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相城十绝 |
释义 | 相城十绝,是苏州相城区民间传统文艺,包括御窑金砖、元和缂丝、陆墓泥盆、渭塘珍珠、相城琴弓、九龙砖雕、太平船模、黄桥铜器、水乡草编、阳澄渔歌。其中御窑金砖铺到了天安门,元和缂丝艺人为故宫补龙袍,陆慕泥盆和太平船模摘取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阳澄渔歌唱进了中央电视台等。苏州相城区市民活动中心图书馆旁边的“相城十绝馆”,向人们展示了相城十绝。相城区凭此着力打造着“中国民间工艺之乡”,并在2007年的第八届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中,被正式授予“中国民间工艺之乡”的称号。 简介相城区历史悠久,是吴文化的发源地。这几年,相城区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相城区着力打造着“中国民间工艺之乡”,并在2007年的第八届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中,被正式授予“中国民间工艺之乡”的称号。御窑金砖铺上了天安门,元和缂丝艺人为故宫补龙袍,陆慕泥盆和太平船模摘取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阳澄渔歌唱进了中央电视台……,如今,在相城区市民活动中心,在图书馆的边上就有个“相城十绝馆”。就向人们展示了相城十绝,让我们领略了一种新的文化——非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贯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御窑金砖历史渊源所谓"金砖",实际上是规格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见方的大方砖的雅称。古籍《金砖墁地》有这样的解释:"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称'金砖'"。 明朝王鏊《正德姑苏志》:“窑砖出齐门外六里陆墓镇,坚细异他处。工部兴作,多于此烧造。”口气就是介绍一家部属企业,同治《苏州府志》:“在齐门外六里,因陆宣公墓为名,居民多造窑。”《吴门补乘》说:“陆墓窑户如鳞,凿土烧砖,终岁不绝。” 金砖御窑现在位于苏州市相城区陆慕御窑村,御窑村原名余窑村,陆墓附近许多村庄都以烧窑而命名,如砖场、北窑、南窑、乌窑里、俞窑、御窑头等。 由于陆慕的黄泥适宜制坯成砖,且做工考究、烧制有方、技艺独特,所产金砖细腻坚硬,有“敲之有声,断之无孔”之美誉。 古老的金砖烧制工艺极为复杂,要经过选泥、练泥、制坯、装窑、烘干、焙烧、窨水、出窑等八道工序。 现在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内的地面均为御窑所产方砖铺墁,这些大方砖上尚有明永乐、正德,清乾隆等年号和"苏州府督造"等印章字样。 不过最近随着人民路的改造,就只有一个窑在那边了,在原址建成了“御窑路”。 发展轨迹御窑金砖是我国窑砖烧制业中的一朵奇葩,明清以来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成为皇宫建筑的专用产品。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紫禁城。经苏州香山帮工匠的推荐,陆墓砖窑被工部看中,决定“始砖于苏州,责其役于长洲窑户六十三家”,由于质量优良,博得了永乐皇帝的称赞,赐名窑场为“御窑”。 自后至晚清,陆墓御窑一直是官府定点烧制皇家砖瓦的主要基地。随着清王朝的衰落,御窑村的烧窑业逐渐由正业转为副业,民国后大部分歇业。御窑旧址原在望郎君(泾)桥西堍(桥因窑户运砖去京,其妻在此守望其归而得名),后移至善济桥东堍。建国后建为御窑砖瓦厂。长期以来,御窑村村民烧砖制瓦的传统相传不息。御窑烧制金砖自1413年始,至今已近600年。 2003年2月8日,天安门城楼开始了自1949年以来第三次大规模修缮。经国家文物保护专家的多方论证与对比之后,最终决定一万五千余块大“金砖”和特制古城砖全部由相城区陆墓御窑供货。