色与重颜色轻墨色。色彩从单一的墨的国画颜料中走出。 见《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32页、《薛宣林艺术论》30页 科学命名及定义宣画:用颜料在宣纸、宣绢上的绘画。是东方绘画艺术的主要形式。 宣纸、宣绢为宣画本质属性。墨则为宣画颜料的一种形式,并不构成宣画的本质属性。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墨作为颜料的一种,这个问题早在1989年《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一书中就明确阐述过。他并不构成宣画即传统中国画的本质属性。 “色彩从单一的墨和国画颜料中走出(详见《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第52页;《薛宣林艺术论》第49页)。”我所提出的“非笔墨”论,后来引发了“笔墨等于零”的讨论。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见《美术报》2006.7.22 章法章法:“章法”,只有历史借鉴性,不应有确定性,模式性。 古典中国画的”章法”是我们民族艺术的宝贵遗产,同时又是我们新发展的起点。”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画谱》)绘画艺术创作能达到”无法而法”即本能性地运用自己地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维,形成自己的造型观念、方式方法 ,形成自己的流派,将是艺术最高的境界。当然,在没有找到”我法”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前人的经验(特别是理论和学习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走许多不必要的弯路,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对前人经验的研究,找到变化和发展的余地。 见《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14页、《薛宣林艺术论》14页 笔:无笔本身即是笔,也不存在所谓无笔。 造成无笔错误观念的本身还在于未能把“笔”和“笔法”区别开来。 真正的艺术,最重视的往往不是艺术形式上的各种材料工具因素,应重视作品自身所采用的独特的造型观念以及独特的表现形式。注重隐藏在作品中赖以感染观赏者的美感或“灵魂”。在这个前提下所采用什么样的工具、手段都将无关紧要。对待“笔”的最好态度就是不择其“笔”。 见《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27《薛宣林艺术论》26页 性质中国画的性质,既不取决于传统的或古典的中国画造型观念,也不取决于是否是由中国人画的,更不取决于中国画的技法。中国画的性质,应取决于中国画的基本的或本质的属性是否存在。哪些是中国画的基本属性呢?主要是基本材料,即宣纸、宣绢是否存在。 见《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62《 薛宣林艺术论》61页 前提条件艺术流派、画派应当具备的前提条件: 真正意义上的画派不仅仅是一个群体,还应具备以下几个前提或条件:“第一,流派是指独特的艺术观念,艺术主张并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思想体系。第二,流派是指在艺术观念相同的前提下形成风格相近、技法相近的艺术形式。流派不能仅从门派、技法、表现对象上的相同去划分,根本应在于造型观念的相同或相似。单一的技法,对象相近,而观念于其他人或前人并不两样者,不可称其为新流派的形成,而只能说风格,学派有别。中国绘画历史上,除了“文人画派”、“学院派”可以称得上画派,其他的所谓的画派,实际上都是由师徒、弟子、地域关系所形成的门派,而不是真正学术意义上所讲的画派。第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群体。同时具备上述三个前提或条件,才能称其为流派或画派。比如:抽象派的创始人康定斯基、立体派的创始人毕加索、超现实派的达力等等。全部的绘画历史,就是造型观念及由此而决定的的绘画艺术形式美感的变化发展史。一切画种、流派风格的形成,首先,就是造型观念的形成。一切绘画艺术形式美感的变化和更新,首先则取决于造型观念的变化和更新。” 见《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12页、《薛宣林艺术论》11页 中国的地域画派等于零“第一,中国的门派艺术是特定的历史产物,早就应该成为过去,由于中国过去历史上一大统的传统文化以及受制于以往旧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形成师徒弟子地域门派的格局是客观的。但在求新求异,强调自主创新的今天,这种仅仅以地域人群来划分的门派已经不适应时代”。“中国历史上只以地域人群来划分、而不以艺术思想体系等进行划分其实是一个莫大的错误.单纯地把流派或画派理解为群体是远远不够的。流派或画派必须要具备如下几个前提和条件。这正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第一,流派或画派是指具备独特的艺术思想或造型观念。第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技法体系作品。第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群体。同时具备上述三个前提或条件,才能称其为流派或画派。而传统观念上,我们一直习惯于把画派仅仅理解为一个群体,是一个误区。” 