北京颐和园、上海城隍庙、普陀山普济寺等全国各地风景名胜建造修复工程大多都采用陆墓御窑的金砖。 传承保护2001年相城区成立以后,政府加大了对民间文艺的保护力度,御窑金砖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为弘扬御窑金砖的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大对民间文艺保护的力度,2006年,区委宣传部、区文联专门组织艺术骨干创作了中篇弹词《天下第一砖》剧本,经专家多次修改,今年将该剧本排演成一台完整的评弹艺术作品。为将中篇弹词《天下第一砖》打造成文艺精品,区委、区政府投入30万元组成强大阵容,进行创作、编排、演出、宣传等费约需,政府专项拨付。7月份将进入相城社区、学校、村镇及周边地区公益性巡回演出,10月—12月:继续深入到全市及江浙沪附近的书场,并结合市委宣传部舞台艺术“四进工程”公益性演出。 目前,在陆墓两座历经600年风雨沧桑的姊妹窑前,御窑金砖第五代传人厂长金梅泉,将祖传100多年的制砖工具“碰板”和3枚制砖印章,交给了他的大女儿金瑾。从此,35岁的金瑾将成为御窑金砖的第六代传人。 如今,苏州御窑金砖的制作工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元和缂丝制作工艺缂丝( kesi ),又名“刻丝”、“尅丝”,意思是“用刀刻过的丝绸”。缂丝是苏州传统工艺一绝,发端于汉代,从唐人的日用包到明代的皇帝龙袍,缂丝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缂丝的制作技艺十分特殊,缂丝工艺与用途缂丝与宋锦一样属于织锦工艺品,它的强度要比任何刺绣强。它的成品没有底料和图案的分割,整幅作品浑然天成。它织法独特,以生丝做经线,各色熟丝作纬线,用“通经断纬”的技法织成。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缕之像”。 由于苏州人聪慧,心灵手巧,再加上吴门画派的影响,所以到明清时期,苏州缂丝达到辉煌时期,其间元和的缂丝工艺水平独步全国。而苏州缂丝又以元和街道西的张花村最为突出。张花村时称“缂丝村”,家家有织机,技艺代代相传,元和地区自宋代起至晚清,缂丝传人代代不断,名匠辈出。 缂丝分类缂丝可细分为三大类:“本缂丝”,“紫峰缂丝”,“明缂丝”。中国的丝绸工艺品历来是高贵的象征。而缂丝的精湛技艺使其毋庸质疑的成为了丝绸艺术品中的佼佼者。在清代为皇家所垄断。古人尊它为“一缕缂丝一缕金”。 陆慕泥盆“御窑袁氏堂,艺术流传长,事事求和谐,避邪又吉祥。” 这首流传在苏州一带的歌谣,说的就是蟋蟀盆。 楞伽蟋蟀陆墓盆。蟋蟀盆的制作和使用始于南宋,盛于元明。明宣宗朱瞻基喜爱都蟋蟀,下诏给苏州知府进贡,于是苏州刮起了捉蟋蟀风,蟋蟀盆自然不可或缺了。蟋蟀盆分南北派,北方以天津为代表,首推明末清初的赵子玉。南方以苏州陆墓的为最。老苏州都知道,“楞伽蟋蟀陆墓盆”,至今,明宣德年以来的陆墓各式蟋蟀盆在故宫博物馆内还能看到。 种类繁多。陆墓蟋蟀盆制作精良,种类多。 盆、多角盆、马蹄盆、腰鼓盆等; 以图案分有龙凤、鸟兽、花卉、山水和人物等, 以盖式分有笠帽顶盖、平盖、坐盖、天落盖和飞边盖等; (3)外部特征南盆特征是形状繁复,花纹多,做工精致。 据《吴门表隐》一书载,唐宋时因风行斗蟋蟀,陆墓御窑村也有了烧蟋蟀盆的小窑。其制作精选河底泥料,精心制坯,烧出的蟋蟀盆有乌、黄、白、青等色。 渭塘珍珠现在在渭塘建立了中国珍珠宝石城。 渭塘珍珠市场的变迁“中国淡水珍珠之乡”渭塘珍珠的发展也是一波三折。渭塘镇水网交错,水质清澈,养蚌育珠是渭塘人的传统产业。1965年,原吴县太湖水产研究所人工培育珍珠获得成功,并在渭塘大面积推广,从此,渭塘镇被誉为“淡水珍珠发源地”。1984年,当地建成全国最早的珍珠贸易市场————何家湾珍珠市场,1995年变身为“中国珍珠城”。来自印度、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全国各地的珠宝客商都常驻渭塘设点收购珍珠,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珍珠市场行情一落千丈,中国珍珠城人流急剧减少。 进入21世纪,相城区和渭塘镇欲重振珍珠城的雄风,针对珍珠产品附加值不高、加工工艺滞后、设计理念落后、行业管理不善等问题,区、镇两级政府展开了一系列行动加以解决。苏州市政府也把淡水珍珠业列为重点扶持产业,渭塘镇抓住契机,把中国珍珠城向镇东 的珍珠湖畔转移。 目前,这座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中国珍珠宝石城”集珍珠交易、加工等功能于一体,成为相城区经济发展的新平台,从业人员上万人,去年成交额达12亿元,约占全国淡水珍珠产量的三分之二。先后被评为“苏州市四大明星市场”、“全国百强集贸市场”、“苏州国际旅游商店”。先后荣获国家农业部、对外贸易部、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命名的“中国行业一百强”、“中国出口创汇先进企业”、 “中国最大的淡水珍珠市场”等称号。 渭塘珍珠工艺的发展珍珠经营大户与珠宝工艺专业机构合作,整合民间技艺,提高工艺水平,经营品种从单一的散珠发展到珍珠饰品、珍珠工艺品、珍珠保健品等多个系列。花样繁多的珍珠项链、耳钉、挂件、手链、胸针、戒指等饰品琳琅满目,使人目不暇接。珍珠项链加上闪光的水钻,一下子变得很时尚;不同颜色的珠子串在一起、长短不一的五珠和七珠项链,每一个都那么别致。目前,渭塘珍珠养殖加工工艺正申报国家非物质遗产。 相城琴弓提起相城区渭塘镇,可能很多人只知道那里盛产珍珠,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里专业制作的琴弓98%以上都销往国外,占据世界近8成的市场,打破了韩国、德国在这一行业上的垄断地位。 琴弓是小提琴的关键部件,制作要求较高,取材于昂贵的巴西木和苏木,从一块原木到成品要经过50多道工序,而且因为琴弓也和小提琴一样,纯机械制作无法达到最后音乐丰富和灵动的效果。苏派砖雕苏派砖雕是南方地区砖雕艺术典型代表之一,明代较典型、朴素,清朝特别是康乾以后有很大发展和提高,形成了自己精细典雅的装饰风格,被誉为“南方之秀”。值得一提的是苏州的砖雕门楼字碑大都是名人题字,精美的书法和典雅的砖雕往往相得益彰,使苏州砖雕更添了几分浓厚书卷气。苏州曾经拥有二百余明清时代的砖雕门楼,可惜大部分都被历史的风雨湮灭。随着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对古老艺术的回归,门楼砖雕重又为人们所钟爱,许多现代建筑和居民宅第也喜欢饰以门楼嵌以砖雕。苏派砖雕 太平船模水上小房子今年50岁的徐海林生于苏州市相城区太平街道,这里紧靠阳澄湖,过去家家都有一条船。从小,徐海林对船有着深厚的感情,祖父和父亲都是造船工匠,他早年也跟师傅做过船,是个远近闻名的好木匠。1998年,他在电视上看到苏州市要抢救和保护古建筑的消息,他想,船不就是水上人家的房屋吗?民间古老的木船也应该受到保护,于是就萌生了要把古船“做”出来的想法。 徐海林制作的第一艘船模叫“黄豆船”,是村上装运粮食的最普通的船。虽说船见得多了,可把船做成模型的,大家还是头一回见,村里人都跑到徐海林家看新鲜。 痴迷的船娃子成了古船艺术家2000年,他听说上海交通大学有个船史研究学会,就去拜访,辛元欧会长看到他的作品十分惊讶并且赞叹不已,对他说:“国内已经很少有人做民间船,你要把它好好地做下去。”还给了徐海林一些古船的照片。得到肯定后,他做船模的劲头更足了。 关于中国古船的资料特别少,他到处寻找资料,看实物。他去江阴看渡江第一船,去太湖看帆船,去绍兴看乌篷船。为了省钱,他连去沙家浜都是自己骑自行车。为了制作郑和宝船,他专门到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浏河,硬是在实物前琢磨了一个多小时才离开。从仿制农船、渔船、渡船到传统画舫,去嘉兴看红船,去太湖看帆船……徐海林的船模一艘比一艘精致。 徐海林想尽一切办法收集古船资料,连小小的邮票也不放过,鉴真古船就是根据1980年发行的一张邮票制作而成的。对于好不容易搞到的《中国古船图谱》、《船史研究》等书籍,他更是爱不释手,有空就看、研究、画图样。平时除了帮别人做木工,其余的时间全花在做古船上。 精雕细刻出珍品与其他船模不同,徐海林的船模并不是用胶水粘在一起,而是用榫头和钉子来加固的,镂花雕刻、船帆能收能放、窗户可开可关,放入水中后,除了体型小之外,和真船并无差别。 