第二,目前全国各地所打着的地域门派,几乎都没有新的艺术思想体系、造型观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最统一的口号却是清一色的“笔墨当随时代”,可这句话是出自清代的石涛。石涛在清代说的话,竟然成为我们新地域画派的艺术思想或主要口号。这究竟是我们民族缺乏创新精神呢?还是因为走入了误区?不是等于零是什么呢? 第三,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否定之否定理论来评判当前的全国地域画派的结论也为零。即每一个省、市、地区都是画派就等于是没有画派。这是有一般哲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的道理。我时常在想,我们这种地域画派,又发展到取名为新某某地域画派,那么在今后叫什么呢?如果不同意叫“中国画派”,那么总不能再叫“新新某某地域画派”吧。 中国绘画历史上,除了“文人画派”、“学院派”可以称得上画派,其他的所谓的画派,实际上都是由师徒、弟子、地域关系所形成的门派,而不是真正学术意义上所讲的画派。 画派的形成主要取决于独特的艺术思想、造型观念和造型形式或者叫艺术表现形式。并不取决于人数的多少。一个人,只要具备上述前提条件,均可称其为画派或画派创始人。如立体画派与毕加索;抽象画派与康丁斯基;超现实主义画派与达利,都成功地成为画派或画派创始人。 见2006-3-17《羲之书画报》 造型观念的形成艺术流派的渊源,常常与独自的心理表现有关。只有具有独特的心理感情,特别是美的内心体验以及传递自我的特征,才能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因此,我们必须在注重社会的同时,必须更注重个人的主观感情、主观感受。注重对主观自我的认识、理解和表现,这对任何画家造型观念的形成都是十分重要的。 见《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60页、见《薛宣林艺术论》59页 相对画派的造型观念——如真似幻(1)采用互相对应的视点(一是客观形象,二是抽象的心理的”形象”。)尽量使欣赏者能够借助于想象达到朦胧美的启发。通过写实的画面与抽象的画面的截然对立或交叉,力求表现出双向的审美视点,揭示双向的美的本质,适应双向的或不同的欣赏层次。虽然不同的人所得到的启发的深度、审美的倾向各不相同…… (2)尽量把人们带到一个既近似真实,又实为虚构的抽象、幻觉的境界。 (3)在既有主题,又不明确主题的”似懂非懂”中,始终保持着一定想象的不明确的空间或审美的心理距离。有所感悟,又非全感悟。 (4)强光与暗环境的不协调、不和谐的组合,从而达到不协调中的协调,不和谐中的和谐等。 总之,“相对” 的造型观念,想力求在一幅画面上开辟出双向的既明确又不明确的视点和空间,从而达到既近乎直觉又近乎抽象、幻觉、虚构、朦胧的境地——“如真似幻”。 相对画派主张:抽象与具象的并合“即不和谐中求和谐,从立体的对比中求和谐;从既朦胧又明晰晓畅中求统一”。 相对画派艺术形式:相对画派选择了一种展望新世纪,抽象与具象的并合——“如真似幻”、 “相对和谐”的艺术形式,在有限的画面上表现出无限的宇宙空间以及对人性“真善美”的升华、对艺术的爱和对永恒美的遐想。 见2006-3-17《羲之书画报》、《雅昌艺术网》艺术名家——薛宣林官方艺术网站 现代派中国绘画艺术应当具备的条件(1) 艺术,它必须是美的形式。 (2) 现代派中国绘画艺术,不是把西方一些”现代派艺术”全盘地或部分地搬到中国绘画艺术形式中来,只是变了变材料、构图形式、表现对象等.。现代派中国绘画艺术,它必须是代表某种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表现形式。 (3) 现代派中国绘画艺术,应当具有自己的造型观念和思想体系,并不是毫无意识的”打哪指哪”。因为,任何严谨的艺术之诞生,都不是毫无根据的、毫无美的规律以及毫无任何意义的捏造.。 (4) 现代派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倾向,应当倾向于”现代人”,即具有现代思想观念的人。 (5) 现代派中国绘画艺术的的诞生将有一个过程。形成后的现代绘画艺术,不可能仅仅是一流、一派,而应该是多流、多派.。可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想试图不采用或尽量不采用古典中国画的某些传统的观念和形式,而是立足于现实、立足于未来,试图找到能够冲破旧观念、旧形式,并且有另外一种富有时代个性的、自成体系的、美的艺术语言。 见《薛宣林艺术论》8页 艺种进化的规律所谓艺术,无外乎是用形象去反映现实,并比现实更概括、更具有典型性的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任何不能够突破或不能够不断突破”自我”观念、形式的艺术,本身就失去其艺术的性质,就意味着艺术与现实的脱节。 如果人们运用前人地经验、技巧,以及前人所规定地工具、材料去创造,却无法达到或超越前人,更无法找到与新现实相结合地最佳方式,那就意味着这种古老的艺术观念和形式已不适应时代现实发展的需要。此时,变革就有可能性而转换为必然性.。这恐怕就是艺种进化的规律。 见《薛宣林艺术论》3页 继承与发展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超越,是对传统的一种变革,又是在发展中的一种继承。 见《薛宣林艺术论》1页 美术五大分类1、原始绘画语言符号 2、实用性工艺 3、审美性工艺 4、实用性美术 5、审美性美术——纯美术 见《论艺术之永恒》115页、《薛宣林艺术论》194页、《美术报》2006-1-21日 美的本质美是引起人类生命主体精神有益性的整体和谐与统一。 