受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之邀,徐海林着手做春秋战船模型。这艘古战船主体结构分为4层,最高层为瞭望台,下层为船舵室。船两侧各设有8个划桨舱位。船舱底部还被分隔为4个舱,每个舱进行单独密封,如果有舱进水,战船仍然可以继续航行。船的楼层边缘还有凸出的遮雨檐和排水道,底板全部雕刻了防滑纹路,每个细节上和真的一样。徐海林还打算做沙船、福船、广船、鸟船中国四大名船。他说,制作古船最重要的是将中国几千年的船文化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 2004年6月,徐海林拿着自己的船模在南京展览中心首届农民艺术节上展出,引起了正在筹建香港海事博物馆的专家的注意,定做一艘郑和宝船,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不久后,长140厘米、宽40厘米,上下三层、9桅12帆、的微型“郑和宝船”诞生了。 中国军事博物馆的专家们最看到《南湖红船》船模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征得他的同意,做出了永久收藏《南湖红船》船模的决定。同时,还邀请他做《渡江第一船》船模,与《南湖红船》一起收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 船模艺术进社区徐海林的船模艺术成了当地一绝。太平街道金澄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专门辟出房屋,设立“徐海林船模艺术陈列室”,把徐海林的一些船模作品收藏起来,向居民们展览,并把陈列室作为社区居民和学校青少年教育的一个基地。 在海林船模陈列室里,有历史上明确记载的郑和宝船、春秋战船、新安古船、鉴真船,还有曾经在江南水乡流行数千年古老的蚬山船、苏州杂货船、喜庆塘船、摆渡船、乌篷船。 他也制作一些大船,“张继客船”停泊在江枫洲公园,使枫桥夜泊美景重现寒山寺。如今,徐海林制作成型的船模有50多艘。很多作品获奖或被收藏,今年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比揭晓,徐海林的仿真船模《郑和宝船》和苏州其他四件作品摘得中国民间艺术品最高奖——“山花奖”。 黄桥铜器黄桥铜器制作精良 相城区黄桥街道华宇精密铸造有限公司生产的仿古青铜器,约有上千种产品,如青铜铭牌、青铜人像、法器、大钟、云板、香炉、宝鼎等仿古青铜器。花纹清晰细腻,表面处理效果特别好,其中将近一半出口,尤其受到日本客商的青睐。他们还邀请厂长兼工艺师王正介去日本参观。华宇公司生产仿古青铜器已有25年的历史,至今已生产出24枚双音编钟、西周中期的大克鼎、商后期的四羊方尊、西周早期的伯方扁足鼎、世纪宝鼎等上千种。 水乡草编巧媳妇编织幸福梦“巧媳妇”名叫吴招妹。17年前,20岁的吴招妹从车坊嫁到渭塘,她从小就喜欢草编,闲时捡几根有韧性的干草,干完农活后信手就能编出一只只活灵活现的蜻蜓、蚱蜢、龙、老鼠,村里小姊妹都称她为“巧姑娘”。有一天,她悄悄收拾好一箱平日里编的小动物,跑到常熟招商城兜售,没想到半天功夫不到就卖了个精光。吴招妹兴奋不已,她看到了草编工艺的灿烂前景,立志在草编这一行干出番成就来。 “草编娃娃”俏销澳门吴招妹首先想到的是开发草编工艺品。但工艺品不仅需要观赏价值更需要珍藏价值,开始时,吴招妹采用新鲜的棕榈叶编织,编出来时一件件作品鲜亮活泼充满了灵气,但一夜过后棕榈叶往往因失水而枯萎变黄,作品也就失去了活力。后来,她改用水乡常见的做草席的蔺草,不仅韧性足,材质也不易变化,作品利于保存。有了好材料,也就大大拓宽了她的创作范围,米奇老鼠、螳螂、中国龙等新作品不断问世。 吴招妹和她的草编工艺品出名了。近几年来,虎丘庙会、天平红枫节等重大旅游活动都会出现她的作品。2004年,吴招妹作为苏州市唯一的出席者,随江苏省民间艺术家访问团到第十四届澳门艺术节上展示手艺,她的草编艺术品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两天表演期间,吴招妹从早晨九点到晚上九点,手中的活一直没有停,300多只千姿百态、惹人喜欢的现编“草娃娃”被游客抢购一空,黄头发、蓝眼睛的游客们还送给了吴招一个雅号“水乡芭比”。 水乡芭比焕发活力“水乡芭比”的俏销,是由于吴招妹摸准了市场的脉搏。90年代中期,她看到市面上流行俊俏可爱的芭比娃娃,大人孩子后喜欢。于是,吴招妹试着按照芭比娃娃的造型,用当地产的蔺草编织了一个个具有水乡特色的芭比娃娃。拿到市场上半天就赚了几百块钱。 这让她很兴奋,吴招妹说,光有市场观念还不够,技术创新也至关重要。“水乡芭比”的制作过程相当复杂,从蔺草浸泡、编织、拼接到缝制、上漆、打蜡、“开面”,前后累计数十道工序。娃娃身上的裙子、帽子、小篮等装饰品,都采用自己新创的编织手艺。她还不断地推出新品种,探索新工艺,最近“老鼠赛龙舟”又问世了。 最近几年,吴招妹了参加江苏省第六届艺术节、农民艺术节和家庭艺术节,捧回了一个个大奖,“草编洋娃娃”还被江苏省档案馆永久收藏。 如今,吴招妹作为草编工艺的发扬光大者,被邀请到玄妙观一边展示工艺,一边从事经营,生意很红火,一件件精巧的草编工艺品从这里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找准市场定位,随着市场的瞬息万变不断创新工艺,“水乡芭比”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阳澄渔歌吴歌,是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水乡吴地民歌民谣的总称。自古以来,吴歌以其清新的风格,委婉的曲调和吴侬软语的声腔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清新、拙朴,表达着民众的意愿和情感,被人们称之为“天籁之音”。 天籁之音——吴歌 吴歌委婉细腻、含蓄缠绵、语言清丽、比兴巧妙的特点对中国文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屈原在《楚辞·招魂》中描述宫廷声乐时,就有吴歌的记载。李白、刘禹锡都曾作过典型的吴歌——《子夜曲》。而苏州昆曲、苏州评弹最早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吴歌。 苏州是个歌乡,无论摇船、捕鱼、车水、赶牛的劳动者,几乎个个都能演唱吴歌,“远听好似银铃声,近听胜过凤凰鸣”。 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娱乐形式使得吴歌一度几乎成为绝响,但苏州市对吴歌的抢救与保护工作也初有成效。就地域而言,目前,较有影响的当属常熟的白茆山歌、张家港的河阳山歌、吴江的芦墟山歌和相城的阳澄渔歌,而相城区的阳澄渔歌更具江南水乡特色和原生态特点。 获奖状况苏州4作品喜摘“山花” 相城成山花奖永久评奖基地 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苏州共有4件作品获奖。它们是:段炳臣烙画《同里退思园》、卢招娣刺绣《毛主席在北戴河》、徐海林仿真船模《郑和宝船》、姚建萍刺绣《父亲》。 本届山花奖颁奖内容包括民间工艺美术奖、民间文艺作品奖、民间艺术表演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民间文艺终身成就奖、民俗影视奖,共91个奖项。颁奖活动将于今晚在相城区艺体馆举办。 此次颁奖活动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江苏省文联、苏州市人民政府联办,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苏州市文联、相城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民间文艺方面拥有“相城十绝”的相城区,将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胡其生) 又 讯 山花博物馆规划模型昨天在相城御窑揭幕,相城区也将成为山花奖永久评奖基地。 根据概念性设计方案,作为中国民协首个国家级博物馆的山花博物馆,将与御窑博物馆、相城博物馆“三馆一体”,总体面积4万多平方米。 本届山花奖面向全国征集的当代中国名家民俗风情书画将由此馆永久收藏。另外,来自全国各地的历届山花奖获奖代表作品也将云集于此。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