见《论艺术之永恒》 19页、《薛宣林艺术论》118页 美的三恒规律* 美的三恒规律是指以人类生命主体有益性; * 地球客观对象性; * 宇宙的无限性所构成的具有永恒性审美整体和谐统一的规律。 见《论艺术之永恒》38页、《薛宣林艺术论》133页 艺术主体与美学的关系艺术的审美性特质决定每一个艺术品都必须是相对独特的审美实体。任何绘画作品的思想内容、造型观念和艺术追求都必须通过一定的结构关系和表现手段表现出来。 1、美的造型观念、艺术追求是绘画个性形成的首要条件。 2、美的绘画形式的独特性是艺术个性的直接表现。 3、独特的意境是绘画艺术个性的直接表现。 见《论艺术之永恒》130 页、《薛宣林艺术论》209页 艺术与移情绘画,从本质上说都是一种感情表现的艺术。画家的创作过程就是移情的过程。通过移情于绘画艺术作品中,然后,又移情于他人,并唤起他人的同情和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起到感情交流的作用。 见《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59《薛宣林艺术论》58页 艺术主体与美的限界* 美的本质源于人类生命的本质; * 美的永恒性源于人类生命主体有益性之永恒; * 美的整体和谐与统一,取决于整个人类生命主体有益性的精神整体和谐与统一。 见《论艺术之永恒》30页、《薛宣林艺术论》126页 审美活动的过程*是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是从生动的直观到理性思维的过程。 *是认识与创造的统一。 见《论艺术之永恒》 43 页、《薛宣林艺术论》137页 最原始的绘画是语言最原始的绘画是语言,艺术起源于人类语言意识。 见《论艺术之永恒》87页、《薛宣林艺术论》171页、《美术报》2006-1-21日 原始绘画语言符号与现代美术的主要区别见《论艺术之永恒》120页、《薛宣林艺术论》198页、《美术报》2006-1-21日 论艺术创新的本质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灵魂或原动力,更是人类艺术发展的生命。 见《美术报》2006.1.14 艺术创新的本质就是美的创造一、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的特殊形式,决定艺术创新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创新。 (一)、审美的特质决定了艺术创新,特别是绘画艺术创新的真伪。 (二)、仅仅追求新、奇是远远不够的。 (三)不美反丑的“创新”决不是艺术。更谈不上艺术创新和绘画艺术创新。 二、艺术创新尤其是绘画艺术创新的本质等于美的创造。 (一)、美是前提。 (二)、创造是艺术创新特别是绘画艺术创新的基础。 (三)、艺术创新特别是绘画艺术创新必须是美的创造,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缺一不可。 见《美术报》2006.1.14 艺术垃圾六条特征(一)、重复别人毫无艺术创新,即没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审美个性特征的作品。 (二)、过多地重复自己,千篇一律,千画一面的作品。 (三)、盲目追求数量、不求创新、不求质量。 (四)、不美反丑的艺术品。 (五)、假画成灾的艺术品。 (六)、名人字画就是钱。 见《美术报》2006-1-21日 谈宣画(中国画)的最佳投资一、开宗立派艺术大师艺术品的投资,永远是艺术品投资的首选。 二、对将来必定能成为艺术大师的艺术品投资。 三、精品投资。 四、物以稀为贵、不可赝品成灾。 五、要有平常心,以收藏为目的进行投资。 六、对登峰造极的最杰出代表艺术大师的投资。 见《美术报》2006-4-8、2006-4-15日 艺术家的职业精神艺术家、艺术理论家都要有艺术献身精神、要视艺术为生命。 见《美术报》2006-1-14日 我所要做的就是对艺术的奉献和创造。 见《羲之书画报》2006-3-17 苦心孤诣的探索,果敢执着的追求是 艺术家必备的品质苦心孤诣的探索,果敢执着的追求。 见《薛宣林艺术论》64页 艺术家的美德、艺术家的本质就在于不断的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而与之对立的陋俗或大敌便是守旧。 人们往往习惯于带着是否成熟或能否成功的目光去看待探索,而常常忽略了探索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忽略了探索于未来的联系。恰恰相反,艺术只能在探索中前进。 作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即便看到古人(也包括西方)的精品佳作好到无与伦比的地步,也不能重复它们。而应当在了解古人 (也包括西方) 的前提下,睁开双眼,去寻找时代的美,寻找新的,属于”自我”创造的艺术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创造出”自我”的艺术语言。哪怕是速写、素描 (包括画石膏),也应当力求做到这些。固然,造型观念以及表现形式必然要带有自己民族文化的气质和审美趣味,但不同的画家应当具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观察方式。只有造型观念的不同,才有其作品的形式美感的差异。 作为一名现代的艺术家,一名画家,他不仅需要具有能够接受或掌握现代人的审美倾向的能力,具有超前的思想远见,还要具有甘于寂寞,不怕冷落、孤家自赏的精神.只要坚信自己的路没有走错,那么,就无需考虑能否在艺术的展览厅中入选,或者是否被某些个别的观念陈旧的”当权者”认可。只要是真诚的艺术追求,就必然能够从时间中获得艺术的真诚。 见《薛宣林艺术论》67页87页105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